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绩效研究述评

2013-07-24 09:57余绍忠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年2期
关键词:财务指标创业者理论

余绍忠

(浙江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58)

随着创业型经济时代的到来,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开展,极大推动了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加(Coombes等,2011;Goodale等,2011)。因此,创业及其绩效问题也引起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成为创业研究的一个重点(Clarke,2011;Grande等,2011;Audretsch和Pe~na-Legazkue,2012)。尽管创业绩效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Baron 和 Tang,2011;Neill和 York,2012;Katre和Salipante,2012),但基本上还是沿用一般组织绩效研究的理论视角,难以全面反映创业的过程与本质,而且大多是静态研究,动态反映创业过程的创业绩效研究为数甚少,在指标选择、测评方法、因素分析与理论视角间缺乏整合性的系统考虑。创业绩效不仅是表征创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因变量,也是检验各种创业理论解释力和预测力的基本标准。因此,深入研究创业绩效理论的边界问题以及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测量指标和测评方法,无论是对于创业理论的发展还是创业实践的深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创业绩效研究的理论视角以及创业绩效影响因素、测量指标和测评方法等方面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述评,剖析了现有研究仍存在的不足,并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创业绩效研究整合框架,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一、创业绩效研究的理论视角

在创业研究领域,学者们基本达成了以下共识:创业研究要充分利用其他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成熟理论,尽可能成为理论驱动型研究(Low和MacMillan,1988),以便更好地解释创业现象(Busenitz等,2003)。当前创业绩效理论研究基本上是借用组织与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绩效研究成果,以资源基础理论、过程理论与目标理论为基础理论,分别从企业的特质、行为和结果三个方面来评价创业绩效。但这些理论只不过是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创业绩效进行评价而已,因此可以说都是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下的特例(Connolly等,1980)。尽管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创业绩效评价方面有其用武之地,但该理论存在不能有效解决创业绩效指标内在一致性问题。于是,有学者主张将组织目标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起来对创业绩效进行研究,如Rogers和 Wright(1998)提出了一个绩效—信息—市场模型(PIM模型),认为企业绩效由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及政治(社会)市场的出清价格决定,但该模型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无论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还是PIM模型,都由于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而不能很好地反映创业的本质——创业者或团队如何发现机会并通过整合资源来创造价值,因而它们都无法反映创业及其绩效的特殊性。从理论视角看,目前的创业绩效研究并没有超越一般组织绩效研究的范畴。鉴于此,笔者在梳理创业绩效研究脉络的基础上,结合创业过程的基础研究,将创业绩效研究的理论视角归结为种群生态论、社会认知论、资源基础论和战略适应论四种(参见表1)。

表1 创业绩效研究的理论视角

种群生态学起源于人口统计学、应用昆虫学和水产资源学,是一门研究种群数量与环境动态互动关系的科学。有关创业绩效的种群生态论研究把创业企业喻为生物种群,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创业绩效(Delacroix和 Carroll,1983;Lerner和Brush,1997;Aldrich和 Marinex,2001)。基于该视角的创业绩效研究以组织种群作为分析单位,认为环境容量、企业密度、市场规范程度、竞争关系等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组织种群的规模(孟晓斌和张海兰,2007)。相关研究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法则来考察创业企业,通过检验它们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判断这些企业是否适合生存和发展。基于该视角研究创业绩效的学者认为,只有适应环境的企业才可能生存下来,而不能适应环境的企业就会被无情地淘汰。先进入者因环境宽松而能够取得较好的创业绩效(即作为行业先进入者与领先者可获得额外利润),随着后进入者的涌入,行业竞争加剧,一旦企业数量超过环境的承受力,那么,只有那些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李乾文,2004)。所以,种群生态论又被称为“自然决定论”。持种群生态观的学者强调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的制约与调节作用,因而创业绩效研究不能不考虑反映创业企业适应环境的指标,尤其是生存指标。对于创业企业来说,生存是第一重要的,其次才是成长,这一点明显不同于一般组织。种群生态论注重对结果的考察,以财务指标评判企业是否“适存”的做法有失偏颇,因为新创企业在创建之初大多很难实现盈利甚至会遭遇亏损。由上可见,种群生态理论显然无法全面评价或者准确预测创业企业的绩效(Delacroix和Carroll,1983)。

