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丁丁历险记》的影片分析

2013-07-17 09:38
关键词:埃尔斯皮尔伯格历险记

聂 洲

(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67)

《丁丁历险记》是比利时画家埃尔热的著名的系列漫画,自1929年1月10日在比利时报纸上开始双周连载,其中的冒险故事、一定的科学幻想、反战立场以及和平人道主义思想等使其在西方国家非常著名,目前,《丁丁历险记》的整套漫画已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58种文字,总销售量达到2亿册以上,基于对《丁丁历险记》漫画的热爱,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联合彼得·杰克逊拍摄了CG电影《丁丁历险记》,时隔82年之后,《丁丁历险记》以电影的方式再次席卷全球,这不仅是斯皮尔伯格第一部CG电影的成功,也是好莱坞电影的新纪元。

一、电影《丁丁历险记》的相关背景简介

《丁丁历险记》的作者埃尔热,真名乔治·雷米(1907年5月22日——1983年3月3日),是比利时的著名漫画作者,丁丁系列的漫画故事一共有24部作品,分别是:《丁丁在苏联》、《丁丁在刚果》、《丁丁在美洲》、《法老的雪茄》、《蓝莲花》、《破损的耳朵》、《黑岛》、《奥托卡王的权杖》、《金钳螃蟹贩毒集团》、《神秘的流星》、《独角兽号的秘密》、《红色拉克姆的宝藏》、《七个水晶球》、《太阳神的囚徒》、《黑金之国》、《奔向月球》、《月球探险》、《向日葵教授绑架案》、《货舱里的黑幕》、《丁丁在西藏》、《绿宝石失窃案》、《714 航班》、《丁丁与丛林战士》、《丁丁与字母艺术》(未完成),这些作品是围绕着年轻的记者丁丁的冒险故事展开的,丁丁是一家日报的记者,在采访的途中除了采访当地的新闻之外,还参与了一系列事件的调查和解决,其中的冒险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对白的幽默有趣,使得故事中的人物个性都得到了鲜活地展示,赢得了当时西方世界的热爱,而斯皮尔伯格得知《丁丁历险记》的存在正是通过这样的热爱:1981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夺宝奇兵》取得了全球性的成功,当影片在法国上映之后,斯皮尔伯格看到了许多电影评论都是关于将《夺宝奇兵》的主角印第安纳·琼斯博士与丁丁做比较的内容,当时他并不知道“丁丁”是什么,直到后来有人向他介绍了埃尔热的漫画《丁丁历险记》,他回到美国后就如获至宝般地搜寻《丁丁历险记》的漫画书,并立刻被《丁丁历险记》的故事内容所吸引,并希望能够将这部经典的漫画作品搬上银幕。1983年斯皮尔伯格在伦敦拍摄《夺宝奇兵》的时候,拜访了在布鲁塞尔的75岁的埃尔热,表达了希望将他的作品拍成电影的愿望,埃尔热在那次会面之中答应了斯皮尔伯格的请求,他表示自己看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夺宝奇兵》,并相信斯皮尔伯格能够拍好电影。但是因为埃尔热的去世,使得电影的很多细节无法确定下来,这一耽误就是二十年,时间到了2003年,当时斯皮尔伯格的想法是拍摄真人版本的电影,后来彼得·杰克逊加入电影拍摄团队之后,两位导演经过商量认为还是不用真人来拍摄电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埃尔热的漫画世界,就像此片动画和视觉预览总监杰米·比艾德说的:“当你在制作《丁丁历险记》的时候,你没有任何随意发挥的东西,必须以埃尔热用纸和笔创作丁丁世界同样的方式进行创作……丁丁有一个像保龄球一样的脑袋,有两个圆点似的眼睛和一个可笑的鼻子。”①为了最大程度与埃尔热的漫画原著相接近,两位导演决定以CG电影的方式来拍摄本片。

