诗情画意,相映成趣:探究中国古代题画诗的审美价值

2013-07-13 14:50刘叶青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大众文艺 2013年5期
关键词:题画题诗诗画

刘叶青(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1191)

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成了一幅美术作品的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因此,画面上的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往往画中题诗,诗画互补,使意境更加深远。再在画面加盖红印章,使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艺术美。因此,中国古代题画诗有很深的审美内涵,本文利用艺术的“间性”理论,分析诗与画共同形成的艺术结构美,是在两门艺术之间有意义的交互性研究。

一、题画诗揭示了文艺活动中的“复合间性”关系

“诗画一律”是说诗画的审美相通性,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艺术门类,在审美作用上仍具有不可代替性。所以当诗人从画中体悟到诗意,以诗传之,这时必然造成主体间性与文本间性,也就是既有画主体和诗主体的间合性,也有画文本与诗文本的间合性。

在画作和诗作之间,存在着“互文性”的关系。画文本与诗文本之间有着衍生、互证、游移、相生、归并的过程,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他们之间形成的关系,是两个相通的文本之间互相陈述、补充、引申、揭示等话语关系,文本之间存在的是潜在的“话语主体”,而真正“发言人”则是诗人或者画家。这样,创作主体同文本之间的关联,会呈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复合间性关系”。也就是,在文本之间,在创作主体与文本之间,在欣赏主体与文本之间,在创作主体同欣赏主体之间,都存在着互相辉映、互相观照的关系。画家或诗人在作画、题诗时,将画和诗融为一体,以诗情渲染画意,又让画意激发诗情,在文本之间进行互动性的审美创造。

诗文、书法、绘画本为三种相互独立的艺术形式,但是富有创造力的中国古代艺术家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把这几种艺术形式有机融为一体,使得不同艺术门类间有着很好的交流,共传诗境画意。题画诗不仅要求诗文精美,书法精妙,还要善于安排画面布局,把书印纳入其中。书法是诗歌的载体,印章是诗书的脚注。以诗入画,诗把书印也牵连并带,共同融会到绘画中,在间性之中各放异彩。正如潘天寿所称四绝,“互相辉映,互相对照,互相对照,互相补充,互相引伸”以致“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题画诗,可以分别与书画印结合,也能巧妙地把三者融合在一起,诗书画印,“四全”一体,共同的指向人类的心灵。我们从书画印的审美追求,可以从侧面映照题画诗的抒情特性。诗书画印是表情达意的艺术,“笔端流露出的意趣,归根结底来源于人心的意趣。”当书印超出记叙事情、表明时地、注明作者、辨明真伪等使用价值,去追求审美趣味之时,它们才具有了神韵与灵性。中国的诗词以书法为载体,笔落诗成赋印才是完整,以诗为中介把书印带入绘画,不但使诗画艺术实现了形式上的多样统一,更激活各种艺术载体的审美品格。

二、画面题诗呈现出美的形式

1.虚实掩映,增“实”填“虚”

题画诗在画面物象一定的前提下,可以改变画面的虚实关系,增“实”填“虚”,使画面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针对绘画中的虚实关系,潘天寿说:“虚实,言画材之黑白有无也”“吾国绘画,向以黑白二色为主彩。有画处,黑也,无画处,白也。白即虚也,黑即实也,虚实之关联,即以空白显实也”。虚实是中国画里一对重要范畴,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虚”需要有正确的理解,“‘虚’的境界的形成依赖于‘实’,没有精到的‘实’的艺术创造,没有‘实’的暗示或象征的作用,就不可能产生‘虚’的艺术效果”,恰到好处的虚实相生能使绘画产生丰富的表意效果。

2.平衡布局,和谐画面

高明的艺术家往往能突破常规,以最具表现力的手法表现物象,抒发性灵,然后以题款去调整、平衡,“画面布置,须求平衡中之不平衡,只求平衡,四平八稳,则少气势而平板矣,可先造不平衡,然后以题款钤印等等,再求其平衡,自然平衡而不平板也”。题画诗不同于一般的题款题跋艺术,它不仅以书法为载体,还要结合诗歌的体式传达,所以在形式美上也往往超越一般的画面题款。如八大山人的《八哥》,整幅画面只用了不到一半的空间画杨柳八哥,且画面只现出了八哥一半的身位,而他在左半部空白处题诗一首,有效地找回了这个平衡,使观者获得了视觉上的审美满足。

3.拦边封角,以求聚气

中国画讲求虚境,“无画处皆成妙境”。在实际创作中的画面气势,往往有赖于画面的虚实关系来体现,画家或借画中之虚将气势一直延伸推向化外,创造一种画外有画,象外有象的境界;或将欲延伸的气势收拢起来聚回画中,以免过于闲散。关于后者,题画诗便可以发挥作用,拦边封角,以求聚气。这类情况多出现在描绘自然景观的绘画当中。拦边封角,于绘画笔墨疏淡之处题诗,如李流芳的《山水图》、八大山人的《双鸟》等。