社会认知理论是一种阐释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学说。该理论认为,人是由外在环境、内在主观因素以及过去与现在的行为三者之间的动态交互的产物(Bandura,1986),强调人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并培育能力。从本质上看,社会认知理论是一种学习理论,这种基于认知的学习理论在创业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Wickham(1998)提出了著名的学习过程创业模型,认为创业者(或创业团队)作为创业主体是通过学习来对机会、资源、组织三大要素进行动态平衡的。因此,现有的社会认知论创业绩效研究以创业者或创业团队为研究对象和分析层次,主要聚焦于创业者特质,认为创业者的成功需要、内控点、高风险偏好、高模糊容忍度等个性/心理特征会影响创业结果(Schere,1982;McClell,1986;Lerner和Brush,1997)。但也有学者(如 Gartner,1985;Sexton和Bowman,1985)持反对意见,认为创业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创业绩效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于是,有学者(如van de Ven等,1984;Sandberg,1986;Cooper 和 Dunkelberg,1987;Jo和Lee,1996)转而研究创业者的社会特征,如受教育水平、家庭背景、创业或从业经历等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主要考察创业者或团队特征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但都忽略了创业者产生和成长过程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Low和MacMillan,1988),结论也常不一甚至彼此矛盾。于是,另有学者(如Schein,1983;Begley和Boyd,1987;Herron和 Robinson,1993;Lee和 Tsang,2001)开始把创业者研究置于一定的动态环境之下,考察受到创业环境和过程影响的种种不同特征,从而把研究重点从创业者特质转向了创业者行为。社会认知论把创业者的特征作为创业绩效的重要解释变量,虽然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但创业绩效研究绝不能因此忽略对创业者特质的考察,而是应该把创业者特质和行为与环境、资源等因素一起纳入创业绩效研究框架。

基于资源基础论的创业绩效研究把创业视为资源观研究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onner,1991),重点关注创业资源与创业绩效之间的依存关系。持该理论观点的研究者认为,企业可被看作资源和能力的集合(Penrose,1959),强调创业企业的资源整合对于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认为创业绩效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创业企业的资源异质性造成的(Moyes和 Westhead,1990;Barney,1991;Romanelli,1994;李乾文和张玉利,2004)。同时,该视角下的研究也强调创业企业必须调整自身的资源要素来适应环境,而环境中可获取资源的数量和种类受到资源可用程度与企业相关战略的影响(Romanelli,1989)。因此,创业企业要学会如何利用外部资源和能力来提高自己的绩效(Pfeffer和Salancik,1978)。资源论视角下的创业绩效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指出了资源与能力对于创业绩效的重要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难以清晰区分究竟哪些资源或资源组合对创业绩效做出了贡献。现有的资源基础论研究也没有结合创业者的创造力和行为来考察创业绩效(Barney,2001),因而无法解释创业者如何通过增强自己的资源动员能力来提高创业绩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Alvarez和Busenitz(2001)采用了一个先验性假设——创业者具有更易发现机会和更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这又使基于资源基础论的创业绩效研究回到了创业者特质论。

战略适应论视角的创业绩效研究以分析创业者从环境中识别、开发利用机会为出发点,强调创业战略选择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基于该视角的研究者通常认为,外部环境蕴藏着大量的可以利用的创业机会,创业者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战略来充分把握和开发创业机会,因此,创业者的战略选择会对创业绩效产生影响(Dollinger,1985;Sandberg 和 Hofler,1987;Li,2001;Janczak,2005)。在他们看来,创业者只有选择与创业环境和机会相匹配的创业战略才可能获得创业绩效。正如Dollinger(2003)所指出的那样,“创业者可通过动员其可控资源与能力并有意识地选择与环境和机会相匹配的战略来取得创业成功”。目前战略适应论创业绩效研究已由静态研究发展到了引入情境因素的动态研究。战略适应论研究重点突出了创业机会通过战略选择来影响创业绩效的过程,能较好地反映创业企业的创业活动与管理过程,并且明晰了创业机会、战略选择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但战略适应论与资源基础论一样,无法解释创业者如何提高发现和开发机会的能力。

