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能够“立得住”

2013-07-30 01:55赵天姿陆娜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质体育

赵天姿 陆娜

当前,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容乐观,高校大学生军训“群晕”,运动会用趣味游戏替代长跑,自主招生考试体质测试大多数不及格等,各种显示大学生体质水平下降的事件频频发生,高校学生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甚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的1000米跑都能“夺去”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性命。人们不禁感叹:这样的“脊梁”能否挑起国家建设的重担?

大学生体质拉响“警报”

2010年湖北省两所高校在三天内发生两起新生军训猝死事件,2012年湖南省一高校新生在军训时猝死,同年北大两周军训期间,“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次”,各高校新生军训期间,许多学生“站军姿10分钟即感觉要晕倒”,大学生体型或者过重或者过瘦,近视率接近90%……这样的新闻屡屡出现,大学生体质已经亮起“红灯”。

去年,大学运动会“取消中超跑”项目引起了不小风波。延续了多少年的传统长跑项目,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却跑不下来,甚至出现了猝死事件,一些高校干脆取消了中长跑项目。武汉某大学在2012年秋季运动会率先取消了长跑项目之后,北京、西安等30多所高校紧随其后也取消了长跑项目。

对此,有人质疑高校有“免责”之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了一些高校避免“猝死”压力的策略。校方的解释不一而论,但背后无法回避的还是大学生不佳的体质状况。走访许多高校,尤其是早上,人们不难发现,宽阔的塑胶跑道上很少有锻炼的学生,反而成了退休教职工们的“地盘”。

据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副院长尹军介绍:从近几年学生体质监测看,学生体质下降趋势明显,而3000米以上长跑项目被取消正是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反映。众多高校取消长跑项目各有其忧虑,有的因学生报名者寥寥而无法进行比赛,有的因为运动会时间较短,还有的是因为害怕发生猝死现象。

除了舆论报道,这样的结论也有着事实的根据。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廖晓淇表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整体落后于日本的同龄学生,大部分指标落后于韩国的同龄学生。

来自国家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2010年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得到了遏制,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缓慢下降趋势。与2005年相比,19~22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0.23厘米,10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3.09秒;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72、0.92厘米,8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1.87秒;肺活量下降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成绩分别下降10.3%和10.9%。

这一监测结果明确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也就难怪会有大学生“站不住”。

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说,国家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现在往往对体育重视不够,或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实际上却抓得不紧。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会对学生心理素质到身体素质进行全面的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不少。

“我们读书那会,有运动量非常大的体育活动,无论是跑1500米还是跑5000米,包括各种球类活动,我们都没问题。但现在的学生,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稍微大一些,我们真的就开始担心他们能不能受得了,会不会发生突发事件,等等。”李元元说,这就反映出来,青少年现在的身体素质是不尽如人意的。

“野蛮”的体魄去了哪里?

大学生体质的不断下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前的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何大学生体质反倒难抑下降的趋势?对此,很多人将问题归咎于大学体育教育。

为此,在2012年南开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感慨地说:“一说到体质健康,大家都很关心、很重视,但是一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规则的指标和评价体系中,就轻轻带过。”王登峰指出,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都没有把体质列入其中。

军训给了新生闷头一棍,随之而来的大学体育课对于学生来说则形同鸡肋。尽管高校体育课教师以教育部门发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圭臬,但在开设课程上难用尽心思。高校体育课成了以达标为目的的体质健康标准专项训练,一些学校甚至将体育教育重点放在极少数运动员苗子身上,忽视了其余大多数学生。

除了大学教育层面,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似乎对大学生体质也无多少裨益。走进大学校园,电梯代替了楼梯、步行被乘车取代、电脑等终端直接将各种服务推送到大学生身边,甚至连上图书馆查阅资料都实现了足不出户。今天的大学生,习惯了“宅”在宿舍里畅游网络,甚至通宵达旦而不休。如此的生活方式下,“逃课”都变得司空见惯,更何况去操场上挥汗锻炼。对于中长跑这样的耐力项目,多数学生更缺乏足够热情,甚至十分抵触。