4.因势随形,加强气势

画中物象的气势千变万化,有通过重复加强气势的,可是容易产生单一的感觉,而题画诗可以因势随形,把它题在与画势交错或相对的位置,丰富画面。还有一种情况是题画诗与画面原有的气势的支流保持一致,这样便可以更加壮大气势,为绘画增添多一股力量。笔墨浓重的山景、林景图,常常可以借助题画诗加强气势,如石涛的《林逋诗意》、潘天寿的《焦墨山水》等。这一类题诗,书法笔墨通常比较粗犷大气,书法形式不局限于整齐平稳,而是根据画面而定,可以随画形环绕或者镶嵌其间。

5.多处题诗,活泼画面。

画面题诗形式比较灵活,有些绘画可根据画面具体的情况多处题诗。沈树华总结了多处题诗的三种情况:“一是画一处款尚不足以补充画中空虚和平衡画面气势;其二是前题意犹未尽,而画面尚有再题的空间,可再加以补充;第三种情况是前题或有失误,再题予以补正。”多处题画,很多情况都是以跋序一篇和诗歌一篇或多篇的形式,画家以题款题记题诗记录作画缘由、阐述美学思想、表达思想感情,画面书法也长短不一,空间大小相异,书法字体各异,为绘画增添了活泼的气氛。第三种情况,题画是对之前题画的失误给予一定的补正,不再做详细阐述。

三、画面题诗含有美的韵味

题画诗不仅仅赋予画面形式美,更重要的是给以绘画诗意,拓展画面空间,增添它的韵致。中国绘画和诗歌都致力于营造“韵味无穷”的境界,而以诗入画,使得画意葱郁,顿生无限情趣。

中国诗歌以抒情为主,重气象、重神韵、重意境,而好的绘画作品也同样求其“神韵”,讲求韵味无穷、重形神兼备。中国诗画的内在精神一致,致使两门艺术的融合成为可能。对于诗歌有题画诗,对于绘画有文人画。文人画就是诗意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的艺术追求。绘画重诗意且“以诗入画”,在追求诗意的过程中把诗的特质融入其中,画成了“无声诗”或者“有形诗”。

“以诗韵入画”,不仅仅是有诗之意象、诗之意境,还有诗之意韵,使得画跟诗一样深情绵邈、饱含韵致。胡晓明在一本论述山水诗的心灵境界的著作中说到诗画的融合:“诗画融合,更重要的是诗情画意的融合。绘画所做不到,完成不了的东西,由诗情来加以补充。许多诗人画家都注意到,在意蕴的深广、表现力的无限性、暗示性等方面、诗歌都占有一定的优势。画虽然是可见的、有形的,但恰恰又是遮蔽的,无法传达情韵的。”题画诗融入画作,不仅是对绘画景色的补充,而且是对画意的引申,能够传达画面难抒之情。

诗与画融合而产生的题画诗,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精确把握,以及对自然宇宙的体验,通过自己的绘画体悟,用最灵动的书法形式呈现,以最具抒情化的诗歌语言表达出来,含不尽情意于画之外。画面题诗大大开拓了绘画的意境,把绘画置身于“韵外之致”“景外之景”的艺术审美空间之中。

四、题画诗促成诗画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完美融合

题画诗赋予绘画形式美,并使绘画韵味无穷。形式和神韵在绘画中都很重要。在题诗的画作中,诗通过书法直接进入画面,这不仅使诗从形式上与画面构成有机的整体,赋予画灵动的审美形式,而且可以使画家融景生情,追写画外之意,借题发挥,尽抒胸中之气,赋予画作深层的韵味。

绘画,擅长展现艺术之形;诗歌,侧重表现艺术之内蕴,两相结合正实现了形质互补的大融合。诗与画之间既有不同点,又有共同点,既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南宋吴龙翰云:“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这不仅说明诗画有结合的必要,也说明了它们有结合的可能。画面题诗的画在形式上,多了书法之灵动,欣赏者在这种灵动中,让思绪流动,产生更深远的情思,没有诗,画的构图很有可能会不圆满;欣赏者也在画面的诗中,体悟画的情怀,没有了诗,画可能难传达要表达的意。题了诗的画,不但增加了赏画的内容——诗,而且人们将在画中景品味诗之境,再从诗中情体会画中意,欣赏者在两种艺术间活动,并进行再创作,从而得到不同于单独赏画、品诗的艺术享受,这也是诗画结合艺术的丰富之处。形神兼备,不但是单独的诗歌或者绘画艺术的内在追求,发展到后来,艺术对自身的要求越来越高,上升到不同艺术体裁的互补,在相映生辉中呈现艺术之魅力。题画诗在赋予中国画之“形”和画之”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题画诗促成诗与画在形式和内容上融为一体。形式上,诗与画形成动静、虚实、疏密等的统一;内容上,诗的情意与画的神韵,诗的“情”与画的“境”融为一体,共同表现着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内涵。这里的“诗”不但是画面构图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一旦题于画上,在内容上必定与画面景物发生一定的联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显示出特有的价值。

1.周雨.文人画的审美品格[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43

2.李方玉,朱绪常.中国画题款艺术[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61

3.姜耕玉.艺术辩证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51

4.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295

5.沈树华.中国画题款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145

6.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8

7.(宋)吴龙翰.野趣有声画·序[A]曹庭栋.宋百家诗存[C].卷三七,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题画题诗诗画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题画二首
郑板桥《题画兰竹石》?
画竹题诗
苏轼题画诗
诗画田园
李一氓工作情景与《石头记》题诗
诗画田园
题画诗册页
《君子萧萧》画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