通过以上回顾,笔者认为整合种群生态论、社会认知论、资源基础论和战略适应论这四种创业绩效研究理论视角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基于创业本质和过程的创业绩效,因为其中的每种理论视角所关注的重点都能对应于Gartner(1985)、Wickham(1998)、Sahlman(1999)、Timmons(1999)在其经典创业过程模型中提出的创业四要素(创业者或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与创业环境)中的某个或某些要素。整合这四种创业绩效理论视角就能更全面地与创业过程经典研究结合起来,开发更能体现创业过程和本质的创业绩效测评指标和方法,从而也能更有效地显示创业绩效研究与一般组织绩效研究的区别。

图1 创业绩效理论视角整合模型

二、基于创业过程模型的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创业绩效研究的焦点已经由最初的单一影响因素分析逐步转向多因素研究。相关研究都表明,创业绩效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环境与机会、资源、战略、创业者或团队等。

首先,环境与机会。创业环境往往被理解为创业者必须考虑并依赖的客观因素。已有不少研究(如 Lerner和 Brush,1997;Wiklund,1998;Aldrich和Marinex,2001)把创业环境视为创业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环境作为资源库,含有创业所需的稀缺和有价值的资源(Ulrich和Barney,1984),是影响企业创建、续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Timmons,1999);另一方面,创业者要主动识别环境中蕴含的机会和资源,发现、评价并开发创业机会,及时调整战略去适应环境甚至创造适合自身的有利环境,这样才能提高创业绩效(Wickham,1997;蔡莉等,2007)。总的来说,现有研究已经就创业环境和机会影响创业绩效这一点基本达成了共识。

第二,资源。这里的资源是指创业全过程中投入和利用的内外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总和,它是创业企业赖以创立、续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创业绩效的一个重要变量,对创业绩效起决定性作用(Wiklund,1998;Busenitz等,2003;刘常勇和谢如梅,2006;刘霞,2010)。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相对充裕的创业资源能有效提升创业绩效(Storey,1994);而资源约束是阻碍创业企业生存与成长的最大障碍(Bhide,2000;Dollinger,2003)。因此,创业者应该有效获取、配置和整合利用创业资源来提升创业绩效(Chrisman等,1998)。

第三,战略。创业企业为了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根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通过实施不同的战略来应对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Sandberg和 Hofer(1987)、Gibb和Davies(1990)、Storey(1994)等研究证实了创业战略确实是创业绩效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Wiklund(1998)也证实了战略是解释创业绩效的一个重要变量,会对创业成败和创业企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面对激烈的竞争,创业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创业战略,根据其与行业结构的交互影响来发现对创业绩效影响最大的因素,然后酌情调整战略以提升创业绩效 (Kunkel,1991;Robinson,1995;Li,2001;Janczak,2005)。

第四,创业者及其团队。创业者及其团队是创业活动的主体,是Timmons(1999)构建的经典创业过程模型的三种核心要素之一。一些研究者(如 Sandberg和 Hofer,1987;Gibb 和 Davies,1990;Wickham,2003)通过研究创业者发现,创业企业的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的个人特质。Bauerschmidt和Hofer(1998)通过大样本实证发现了创业活动和绩效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受创业者的自主性、创造性及内控等特质的影响。另一些研究者通过研究创业团队发现,创业团队是影响创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创业团队成员的能力和发挥能力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创业绩效产生影响(Ronstadt和Shuman,1988)。还有一些国外学者(如 Watson等,1988;Watson等,1995;Francsi和 Sandberg,2000;Lechler,2001)研究了创业团队成员间的友情、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过程对创业绩效的影响,而国内一些学者(如郎滔,2006;陈忠卫和郝喜玲,2008)从领导模式、企业家精神的视角考察了创业团队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都研究证实了创业团队对创业绩效的影响。