如果换做二十年前,的确没有这样的电影拍摄技术,因为这样的拍摄方式是一种虚拟拍摄,这一拍摄系统最主要的两大技术部分就是实时动作捕捉和实时图形图像成像系统,这一系列的硬件要求在电影《阿凡达》、《指环王》等电影之后就越来越成熟、完善,《丁丁历险记》的拍摄系统就是直接从《阿凡达》原样搬过来的,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邀请《丁丁历险记》的拍摄团队进驻《阿凡达》的拍摄场景,除了新西兰、比利时等地的实景取景之外,所有的动作拍摄都是在摄影棚中进行,由真人进行表演,计算机捕捉到动作信息并使三维人物完成同样的动作,这一全新的拍摄方式改变了电影实拍的传统,使得表演似乎回归到了最原初的状态,表演成为了真正的驱动角色的动力而非演员。经过细致、精密地准备,《丁丁历险记》真人动画片上映后,取得空前的成功,上映后两周总票房即为1.25亿美元,席卷了北美、欧洲电影市场,成为世界电影票房的冠军,并在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取得了卓越的票房成绩,因为这些表现,《丁丁历险记》也获得了不少的殊荣:第69届金球奖“最佳动画”;2012年美国制片人协会奖“最佳动画”;第7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动画”;第16届卫星奖“最佳动画”;第39届安妮奖“最佳视觉特技”、“最佳音乐”。获得的提名有: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第6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动画”、“最佳视觉效果”;第39届安妮奖 “最佳动画”、“最佳编剧”、“最佳动画电影制作设计”。并且这部真人动画片也被认定为“本世纪最成功的真人动画”,可见斯皮尔伯格、彼得·杰克逊对影片CG改编尝试的成功。

二、对《丁丁历险记》影片的分析

在电影《丁丁历险记》当中,由于采取的是全CG制作,因此对于之前成形于纸张上的二维线条就需要大量的细节性补充,因此,摄制组也去了北非、比利时等曾经出现在《丁丁历险记》原画当中的真实地点取景,参考着原先埃尔热提供的图片资料,才完成了所有的场景3D设计,包括了街道、车辆、船舶、交通工具等等,整个CG影片拍摄的过程其实就是将二维线条转变成为视听空间艺术的过程,因此,在影片拍摄之前,做了大量的概念图和模型,并通过不同的焦距去进行视觉预览,当整体的空间建立起来之后,再由真人进行表演,然后才是计算机对动作的捕捉和计算,因此,电影《丁丁历险记》就提供给了观众一个非常独特的视听空间:空间建立于实地取景(街道、公寓、船舶、沙漠等等)与基于IBL处理的光线处理,就有一种特别真实甚至是实景拍摄的感觉,而影片的配乐也是非常契合剧情需要的,大量的声画同步更加强了对影片真实感的感知,例如在女高音歌唱家“夜莺”的演唱会上的歌曲,就完全真实地表现出了歌剧的现场感,影片凌厉的剪辑风格使得故事的冒险情节特别扣人心弦,多个角度、镜头的组接使得影片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扩展和延伸了,这样的蒙太奇手法可以渲染出事态进展的紧张,就如在歌剧演唱会上,酋长、反派博士、丁丁、阿道克船长都有不同的动作表现,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得这些同时进行的动作能够组接到一起,使观众能够明白事态是如何演变的,同时加强心理上的紧张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当反派博士的鹰把“独角兽号”桅杆中的宝藏线索叼去、丁丁利用城市中的各种设施:例如建筑顶部、市场中的摩托车、甚至是悬挂在城市顶部的电缆,而镜头一直跟拍着那支迅速飞走的鹰也在时间上加剧了这种追逐的紧张感,显然,这些动作戏在原著漫画中是不多见的,而且在埃尔热的原著中,基本的色调是黑白的,没有光线、阴影的处理,因此,影片的各类拍摄手段的综合运用就是为了将现实性的大量细节加入到原著故事当中去,使得观众有种“真实的梦境”之感。