除了学生们主观上对体育运动兴趣不足外,学生们求学、求职中对智育过分看重也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无论是全国高考,还是自主招生,智育成绩几乎代表了学生的综合水平。各用人部门及单位关心更多的是求职者的学历、外语水平、各种专业技术能力甚至人际交往能力,所谓的入职体检所得到的结论也只是证明求职者当时的身体健康状况水平,无法反映其体质。

“万丈高楼,起于垒土”,作为成年人,大学生体质不好,也有许多人将其归结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的缺失,中小学体育形同虚设。

2011年报名参加清华自主招生的1200名考生中,超过一半的人进行了体质测试。体测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台阶运动试验和立定跳远6项。体测结果没有一人优秀,仅三成多及格,而且男生不及格率比女生高。对此,清华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有关人士表示:没有参加体测或成绩不佳的考生,也不影响最终的结果。

显然,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体质水平可想而知。即使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调整,其体质水平也无法得到较好的提高。对此,王登峰感叹道:“让人不得不质疑,这样的身体素质如何能承担起祖国发展的重任。”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体质下降,与社会体育保障不力不无关系。《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体育运动条件。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整体超编100多万,但体育教师缺编30多万。学校体育投入不足,体育场馆和教师水平有待提高,体育师资力量与各种资源的缺失,难以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形成保障。

大学生体质状况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无法对学生体质进行全程监督并划分权责就谈不上奖优惩劣,这是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所造成的。除了对管理部门监督不足,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考核测试也存在漏洞,每到学期末体育考试或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期间,有不少学生在网络上发帖寻求体育考试“枪手”,尤其是1000米等项目,通过有偿让他人代考方式以此蒙混过关。

体育超越体质的意义

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体育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不单单是增强身体素质这般简单。如此粗浅的认知,是把体育看轻了。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前人的认知上得到一些启发。

提到体育,不得不提马约翰。在清华校园里,他的雕像被安放在清华西区体育馆南侧,和他同享殊荣的是梅贻琦、蒋南翔、朱自清、闻一多、梁思成等教育家、国学大师、科学巨擘。在十二个雕像中,他也是唯一一位因体育而被奉为“大家”的教授。

在马约翰看来,“运动是健康的泉源”,运动不但使学生身体健壮成长,还是培养人们具有“完全人格”的重要手段。“体育可以带给人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培养人的社会品质——公正、忠实、自由。”这也是中国最早把“体育”与“教育”视为等同位置的教育观点。

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先生回忆清华诸多名师,也对马约翰念念不忘:“在那时以及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能克服许多困难和挫折,是与在清华八年里强迫性体育制度分不开的。具体地讲,马约翰教授的培养起了很大作用。”

毛泽东于1917年4月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以“二十八画生”署名的著名的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这是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份体育文化珍宝,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最早的文章。而晚年依然畅游湘江、长江的壮举,足见在体育方面,毛泽东不但是位理论家,也是一位践行者,没有这些,哪来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气魄。

美国的约翰逊总统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十分柔弱的话,那么这个国家也不会保持强大。身体素质对个人成长以及民族兴盛是极其重要的大事。”

如何保住身体“本钱”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体质强,做栋梁”2013年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学生体质与健康持续下滑的局面已经非常严峻,学校体育不能拖教育现代化的后腿。

身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面对大学生乃至青少年体质整体下降的现实,加强体育教育无疑是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身体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应该说,党和国家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出台了系列文件,以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2005年,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为全国50多万所各级各类学校,两亿多在校学生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同时成立“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指导服务及交流平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每年对学龄人群进行体质健康普测的国家。