最后,其他因素。除上述环境与机会、资源、战略、创业者及其团队以外,不少学者还发现了其他一些或多或少会影响创业绩效的因素。例如,Sandberg和Hofer(1987)以及 Chrisman等(1998)研究发现产业结构也会影响创业绩效;Kunkel(1991)和 Robinson(1995)发现创业绩效受到创业企业所进入行业和行业结构特征的影响;Jain(2001)不仅研究证实了行业结构特征(集中度、成长性、广告和研发密集度等)对创业绩效的影响,还发现了一些与风险投资有关的因素(如风险投资经验、尽职调查、机会评估、合同设计、投资后控制等)也会影响创业绩效。此外,创业绩效还受到创业动机(Wiklund,1998)、创业企业组织结构(Slevin和Covin,1990;Covin等,1994;Chrisman等,1998;郑馨,2007;王聪轩,2008)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以上创业绩效影响因素是现有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且与主流的创业过程模型(Gartner,1985;Wickham,1998;Sahlman,1999;Timmons,1999)所涉及的创业影响因素相一致,因而能较全面地反映创业活动与过程的结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整个创业过程的一般规律。

表2 创业绩效影响因素汇总

三、创业绩效测量指标与测评方法

(一)创业绩效的测量指标

反映创业有效性的创业绩效作为一个多维度构念,往往以效标的形式出现,用以评价创业活动创建新业务的效果。梳理已有相关研究可发现,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并出于不同的目的,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指标,但最常用的创业绩效指标可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大类。有些学者侧重于财务指标,另一些学者更看重非财务指标,还有一些学者则综合采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来测度创业绩效(参见表3)。

创业绩效研究者比较关注财务指标,认为这类指标最能直接地反映创业成效,因为根据关键的财务指标就可以辨别创业企业能否实现“适者生存”。销售增长率和获利率是最常用的衡量创业绩效的财务指标。创业企业十分看重通过提供新产品和/或新服务、开拓新市场、招徕新顾客来提高销售增长率,而销售收入的持续增长能够预测创业企业的总体成功(Feeser和 Willard,1990)。Govindarajan和 Gupta(1985)、Venkatraman和 Ramanujam(1986)以及Ensley等(2002)都采用销售增长率这一指标来评价创业绩效。获利率具体可细分为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投资回报率、股票收益率等,但在具体研究中往往有所变通,如Perters和Waterman(1982)采用了总投资平均报酬率、资产平均报酬率、销售回报率这三个获利率指标。财务指标往往过于注重静态结果,很难揭示创业过程绩效,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考虑到财务指标在测量操作上有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利润等财务指标可能由于初创企业无利润或负利润而造成使用不便,抑或是创业企业不愿意或无法提供较准确的财务数据(Sapienza等,1988)。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一些非财务测评方法,把许多能够评价创业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非财务指标纳入创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现有研究主要采用一些能反映创业企业成长或创业过程的非财务指标,也正是持社会认知论、资源基础论和战略适应论观点的学者所关注的指标。目前这类指标大多涉及市场、产品、员工、顾客等方面,市场指标包括市场份额、市场渗透率(Woo和 Willard,1983)、市场开发能力(Govindarajan,1988)、市场营销能力(Delaney和 Huselid,1996)、市场份额增长率(Li,2001;Zahra等,2002)、市场准入度(Brouthers和 Bakos,2004)等;产品指标包括新产品开发能力(Chakravarthy,1996;Delaney和 Huselid,1996)、产品合格率、产品开发周期、产品升级周期(徐宁和朱卫东,2005;沈超红和罗亮,2006)、产品和服务质量与数量(Chakravarthy,1986;Kaplan和 Norton,1996和2001)等;与员工相关的指标有员工生产率(Chakravarthy,1986;Huselid,1995;Kaplan和 Norton,1996和2001)、员工留职率(Kaplan和 Norton,1996和2001)、创业团队成员离职率(王重鸣和刘帮成,2005)、组织承诺(Steers,1977)、员工满意度(Kaplan和 Norton,1996和2001;沈超红和罗亮,2006);与顾客相关的指标有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Anderson和Sullivan,1993;Fornell等,1996;Delaney和 Huselid,1996;Kaplan和Norton,1996和2001)。市场与产品是基于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战略适应论所关注的重点,这两类指标实质上是财务指标的非财务延伸,因为这些指标最终还是反映到财务指标上,因而广受关注。而员工与顾客指标是从认知论视角研究所关注的创业绩效指标,它们能有效反映创业团队和其他员工为提升创业绩效所做的贡献。但这些指标不能直观反映创业绩效,也远不能全面反映创业过程和本质,因此创业绩效非财务指标的研究空间还很大。