除去CG技术之外,影片的故事就是影片的核心,自然,影片故事是基于《丁丁历险记》系列漫画中的《独角兽号的秘密》和《红色拉克姆的宝藏》,当然改动也不小,例如丁丁与阿道克船长的相遇其实是在之前的《金钳螃蟹贩毒集团》的漫画内容中出现的,但影片为了交代人物的来源就将这次相遇放到了《独角兽号的秘密》之中,反派也被改为了海盗红色拉克姆的后人,并在最后和阿道克船长进行了高空吊车的比拼,这些自然都是两位导演商议出来的对影片进行的想象性改编,带有明显的“作者电影”的痕迹。构成影片情节的核心是人物性格极其矛盾冲突,电影《丁丁历险记》中有如下几位主要的人物:丁丁和他的狗白雪、杜邦杜庞兄弟、阿道克船长、拉斯泰波波洛斯、卡斯塔菲尔,丁丁本人的标志是前额翘起的金色头发以及形影不离的白色刚毛猎狗白雪,丁丁有着几乎人类的所有美好情操,他虽然身材矮小,但是极富正义感和冒险精神,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在原著中,丁丁有着许多的才能,例如驾驶汽车、坦克、飞机,维修无线电、游泳和骑马等等,他的这些性格特征在电影中是通过与反派斗智斗勇以及对嗜酒如命的船长阿道克的帮助之中,比如破解出“独角兽号”的历史谜团以及模型里关于宝藏的谜题,并最终找到宝藏的藏匿地点,在面对敌人的威胁的时候毫不退缩,在关键时刻,帮助阿道克船长夺回自己的船,并最终回忆起阿道克家族的历史,揭开宝藏之谜,同时也恢复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逐渐摆脱酒精的控制而帮助丁丁一起完成冒险。可见在情节的进行当中,人物性格的矛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开始丁丁在旧货市场买到的其中一艘“独角兽号”的模型是他卷入事件的开始,因为眼光的独特,他发现了这是一艘真正古老的模型,自然不肯脱手,而因为小偷的造访令他得以发现这艘船模型之中隐藏的玄机,身为记者和冒险家,丁丁性格中特有的直觉告诉他这是有故事的,于是,丁丁造访了图书馆和马林斯派宫进一步查找关于“独角兽号”的下落的相关线索,并在途中遇到被反派控制起来的阿道克家族的后人:阿道克船长,两人为了同一个谜题而进行冒险,并共同与敌人赛跑,最后凭着过人的胆识和船长、北非酋长朋友的帮助,丁丁最后终于得以寻找到宝藏,和在这次冒险中成为至交的阿道克船长又开始了全新的冒险。从故事情节可以看出清晰的人物性格和他们之间的因果联系、矛盾冲突,这一点,除了有原著为基础以外,替身演员也是功不可没,例如世界知名的数字替身演员安迪·瑟金斯(阿道克船长的动作扮演者)说到:“我发现埃尔热的漫画里对人物情绪的描绘生动之极,阿道克船长的所有毛病里最核心的一点是他作为一个有雄心的男人,实际是在尝试着战胜内心的恶魔与这个世界进行某种联系……我被埃尔热的创作所吸引了,试着找出阿道克船长与丁丁关系中的关键之处,他与丁丁截然不同,而又走到了一起,丁丁将他从自怜自爱中拉了出来,使他几乎是第一次感受到,除了自己以外其他的人和事……你必须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不能把他们当作动画人物,我们坚持提醒自己,如果你不能跟随阿道克船长和丁丁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他们的那些冒险就失去了意义。”②由此可见,鲜活的人物个性以及激烈的故事情节冲突是本部影片取得全球性成功的关键。

三、《丁丁历险记》改编的相关启示

自从原著《丁丁历险记》在西方有很高知名度之后,《丁丁历险记》就被改编成许多的影视作品,包括动画片和真人电影,下表可以直观地看到对《丁丁历险记》的改编历程:

?

显然,每一次对于埃尔热原著《丁丁历险记》的翻拍和再创作就如同一次“重复”,“重复”这一具有人类文化特性的行为使其具有一种“仪式化”的特征,人们通过对文化意义的不断重复,逐渐形成意义的体系和情感的系统,使包含在其中的文化意义能够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在对漫画《丁丁历险记》的不断“重复”、“仪式化”的过程中,包含在冒险故事背后的正义、勇敢、善良、人道主义等普适性的价值体系会得到不断地传递,至今为止还在不断再版的《丁丁历险记》漫画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令其经久不衰的正是其中包含的意义体系,丁丁本人就如同一个理想化的符号一般,承载着人们关于勇敢、智慧、幽默等的想象,他的“想象性”的特征其实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空间”③:可以通过各类媒介表现出来,具体来说就是漫画、电影等媒介,由于“符号空间”系统的生命性特征,这种改编就可以极具文化特色,例如,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对漫画的改编之中,就将丁丁的个性特征、冒险经历与其早期执导过的《夺宝奇兵》中的印第安纳·琼斯的特点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独特的“丁丁”形象,对于电影改编的想象性麦茨曾经做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也就是电影同梦境的相似性,他认为,电影很像人的“半梦状态”,它既适应着现实,往前行进,但同时又逃避着现实,而一切对于虚构的想象性电影的不满都来自于满足得不够或者过分满足,抑或者两者皆有,因此,虚构电影要使人喜欢,就不能无限地或者过少地给人的意识和无意识以刺激,从而引起过多或者过少的幻觉,这样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斯皮尔伯格认为《丁丁历险记》如果拍摄为真人电影的话,会破坏原著漫画的想象性特质,而过多还原原著漫画风格的话,又显得平板、死气沉沉,因此,斯皮尔伯格对《丁丁历险记》改编为全CG电影的决定就有了一个恰当的缘由。

