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需要更大力度

2013-08-07 08:59文祝乃娟
时代金融 2013年2期
关键词:禁酒令酒局下基层

文祝乃娟

近日,解放军报发表了一篇《不喝酒并不伤感情》的文章,文中说,“双节”来临,下基层喝不喝酒,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一个检验,反而能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赢得官兵的拥护和支持。中央军委颁布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以来,各单位纷纷下了禁酒令,节日下基层不喝酒。

军队禁酒,无疑很赞,它令一种良好风气的形成有了可能。在一个酒文化盛行的国度里,酒并不单纯是物质上的酒,它包含了太多的信息量。禁酒令的颁布,无疑准确地把握了其中的一些部分,想要避免喝酒中不利的部分带来的影响,以建设一个更加纪律严明的团队。

古往今来,中国人都非常嗜酒,酒文化非常古老,“食色性也”。中国的饮食文化一直非常发达,而餐桌上的主要饮品就是酒,酒不仅是一种餐桌饮品。中国几乎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本地的酿酒工艺,制造出不同口味的白酒和米酒,并且当地人以此自豪。在古代,无论是诗人墨客作诗之前,还是军队将领出征之时,都会以酒助力,激发灵感与斗志。普通人之间的酒局,则表现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在遥远的宋代京城汴梁,繁华市井中小酒馆遍布街头。现在拍的古装戏里面,最多的场景也莫过于酒馆了。酒文化的传承一直从未中断过,其中只有内涵的不断变换罢了。

在当下的社会里,它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谊方式,有时候,餐桌上是否饮酒、饮多少酒甚至可以判定人们的亲疏关系,如若拒绝别人敬酒,那么有时会令对方不悦,这既表现在公司合作伙伴之间的谈生意,也表现在一些公务宴请上。 中国人还习惯于在酒桌上看一个人的人品,所谓酒品即人品。在敬酒的你来我往中,可能会增加情感、谈成生意或是合作,也可能会令上级对下级增加好感。

凡此种种,都说明酒文化在中国的饮食、人际关系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与其完全切割。禁酒令之所以令人关注与称赞,关键的问题在于,人们关心的是各种大大小小的公务酒局中谁埋单的问题,以及饮酒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禁酒令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有效的落地,监督措施也需要作为重要的配套措施跟上改革的节奏。

坦白说,地方上各种迎接上级部门的酒局,也应该被纳入监督范围之内。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地方常会有一些大项目需要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和批准,通常,酒局就是一个重要的活动空间,然而上级部门到下面视察时的接待标准并不是一种硬性的约束,地方的财政也没有受到硬性的社会监督,这一切的破题将有待于财政预算改革,增强其中的透明度,以得到社会更大范围的监督。须知,要增强透明度以及监督,并不是说上级视察地方时不被允许以公款吃饭,而是要将此费用纳入预算,并接受监督。这样既不会影响正常的公务,也不会得到社会的诟病,一切井井有条。因为,社会起到了监督作用,普通民众感觉自己深入公共政策其中,他们看到的是一个透明的过程,因此也会减少不理解与不满。同时,这种透明度的增加又会带动效率的提高,因为受到监督,饭局饮酒(甚至名贵的酒)自然减少,他们可以轻装上阵、高效工作。而对一些品牌的名贵酒的减少饮用,也就自然会减少腐败,因为这些酒不仅总是出现在饭桌上,还常常成为过年过节的礼品赠送。

就像西方的咖啡文化根深蒂固一样, 我们对于自己的酒文化并不应该一概否定,文化的传承是难以割断的,否则,文化断裂的后果也不利于社会发展。喝酒并不是一种罪过,只不过,我们关注的是私人或企业与掌握公权力人士之间的饭局,以及政府部门内部的饭局上的饮酒,因为涉及到公权力,所以饮酒应该是在一定的适度、透明以及有规则的范围之内。假如规则透明,那么公务饭局浅酌几杯也未尝不可。这一切,并不是一个禁酒规定所能承载的,除了禁酒规定,接下来还应不断推动各种监督措施的出台。就地方而言,无疑需要推动财政预算改革,增强公务饭局消费的透明度。此前人们对三公消费的极度关注,盖源于此。

猜你喜欢
禁酒令酒局下基层
“万名文艺家下基层”走进弋阳
健全党建引领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停不下的酒局饭局最伤肝肾
美国禁酒令入宪与废止的历史
长安酒局,终将酿成珍贵回忆
工会干部要——“站起来敢讲、坐下来能写、下基层会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