表3 创业绩效测量指标汇总

单纯采用财务指标或非财务指标都无法全面反映创业绩效,因此,有学者(如 Murphy等,1996)主张采用这两类指标来综合考察创业绩效。Venkatraman和Ramanujam(1986)在元分析中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创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他认为,第一层次的指标可用来评价创业组织的财务绩效,第二层次的指标用来测量运营绩效或非财务绩效,如产品市场份额、市场占有增长率等,这类非财务指标最终也是导向财务绩效的(Hofer,1987);第三层次的指标反映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如顾客满意度等。尽管这种指标选取方法综合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优点,克服了它们的不足,但现有研究在构建创业绩效指标体系时很少从创业过程及本质的角度加以取舍,因而很难显示创业绩效评价指标与一般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之间的区别。

综上所述,在创业绩效测度指标研究中,学者们表达了不尽相同的观点,但有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综合采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来评价创业绩效。针对创业企业的特殊性,有些学者试图构建区别于一般组织的创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创业企业的生存(van de Ven等,1984)与成长指标(Fommore和 Wally,1989;Tsai等,1991;Brush 和 Vanderwerf,1992;Chandler和Hanks,1993)作为衡量创业绩效的不同指标维度,但这种指标区分方法只不过是从某一角度对上述指标进行归类而已。其实,在创业绩效评价指标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根据创业绩效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关注重点,结合分析创业绩效影响因素来确定适当的创业绩效测量指标,形成符合自身研究的创业绩效指标体系,但必须反映创业的过程和本质。

(二)创业绩效测评方法

合理选用测评方法,有助于提高创业绩效测量结果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不少学者对创业绩效测评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提出了客观评价法、主观评价法、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四种不同的测评方法。

创业绩效客观评价法是指采用可量化的客观指标来评价创业绩效的方法,如Perters和 Waterman(1982)、Govindarajan 和 Gupta(1985)、Feeser和 Willard(1990)、Robinson(1998)以及Ensley等(2002)等学者主张采用这种方法以及平均资产报酬率、销售回报率、市场份额及增长率等客观指标来评价创业绩效。创业绩效主观评价法则是在难以进行客观评价与量化的情况下使用的以主观评价来测度创业绩效的方法(Sandberg和 Hofer,1987;Chandler和 Hanks,1994;Wall等,2004),主要采用反映创业绩效的非财务指标,如新产品开发能力(Chakravarthy,1996;Delaney和 Huselid,1996)、组织承诺(Steers,1977)、服务质量 (Chakravarthy,1986;Kaplan 和 Norton,1996和2001)、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Anderson和 Sullivan,1993;Fornell等,1996;Kaplan 和Norton,2001;Cavalluzzo和Ittner,2004)等,这些指标通常以量表的形式,采用“很好”、“很差”或是“很低”、“很高”的方式打分加以测量。因此,采用主观评价法只能得到近似的测量结果,是对创业效率和效果程度和方向上的主观评价。客观评价法与主观评价法各具优点和不足,但两者实际上存在一定的依存与互补关系。

创业绩效绝对评价法是指创业企业采用客观标准(如自身的禀赋、机会成本等)对自身进行比较分析的创业绩效评价方法,例如Venkataraman(1997)、Shane和 Venkataraman(2000)、Ucbasaran等(2001)以及Davidsson等(2001)都采用此法来评价创业绩效。在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时往往要考虑较多的控制变量,否则,在不进行横向比较的情况下有时难以准确判断绩效优劣。创业绩效相对评价法则是指以同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的绩效为参照系,通过比较来评价本企业创业绩效的方法,如Chakravarthy(1986)、Birley和 Westhead(1990)、Kaplan和 Norton(1996)、Antoncic和 Hisrich(2001)以及Zahra等(2002)就采用这种方法来测评创业绩效。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不但可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且便于跨行业、跨阶段比较。绝对评价法与相对评价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其实,不论采用哪种方法测评创业绩效,只要能反映创业的本质特点(如机会识别与开发、价值创造等),就有其使用价值。

