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下方近距离巷道加固设计及应用

2013-07-30 13:55解鹏涛
山西焦煤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双柱煤柱锚索

解鹏涛

(同煤集团晋华宫矿,山西 大同 037016)

1 问题的提出

晋华宫矿为年产量450万t的多井口大型矿井,经过6800万年的侏罗系时期,晋华宫矿区共沉积了侏罗系中统大同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及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23层,主要为7#、8#、11#、12#和15#层。大同煤盆形成后期受到了燕山运动的改造[1],致使侏罗系煤层合并、变薄及尖灭现象频繁,煤层多而近,尤其是7#层和8#层,层间距最小5 m,最大18 m。8#层8705工作面采至850~920 m里程时,进入了上覆7#层采空区的下方,8#层5705巷距7#层煤柱水平距离为40 m。

7#、8#层层间对照图见图1。

图1 7#、8#层层间对照图

在巨大的上覆煤柱压力及本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双重作用下,5705巷距工作面超前30 m范围内顶板响动剧烈,巷道底鼓严重,最大底鼓量达0.5 m左右,煤柱侧炸帮1 m多深,护帮锚杆失效,顶板裂缝贯穿巷道全断面,并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沉,最大下沉量为0.3 m,严重影响了巷道的正常使用和煤矿的安全生产,为此,需要对5705巷进行加固。

本文在分析5705巷原有支护的基础上,提出“双柱钢梁”加固法,通过在顶底板铺设工字钢并用单体液压支柱将其固定到顶底板上,实现顶底板间的应力传递,将顶板的自重及上覆应力传递到底板,以控制其底鼓,通过底板底鼓的反力抵抗顶板岩体的下沉,使彼此的破坏力转化为有效的支护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工程概况

8#煤层平均埋深260 m,煤层厚度为1.2~1.58 m,平均厚度为1.4 m,煤层赋存稳定,厚度变化较小,结构简单,北部较薄,总体为一单斜,走向近北东,倾向北西。岩层硬度系数约为6~8,与7#层层间距平均为12 m。根据8#层8705工作面地层综合柱状图分析:8#层伪顶厚0.5 m,为浅灰色细砂岩,含有少量暗色矿物,云母碎片;直接顶厚3.6 m为灰白色钙质接触式胶结,胶结较为坚实,含有煤条,煤屑和FeS2球状结核。底板为深灰色粉砂岩,性脆,水平层理,含有少量暗色矿物、植物化石及FeS2结核,局部夹有2层细砂岩薄层。

5705 巷断面形式为矩形,宽3.5 m,高 2.5 m,沿走向1396 m,巷道坡度为0~5°,服务年限为2年。利用邻近8#层盘区巷道矿压观测数据及支护经验,确定5705巷道采用锚杆、锚索进行联合支护,巷道施工时沿煤层底板挑顶掘进。

巷道顶锚杆选用d16 mm×1700 mm左螺旋无纵肋钢锚杆,间排距均为1000 mm,紧固锚杆螺母必须使用力矩扳手,拧紧力矩不小于100 N·m;锚索选用d15.24 mm×5000 mm钢绞线,间距3000 mm,锚索锚固力不小于100 kN,锚索必须使用张拉千斤,拉张力控制在100 kN。巷道两帮锚杆距顶板900 mm,与水平方向成30°角向上,其他参数同顶板,5705巷原支护方案见图2。

图2 5705巷原支护方案

3 5705巷加固方案设计

5705巷原支护方案采用锚杆、锚索进行联合支护,由于围岩条件较好,压力不大时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的变形和破坏,但当巷道距7#层采空区较近时,由于采动时7#层底板已经遭受破坏,锚杆锚索的锚固段处于破碎的岩体中,尤其是锚索,不能将下部岩层很好的悬吊到上部稳定的岩体中,在超前支承压力及7#层煤柱的集中应力作用下,支护体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更好地呈现巷道的破坏特征,在此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2-4]再现加固前巷道的真实情况。

