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以文奇名后世
——刘鹗故居探联

2013-07-16 11:12解维汉
对联 2013年19期
关键词:甲骨淮安故居

●解维汉

淮安刘鹗故居大门 解维汉摄

路过淮安,听说著有《老残游记》而闻名于世的清末小说家刘鹗的故居尚在,就兴冲冲地去勺湖公园附近的西长街游览,到门前就看到欧阳中石题写的匾额【刘鹗故居】,门内搭着脚手架正在翻修,我还是进去走了一圈。

刘鹗原籍镇江丹徒, 生于南京六合,长在淮安,他是小说家、哲学家、音乐家、企业家、数学家、水利学家、慈善家,是历史上少见的通才。他在淮安的故居原是明代漕运总督朱大典的故宅,刘鹗的曾祖母用自己数十年的积蓄购得,刘鹗在这里住过很长一段时间。一九零八年六月刘鹗因所谓叛国罪而被当时的两江总督拘捕,并流放新疆伊犁之后,刘家很快就开始衰败了。宅院有的卖给别姓,一九八七年,原淮安县政府拨款十一万元整修了现存留的十一间房屋,原梁柱屋架等木结构保持原样。

刘鹗故居现存大厅、穿堂、堂屋三进。东院有【画杉大厅】,挂有刘鹗全身画像。

左右山墙的十二幅图画形象地描述了刘鹗奇特曲折的一生经历。屋南侧配以木格花窗,正厅前面辟一荷花池。 整个院内配以刘鹗故居原有的竹、梅、松、柏、石榴、芭蕉和月季、芍药、牡丹等四季花木。西院堂屋陈列了刘氏世系图, 刘鹗曾祖父母、祖父母的画像,刘鹗与其兄刘滑清的合影照片,刘鹗的部分手稿、日记,陈列橱内陈列着刘鹗曾经用过的木琴以及各式版本的《老残游记》, 屋正中是原刘鹗故居的模型,展现当年故居一百四十二间房屋的状况。 穿过此屋到了后一进院内,朝西有两间平房,刘鹗手书【抱残守缺斋】匾额高悬檐下,其笔力刚劲有力。 故居内现存三件文物: 刘鹗弹的古琴一架,一张金丝楠木围棋桌子,刘鹗穿的皮袄一件,内里还有【刘老太爷】四字为刘鹗父亲所留。

刘鹗一生有四件大事: 一是治理黄河: 采用束水刷沙法, 筑堤控制水势,使水不漫溢两岸,再以水攻沙。 在山东办理河务三年,黄河未溃成灾,他总结治黄经验,撰写了《治河七说》,编著了《历代黄河变迁图考》; 二是甲骨文字的研究, 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书籍——《铁云藏龟》; 三是开山西的矿; 四是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他购太仓储米赈济北京饥民。 也是第四件事要了他的命。 一九零八年清廷以私售仓粟罪将他逮捕流放新疆,次年病死。

刘鹗故居正房挂两副木刻对联,一副是:

无偈不通,数学歧黄修水利;

有才必识,封泥帛布鉴龟文。

此联是说刘鹗涉猎之广, 学识渊博。他精通数学、医学,参加过黄河的治理。 他还是研究甲骨文的鼻祖,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 他住在北京朋友王懿荣家中,王懿荣生了病,家人上街把药买回来,刘鹗在一旁看,在这些药中有一包药叫龟板,他觉得很奇怪便顺手拿起来看看,一看使他惊奇万分,那些龟板上明显有刻上去的小字,王懿荣知其古老,派人到药店将有字的全部买下,后又到处收购,两年间共收刻辞甲骨一千余片。 王懿荣死后, 家人为了还债,将他收藏的甲骨卜辞,大部分转让给了刘鹗。 刘鹗收藏的刻辞甲骨也有近五千片, 一九零三年他拓印了一千零五十八片, 在早期收集甲骨卜辞的藏家罗振玉的鼓励下, 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书籍——《铁云藏龟》,一经问世便在学术界引起轰动。 另外他还收藏、研究古钱币、古印章、古陶器、碑帖及各类文物,并写了《铁云藏货》《铁云藏印》等多部著作。 第二副是:

奇士负奇才,一卷记游,能以文奇名后世;

故居陈故迹,千秋藏拓,堪为国故导先河。

上联是说刘鹗以一部《老残游记》名垂后世,下联说他收藏龟甲六千,并开创了甲骨文研究的先河。

《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 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小说的突出处是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 刘鹗笔下的【清官】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玉贤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时间内, 衙门前十二个站笼便站死了二千多人, 九分半是良民。刚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绝巨额贿赂,但却倚仗不要钱、不受贿,一味臆测断案,枉杀了很多好人。

猜你喜欢
甲骨淮安故居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现代知识分子故居与“北京文学地图”
卫立煌故居
探访“铁甲元勋”许光达故居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甲骨传拓复文献 纸上墨香贯古今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淮安的惠济祠与妈祖文化
甲骨整治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