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会中博物馆身份的转变

2013-07-20 15:23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2010级研究生上海20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1期
关键词:博物馆艺术文化

汪 艳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2010级研究生 上海 200000 )

博物馆在艺术社会中一直以中介者身份连结着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它的权威性和标杆作用主导着艺术社会的运作。然而从原始博物馆到现代博物馆,博物馆学界对博物馆的概念和定义已经数次变更,随着新博物馆学的提出,现代博物馆的身份也与传统博物馆产生了较大的差别。

一、博物馆涵义的转变

一般公认,博物馆一词的英文museum源于希腊语——mouseion,意为供奉缪斯及从事研究的处所,这便是博物馆最原始的内涵。17、18世纪,欧洲王室贵族盛行私人收藏,用来摆放艺术珍品的房间被称作珍物陈列室,这也是现代博物馆的雏形。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建立,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自此,museum成为博物馆的通用名称。

20世纪以来,现代博物馆的概念经历过数次改变。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自1946年成立到1974年间,不断修改博物馆定义。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1989年,荷兰海牙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6届大会再次将博物馆定义修改为: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这一概念成为迄今为止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博物馆定义。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传统的博物馆观念不断有新的变革,变化之一便是“博物馆的非营利性”这个观念。伴随着资金短缺问题的不断困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认为: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非营利性”观念的应解释为博物馆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即不能像企业一样以营利为前提和目的,但不排斥在进行有益于社会和观众的活动中,取得合理的经济补偿和收益,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事业的发展。非营利组织不会为营利而赚钱,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不能靠自行创收来维持自身的运营。美国营利组织的目标就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而在于实现其使命。又例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1997年运营成本近2.2亿美金,而其中将近1900万美金都是其商业收入所得。

从“博物馆”涵义的演变可以发现,博物馆从最初王室贵族储藏奇珍异宝的陈列室到现代保存、研究人类历史遗产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永久性机构,它的身份和功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现代博物馆从非营利到不以营利为目的性质转变也表明新时代的博物馆在运营机制上将会产生重大变化。

二、新博物馆学观点

早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的前半期,博物馆开始以解释藏品的内涵对大众进行教育,1928年,英国人迈尔斯(H.Miers)提出——博物馆的功能由收藏、研究发展出教育,这便是博物馆的第一次革命。然而这个时期的博物馆仍然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大众保持着距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了主题为“博物馆与当代社会”的圆桌会议,这次会议是博物馆思想史上一次重大转变,它扩大了博物馆工作的内涵,以使博物馆不再脱离群众。这一时期“新博物馆学运动组织”的诞生是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二次革命。

20世纪70年代,“新博物馆学”的概念开始被提出,区别于“传统博物馆学”观念,“新博物馆学”更关注博物馆相关的理论性问题。1989年《新博物馆学》一书的主编彼得·弗格(Peter Vergo)在该书序言中对新博物馆学下了这样的定义:“新博物馆学是一种对旧博物馆学、博物馆内部与外部专业普遍而广泛的不满的表述……旧博物馆学的疏失在于太过重视博物馆的方法(Methods),而忽略了它的目的(Purposes)。博物馆学在过去很少被提及或受到重视……除非彻底地对博物馆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予以重新检验……这并非意味着仅仅以更多的增加收入或更多的观众作为标准来衡量博物馆的成败……否则博物馆将会发现自己只是众人眼中的‘活化石’罢了。”

《90年代博物馆观念》一文中指出:“新博物馆学的观念是相对于‘传统’博物馆学的观念而言的,并尝试对过去的概念做一番全面的检讨与批判。新博物馆学运动把关怀社区和社区需要作为博物馆经营的最高指挥原则,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将满足社区人们的需要作为博物馆的目标。”

新博物馆学不像传统博物馆学那样守旧,对于后者认为无关的事物——市场、娱乐、商业等方面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面对政府财政支持预算大大降低,以及各种娱乐休闲活动日益剧增所带来的竞争,博物馆的经营日渐冷落。在这种背景下,博物馆开始进行营销实践。博物馆进行市场营销的目的在于不违背其非营利性的前提下实现收益目标,用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新博物馆学的兴起使得博物馆在经营主体、目标与策略上产生极大转变,促使博物馆加强自身与大众和市场的联系,促使博物馆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文化资源的主体地位。