然而如何调动起全民改善体质的积极性,使社会各界认识到国民身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经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体育强国,其历届政府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采取了许多开创性的措施。在进行体质健康重要性宣传时,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名人的行为模范和国家代言人的价值,把国家的健康和体育活动信息广泛、及时地传达给大众。除此之外,美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改善学生体质健康中的作用,增加管理机构中的专业科研人员,注重与医学界、教育界的合作,召开学术研讨会,开办科研刊物。通过科学研究,逐步揭示了体育活动在疾病预防和全面健康中发挥作用的科学依据。

营造健康的体育氛围,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体育课在教育教学中与文化课、专业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加大对体育课的督导检验,保证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保证体育课四年不断线,要让学生形成一辈子受用的体育健身习惯。要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喜欢的两到三个项目,并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必修课以提高素质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和特长。同时要多引入群众体育健身运动项目,类似羽毛球、乒乓球、踢毽子、轮滑、健美操、武术等体育项目占地小、设施装备简单,易学易上手,应占据体育课的主要地位。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还要在传统的排球、篮球、足球之外,积极建设游泳馆、棒球场、网球场、攀岩、轮滑等运动场地,增加学生的选择性。

对运动员苗子或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要交由专门的教练组队训练,与体育课程的正常教学严格区分开来。同时,要合理拟订竞技体育和面向普通学生的体育经费投入,不能让竞技体育经费挤占了正常的体育经费。

高校要制订学生体育活动安全措施和预案,做好防范工作。体育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掌握受伤后的自救护理技能。同时高校要积极倡导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也让学校能够放开手脚,从而创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

在体育健身项目上也可以多发掘高校所在地的传统体育项目,一些地域色彩浓厚的体育项目如武术等大多有着当地传统文化习俗、物质基础和参与群众基础,如能将其引入高校之中也能够吸引一些学子发扬传统体育和民间体育文化。

改变教育评价方式,增加体育工作分量。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但从落实情况看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还在于在现有教育评价体系中,体育工作所占的“分数”实在太低,以至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状况,需要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增加体育的权重,如此才会让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做必要的调整。

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学校体育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影响和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应该扭转高校体育资源分配不足、体育地位不高的局面,真正在教育学生方面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培养。

首先从基础教育开始就要重视体育。李元元建议进行科学的设置,让高考这个“指挥棒”充分发挥作用,有利于基础教育更加重视体育课。据了解,目前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一些知名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增加体育在招生录取中的权重,这样的信息无疑对体育工作是有益的引导。

完善监督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根据我国现有的高校体育教学情况,结合当前学生体质状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令教育者有“法”可依,有“理”可据。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玉凤对记者表示,很多学校不敢搞体育活动,也不敢搞春游,因为怕在活动过程中发生事故而和家长交代不清。因此,她建议制定校园安全法,厘清学生意外的责任问题。如果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结合相关政策的支持与帮助,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将可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扭转学生体质与健康持续下滑状况。

拥有完善的法规制度还不足以保障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价机制甚至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管理与协调,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奖优惩劣,以提高全国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

郝平指出:从2013年开始,各学校要对学生每年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并将测试数据上报国家数据库,同时向社会公告,教育部将对各校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复核。同时他还强调,各校要把学校体育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学校总体规划,要处理好发展学生群体运动和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关系。同时要加强学校体育督导评估,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将实行“一票否决”。

针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中缺少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指标的问题,王登峰透露:为了弥补学校体育的薄弱环节,我国将把学生体质情况纳入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中。今后,衡量中国高校水平不仅要看其学科建设、科研实力、师资力量等指标,学生的体质状况也将影响对高校的整体评价。

显然,注重大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发展,不能仅仅是大学学校要关注的事,应该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抓起,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要各个部门都有责任感去做好这件事;不能把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推向三不管地带,一出了问题,大学推中学,中学推小学,都说自己没责任,都说自己冤枉,而是要主动、自觉地承担起学生体质健康工作。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体质体育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锻炼
兼加体质
新发现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我们的“体育梦”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体育锻炼也重要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