由于客观与主观评价法之间以及绝对与相对评价法之间都有一定的依存与互补关系,因此,多数学者往往综合使用不同的方法。虽然综合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创业绩效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但结果比较全面、可靠。

四、现有研究不足剖析与未来研究展望

创业绩效是创业研究采用的一个主要结果变量,不同的研究往往从不同的视角来衡量创业绩效。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基于种群生态论、社会认知论、资源基础论、战略适应论等视角把创业视作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把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创业环境、机会、资源、创业者及其团队等影响创业绩效的关键因素纳入分析,通过构建多维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综合运用不同的测评方法来评价创业绩效,并且在借鉴一般组织绩效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但毋庸讳言,现有创业绩效研究过于碎片化,没有整合不同的理论来开展整合研究。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创业的一般过程及其本质,提出了一个创业绩效研究整合框架(参见图2),以供后续创业绩效研究参考。

图2 创业绩效研究整合框架

在图2中,理论视角、影响因素、测评指标和测评方法构成了四位一体的创业绩效研究体系。创业绩效研究理论视角维度用以揭示创业绩效研究的理论渊源、依据和研究基点,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维度用以揭示各种影响创业绩效的因素,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而创业绩效测度指标与测评方法两者之间也存在较强的关联性,选取科学、合理的测量指标与测评方法,有利于获得可靠、准确的创业绩效测评结果。事实上,从理论视角、影响因素、测量指标和测评方法四个维度开展创业绩效研究,对于丰富创业绩效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理论视角、影响因素、测度指标和测评方法分别从创业绩效的不同维度出发,对创业绩效研究内容进行解构,并且回答创业绩效研究应从何处(where)着手、分析哪些(which)要素、用什么(what)指标、如何(how)测量这四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综合考虑这四个维度,有利于系统分析创业绩效相关研究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协同性与互补性,有助于更加全面、科学地构建创业绩效测量指标体系及测评方法。

但不难发现,现有研究还存在不足。一方面,既有创业绩效研究静态地把创业绩效视为创业活动的最终产出,没有把创业信息搜索、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资源利用、创业战略选择等这些影响创业过程结果的因素纳入创业绩效管理研究;另一方面,现有的创业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大多只关注某个单一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战略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很少进行多要素分析,因此缺乏系统性。此外,现有研究都是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结论不一定适合我国。

换一个角度看,现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恰恰为后续相关研究留下了发挥的空间。据此,本文尝试性地指出创业绩效的未来研究趋势或可能存在的研究视点。首先,深入探讨不同因素影响创业绩效的整合作用机理。已有的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大多只考察某个独立因素的影响作用,这样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因此,未来可考虑整合研究不同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机理,分析它们对创业绩效的交互、中介作用,以便有效揭示不同影响因素对创业绩效的协同作用机理。其次,创业绩效动态演化研究。现有的创业绩效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大多停留在静态水平上,难以反映创业的过程本质。后续研究应该动态考虑一些重要的情境因素,如环境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组织结构变化等权变因素,弄清在权变因素的作用下影响因素作用于创业绩效的强度与方向变化,从而使研究更加贴近创业实践,并更具解释力和预测力。最后,开展本土化创业绩效研究。管理学研究越来越重视情境化问题(Johns,2006),情境化当然也是我国管理学者开展本土化研究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Tsui,2006)。目前主要的创业绩效研究成果都是基于西方情境的产物,未必适合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因此,我国学者应该把中国情境因素纳入创业绩效研究,开展本土化创业绩效研究。

[1]Aldrich H E and Martinez M A.Many are called,but few are chosen: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1,25(4):1-34.

[2]Ardichvili A,et al.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1):105-123.

[3]Baron R A and Tang J T.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 in firmlevel innovation:Joint effects of positive affect,creativity,and environmental dynamism[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26(1):49-60.