三、博物馆由高雅走向大众

20世纪70年代以前,博物馆一直以孤芳自赏的精英姿态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它注重学术研究、以专家为主、努力巩固主流文化的做法难以得到处于金字塔基部日益增多的大众文化的拥护者的认可。迪马乔(Paul DiMaggio)将博物馆这一类在由社会精英和商业精英组成的董事会领导下的非营利文化组织称为艺术组织的“高雅文化模式”。它通过“渗透式学习以及对成就和价值的思考与认同”,达到一种“社会控制”。一直以来,博物馆将自己视为高雅文化的殿堂,有着明确的收藏和保存艺术的精英主义目标,与大众文化区隔而论。

在艺术市场中,作为中介体制,博物馆的首要任务是从大量的艺术品中挑选出具有美学价值和重大历史意义的作品,剔除差强人意、甚至毫无审美价值的作品。博物馆建立一种选择标准,而这种标准正是代表了市场主流作品的市场标准。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主流艺术的标杆都由博物馆的精英主义思想所控制。

然而,随着文化消费的兴起,使得从前只有精英阶级才能享受的文化形式在市场运作的机制下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于是,文化能力和消费能力逐步提高的普通大众开始有机会接触到所谓的高雅文化。而大众的参与又促使其自身的大众文化得到发展和壮大,并有超越高雅文化的趋势。伴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参与到艺术市场中的博物馆无法再维持它的精英线路。随着越来越多休闲娱乐场所的出现,博物馆要想维持经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平民化的吸引力是它要具备的条件之一。对于一般观众来说,休闲生活的选择扩大,博物馆高雅与否已经不重要,关键是有无具有吸引力的艺术品、艺术项目或者活动。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大众文化以其极大的包容性,容纳了多元的文化形态,尊重自由、提倡民主,力图以轻松愉悦的方式为大众带来美好的体验和享受。于是,面对竞争,今天的博物馆不再像从前只专注高雅文化,而是为了迎合观众和市场的需求,更多地接受多元文化。

大卫·索罗斯比(David Throsby)从博物馆、美术馆的文化价值角度出发,赞同博物馆、美术馆以大众主义的发展策略影响观众。他认为,美术馆可以传达艺术与文化的目的及意义,而此系源自于美术馆在个人经验与社会经验中的位置。例如,在受其影响的个人反映中,美术馆可能培养出一种共有价值感,这是属于平等主义式的接近艺术方式,而非精英主义式的。

四、总结

有别于传统博物馆学以精英主义的姿态将提升公民文化素养、改善社会行为作为使命,新博物馆学强调博物馆的终身教育功能,旨在提高公众素质。新博物馆学以满足观众需求为主,鼓励博物馆学家走出博物馆,致力于提升平民的知识水平,担当大众文化教育的职责,帮助公众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而不仅仅关注馆内的藏品及研究。正如大卫·索罗斯比所认为,从广大的社会脉络来看,由于博物馆有助于人们在艺术、社会、文化、政治或其他事物中的讨论,而借此方式博物馆影响了公众的文化价值形成。根据大卫·索罗斯比的看法,博物馆的艺术品、展示及场馆建筑本身所具备的吸引力能为博物馆创造不小的经济价值,为此能够带动博物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新博物馆学的兴起也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经营方式,促进了博物馆产业化的改革。

[1]曹意强主编,《美术博物馆学导论》,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7-24页。

[2]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37-38页.

[3]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398页.

[4]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13页.

[5]甄朔南,《什么是新博物馆学》.《中国博物馆》.2001年第01期.

[6][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著,章浩、沈杨译,《艺术社会学》,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149页。

[7][美]简·杰弗里、余丁著,徐佳译,《中美视觉艺术管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78页。

[8]大卫·索罗斯比,现任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农业经济协会与澳大利亚经济协会NSW分部主席、国际文化经济学协会主席、国家视觉艺术协会基金会主席。曾任世界银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许多政府机构和私人公司的顾问。他以其在文艺经济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而享誉世界,其研究领域还涉及艺术的经济功能、艺术市场公共干预经济学、文化发展、文化政策、传统出版以及文化过程的可延续性等多个领域,著有《经济学和行为艺术》、《经济学与文化》等多部专业著作。

[9]大卫·索罗斯比著,张维伦等译,《文化经济学》,台北: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第50页。

[10]大卫·索罗斯比著,张维伦等译,《文化经济学》,台北: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第50页。

猜你喜欢
博物馆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博物馆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露天博物馆
爆笑街头艺术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