对于基于原著改编电影的实例非常多,例如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被改编成各类电影、电视剧,并且都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正是因为符号空间的无限性和生命再生性,以及想象性空间赋予的无限可能性,使得改编电影更多地呈现出一种“舞台表演”的性质,当然,电影和戏剧的展现方式是不同的,但是在改编电影当中,由于想象性质——意识和无意识的幻觉需求,使得改编电影吸引人的主要因素是存在于原著中的形象中的,而非演员本人,靠表演本身驱动故事情节的这一点使得改编电影与戏剧的“舞台表演”的方式产生了一种共鸣,因此,在改编电影的实践中,应该看到这一点,并充分利用它,具体来说有两点,第一是不要过分改编原著剧情和人物,这一点前面也说了,因为“舞台表演”特点的存在,吸引人们观看改编电影的也是原著的原有形象而非演员,如果偏离原著太远,就会失去原著吸引观众的意义,使得观众产生心理不适,无法引起共鸣。而第二点就是不要照搬原著。对原著的电影改编实际上是在对原著进行 “二次传播”,如果没有进行合适的改编,就是一次没有意义的改编,单纯地“复制”不足以引起观众对电影的想象需求,同样也会失去观众的共鸣,在电影《丁丁历险记》当中,加入的各种编排细致的动作场面以及CG电影的各类丰富的细节就是对漫画原著的有益的改编,这使得原著生动了起来,有如获得了全新的生命一般,CG技术的完善使得影片本身就具有一种超前的技术感,这些基于原著的“创新感”正是改编电影《丁丁历险记》获得各类影视大奖和广泛的传播效果的核心所在。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中国上映的时候,《丁丁历险记》首周票房仅为381万元,不敌同期上映的《失恋33天》,即使在40多家院线上映196场的规模,也没有实现破千万的票房目标,这一点也正说明了改编电影的生命源于原著的规律:虽然我国对《丁丁历险记》的翻译、出版也较早,并且直到现在都还有新版的音像图书的出版,但是总体的传播效果并不明显,没有商业性的大规模的宣传,年轻一代的读者就很少接触到原著,没有对原著的想象基础,就容易产生对改编电影的“不熟悉”,而这种“不熟悉”容易导致对电影“想象刺激”太少而不满的情绪,这样就导致无法满足观众对电影虚构性质的欲望,从而失去共同意义传播的先决条件,造成传播效果的不佳。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斯皮尔伯格、彼得·杰克逊导演的真人动画电影《丁丁历险记》的介绍和分析,提出了关于改编电影提高传播效果的一些启示,即:既要忠实于原著基本的意义、情感体系,又要加入适当地改编、创新,这样才能使改编电影获得新的生命,赢得观众的共鸣和认可,使原著真正得到更多的“开发机缘”,获得新的生命。《丁丁历险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基于CG电影技术的拍摄方式很好地还原了原著的 “想象特质”——即以“舞台表演”的方式来呈现原著人物的性格、情感等因素,同时又加入动作成分、光线、适当调整人物出场等适合营造全新的“视听空间”的创新,使得原著故事及人物性格得到了丰富和加强,因此,这一有益的尝试之后《丁丁历险记》收到的评价就是:“斯皮尔伯格的影片结合了少年的心、艺术家的精明以及电影热爱者的谐趣。——《帝国》”、“这是一部回归动作冒险类型的欢闹之作,一次横冲直撞的兴奋之旅,它一定会在全球掀起强烈的飓风般的票房热潮。——《综艺》”、“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影片,真正做到了将漫画和‘印第安纳琼斯’式的冒险结合在一起,就像一道Hergé(埃尔热)味的沙司酱。——《20分钟》”④,足见影片改编的成功。

注释:

① 节选自大卫莫里对乔里瑞特的访谈和《特效指南》。

② 节选自大卫莫里对乔里瑞特的访谈和《特效指南》。

③ “符号空间”的概念根源于恩斯特·卡西尔的文化符号学思想,认为“符号空间”的生命性活动以“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为媒介物。

④ 《丁丁历险记:独角兽号的秘密》,《在线》。

[1]刘言韬.丁丁历险记的全CG电影制作[J].电影艺术,2012,(2).

[2][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3][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 新闻与写作,2010,(8).

[6][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埃尔斯皮尔伯格历险记
冰河时代历险记
地心历险记
寻影历险记
诡异!斯皮尔伯格看这部片时房门突然被反锁!
埃尔泰克推出低温固化环氧树脂/碳纤维模具预浸料
杉米的迁徙历险记(二)
鱼有多大
懂得自律的达尼埃尔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丰田埃尔法车故障排除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