以巷道底板中心为原点,x轴负方向取100 m,正方向取50 m,y方向取单位长度,z轴正方向取5 m(7#层、8#层之间最小层间距),煤柱部分为x=40~80 m部分,煤柱所在采空区宽200 m,按平均岩体容重2.5 kN/m3计算,煤柱部分施加的应力为31.25 MPa,其他部分施加竖向应力6.25 MPa,上部自由面,其余五面均采用滑动铰支座的位移边界。

数值模拟边界条件见图3。

图3 数值模拟边界条件图

未加固时,巷道变形破坏见图4。由图4(a)可知,巷道顶板5 m岩层基本上全部破坏,左帮破坏程度较右帮大,顶板下沉0.313 m,底鼓0.497 m,两帮收敛量达到0.989 m,巷道失去了其使用价值。需要对其进行加固,修复。

图4 加固前巷道变形破坏图

经上述分析可知,致使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是7#、8#层间距较近,巷道顶板岩层薄、压力大,锚杆锚索无可锚固的稳定层。因此,进行巷道修复加固时,采用了强度较高的DW40-150/100X型柱塞悬浮式单体液压支柱带进行加固,间排距1500 mm×1000 mm,相邻两排用连杆链接,增强整体性,同时,由于柱头面积较小,很容易被压入岩层而失去加固效果,故在顶底板用2根12#工字钢将两根单体液压支护链接在一起,工字钢长度3.5 m,称这种加固形式为“双柱钢梁”加固法,见图5。

图5 5705巷“双柱钢梁”加固方案图

采用FLAC3D对支护效果进行模拟,见图6。由图6可知,加固后单体液压支柱受力均匀,弯矩主要发生在工字钢中,围岩塑性区范围大大减小,顶板0.5 m,底板0.8 m,两帮的塑性区稍大,但与加固前相比塑性区范围和大小都得到了很大的控制。围岩顶板、底板、两帮位移仅为 9.7 mm、46.2 mm 和 35.3 mm,围岩位移也得到了很好控制。

加固后,回采期间,采用十字布点方法[5]对巷道表面位移进行监测,结果见图7。从开始影响到回采完成,巷道顶板下沉量、底鼓量和两帮移近量分别为28.0 mm、53.6 mm 和 55.0 mm,保证了巷道的安全使用。

4 结论

1)近距离煤层顶板在两次采动的影响下发生严重的破坏,锚杆、锚索支护没有可以用来锚固的稳定岩层,不适宜采空区下方近距离巷道的支护。

图6 加固后巷道变形破坏图

图7 加固后回采期间巷道围岩位移与工作面距离关系

2)“双柱钢梁”加固法实现了顶底板间的应力传递,将顶板的自重及上覆应力传递到底板,以控制其底鼓,通过底板底鼓的反力抵抗顶板岩体的下沉,使彼此的破坏力转化为有效的支护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现场实测表明,“双柱钢梁”法加固5705巷后,顶板下沉量、底鼓量和两帮移近量分别为28.0 mm、53.6 mm 和55.0 mm,很好地控制了巷道的变形破坏,保证了巷道的安全使用。

[1]王旭宏.大同矿区_三硬_煤层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路聚堂,刘建军,王 斌,等.厚煤层软煤巷道围岩活动规律及支护数值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25(3):275-279.

[3]郭保华,陆庭侃,田采霞.巷道交岔点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数值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25(2):192-197.

[4]熊良宵,杨林德.考虑节理面法向蠕变的节理岩体蠕变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3):814-821.

[5]周诗建,周华龙.矿山压力观测与控制[J].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7.

猜你喜欢
双柱煤柱锚索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双柱[5]芳烃的研究进展
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分析
大埋深矿井区间煤柱合理宽度研究
采动影响下双巷掘进煤柱承载特征研究
煤矿深部高地压巷道锚索支护技术对策研究
不同锚索参数对预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1000kV交流特高压新型双柱换位塔
保护煤柱宽度的理论值分析
预应力锚索施工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