[4]Brouthers K D and Bakos G.SME entry mode choice and performance:Transaction cost perspectiv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4,28(3):229-247.

[5]Brush C G and Vanderwerf P A.A comparison of methods and sources for obtaining estimates of new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2,7(2):157-170.

[6]Busenitz L W,et al.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emergence:Pas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29(3):285-308.

[7]Chrisman J J,et al.The determinants of new venture performance:An extended model[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8,23(1):5-29.

[8]Conner K R.An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five schools of thought with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Do we have a new history of the firm?[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121-154.

[9]Connolly T,et al.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multipleconstituency approa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0,5(2):211-217.

[10]Davidsson P,et al.Editors’introduction:Low and MacMillan ten years on achieve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1,25(4):5-16.

[11]Dollinger M J.Entrepreneurship:Strategies and resources[M].(3Ed.).New York:Prentice Hall,2003.

[12]Ensley M D,et al.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new venture top management teams cohesion,conflict,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4):365-386.

[13]Francsi D H and Sandberg W R.Friendship within entrepreneurial team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eam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0,25(2):5-25.

[14]Gartner W B.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4):696-705.

[15]Govindarajan V.A contingency approach to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at the business-unit level:Integrating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s with strateg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31(4):828-853.

[16]Grande J,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s,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farm-based ventures[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11,23(3/4):89-111.

[17]Hofer C W.Improving new venture performance:Some guidelines for succ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1987,12(1):11-25.

[18]Jain H A.Predictors of performance of venture capitalistbacked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1,52(3):223-233.

[19]Katre A and Salipante P.Start-up social ventures:Blending finegrained behaviors from two institutions for entrepreneurial succes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2,36(5):967-994.

[20]Lerner M and Brush C.Israeli women entrepreneurs:An examinat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7,12(4):315-339.

[21]Li H Y.How does new venture strategy matter in the environment-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1,12(2):183-204.

[22]McGee J E,et al.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The role of business of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7):565-580.

[23]Murphy G B,et al.Measuring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6,36(1):15-23.

[24]Neill S and York J L.The entrepreneurial perceptions of strategy makers:Constructing an exploratory path in the pursuit of radical growth[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2,65(7):1003-1009.

[25]Robinson K C.An examin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y structure on eight measures of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for high potential in dependent new vent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8,14(2):165-187.

[26]Rogers E W and Wright P M.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Problem,prospects,and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market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1988,8(3):311-331.

[27]Romanelli E.Environments and strategies of organization start-up:Effects on early survival[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9,34(3):369-387.

[28]Sandberg W R and Hofer C W.Improving new venture performance:The role of strategy,industry structure,and the entrepreneur[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7,2(1):5-28.

[29]Shane S A and Venkatar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7-226.

[30]Timmons J A.New venture creation[M].(5Ed.).New York:McGraw-Hill,1999.

[31]Ucbasaran D,et al.The focus of entrepreneurial research:Contextual and process issue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1,25(4):57-80.

[32]Ulrich D and Barney J B.Perspectives in organizations:Resource dependence,efficiency,and popul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3):471-481.

[33]Van de Ven A H,et al.Designing new business startups:Entrepreneurial,organizational,and ecolog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1984,10(1):87-108.

[34]Venkatraman N and Ramanujam V.Measurement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strategy research:A comparison of approach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11(4):801-814.

[35]Watson W E,et al.Team interpersonal process effectiveness in venture partnerships and its connection to perceived 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5,10(3):393-411.

[36]Wickham P A.Developing a mission for an entrepreneurial venture[J].Management Decision,1997,35(5):373-381.

[37]Zahra S A,et al.Competitive analysis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strategic uncertainty and venture origi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2,27(1):l-28.

[38]李乾文,张玉利.外国学者论我国创业活动的特征与创业研究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7):12-18.

[39]李乾文.创业绩效四种理论视角及其评述[J].经济界,2004,(6):93-96.

[40]沈超红,罗亮.创业成功关键因素与创业绩效指标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1-235.

[41]郑馨.权变视角下的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9):24-30.

猜你喜欢
财务指标创业者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探讨医院财务分析中财务指标体系的应用
全国国有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