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湖湾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3-08-08 11:20叶龙华林轩东黄浩张思逸莫楚欣
防护林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湖湾林带防护林

叶龙华,林轩东,黄浩,张思逸,莫楚欣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东 广州510642)

防护林是指以防护为主要目的,为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减轻灾害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1]。防护林体系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海防护林是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屏障[2]。台风是影响我国沿海地区乃至部分内陆地区重要的天气系统,是极具破坏力的热带气旋[3]。台风带来的暴雨往往会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地表径流和泥石流,引起土壤养分的流失。树木的抗风能力取决于木质强度、树冠形状和大小、树木大小、树干的形状、树叶特征以及根系性状等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4]。银湖湾地区易遭遇不同程度的台风灾害,所以建设具促於造陆、消浪、防风功能的生态防护林意义重大。本文就银湖湾防护林基本情况做相关介绍,重点介绍了该地区湿地红树林和农田防护林等2种防护林。并结合实际情况,尤其是此次“韦森特”台风灾害之后出现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讨论与建议,为今后银湖湾地区防护林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1 银湖湾地区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银湖湾位于22°N,113.00°—113.08°E,东与珠海市斗门区隔海相望,西与台山市都斛镇相连,北接崖门镇,南临南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2 388mm,年平均日照时数1 731.6h,全年平均气温21.8℃,极端最低气温4.4℃。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融山、海、泉、田、林、水于一身,拥有海洋、森林和湿地三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特征。银湖湾原名古洲角,最初为荒芜的海域滩涂。1969年,成立围垦工程指挥部,开始进行围海造田。围垦土地0.43万hm2,滩涂0.24万hm2,共计0.67万hm2,拥有15.8km海岸线。

1.2 社会情况

2005年9月6日,新会区银湖湾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全力打造以“生态天下,健康新湾”为主题,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科教”为特征的大型湿地公园。为了全面发展银湖湾,2008年4月,新会区银湖湾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又更名为新会区银湖湾管理委员会,作为新会区的派出机构,全面管理银湖湾地区事宜。如今的银湖湾,大片湿地和河塘基围引来各种迁徙水鸟落脚繁衍,有研究指出,新会银湖湾湿地带鸟类平均密度356只·hm-2,银湖湾已成为成千上万种动植物的理想家园[5];阡陌纵横,水网交织,物产丰富,广袤的涵围水面下,孕育了无数水生动物,鱼类有400多种,虾蟹类有17种,贝类有30多种。这里有著名的“围垦九宝”:“树上三宝”柑、橘、橙,“地里三宝”芋、葛、藕,“水中三宝”鱼、虾、蟹。银湖湾保存了完好的湿地原生态环境,是珠三角难得的一片黄金宝地。

2 银湖湾防护林建设现状

2.1 红树林防护林带

红树林(Mangrove forest)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河流入海口的木本植物群落[6]。银湖湾地区红树林树种目前共有11种,其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银湖湾地区红树植物

在这11种红树植物中,无瓣海桑和秋茄为引入种,并作为造林的先锋树种,以密植为主,数量多、分布广、长势好。其他种相对数量少,分布较散。

近年来,银湖湾地区红树林的种植及保育工作逐渐加强。红树林保育区主要分布在整个垦区围堤外滩涂区,共分为3片,即“两区一带”,共同组成了银湖湾的最外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其中:

(1)三龙围滩涂红树林保育区面积150hm2,该区呈三角形,风浪小,海面浅,淤泥厚,适宜于红树林植物的种植和生长发育。该区的主要功能是除了恢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外,同时,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开展相关的科学试验。

(2)古兜涌口及新六围滩涂红树林保育区面积1 130hm2,第一期建设为470hm2左右,呈弧形展开,第二期大约530hm2。该区位于古兜涌口,以及新六围滩涂与新洲围的夹角地区,也比较适合红树林植物的生长。

(3)新洲围堤外红树林生态防护带沿堤坝种植,相对狭长,主要功能保障围堤安全,并提供一定的景观功能。

目前,新培植成功的主要有2个区域,一个位于海堤外滩的无瓣海桑33hm2,已成林,其促於、消浪和护堤的作用已凸显出来。其次为湿地公园内的各个大小不一的人工小岛,每小岛种植一个树种,主要作为资源保存和科研使用,面积总计也约为33 hm2。另外,在南面的一片33hm2的新滩涂,拟培育新引种的红树林小苗。

2.2 农田防护林带

农田防护林又称护田林,是由树木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人工廊带网络系统[7]。纵横交错或连成一片的农田防护林是银湖湾的一大特色。经过近30年的试验种植,银湖湾的技术人员已筛选出适宜在银湖湾生长的落羽杉、南洋杉、木棉、速生桉、榕树、红树、木麻黄、银合欢等农田防护带树种。农田防护林带主要有2种类型:其一为海堤种植的木麻黄、落羽杉、桉树等混合树种组成的防护林,宽度约为20m,沿着海堤种植,作为农田的第一道防线;其二为堤内田字形的农田防护林,农田每块长约200 m,宽约100m,以种植香蕉、橘子等水果为主,以香蕉种植面积最大。防护林围着每块农田周围种植,种植于道路或小型田岸堤坝上。分别种植单行桉树、木麻黄等防风树种。这些防护林高度均达15~20m,既是护堤、防风的屏障,又形成了一道道绿色的风景线,具较好的旅游观光价值。

在遭受中心风力高达13级、30年一遇的“韦森特”台风后,农田防护林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不仅如此,农田中种植的香蕉几乎绝收。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农田防护林其他树种而言,桉树防护林则受损极少。经调查,此种桉树为518号速生桉,抗风力较强。

3 防护林建设的不足之处及相应的讨论与建议

据资料显示,银湖湾地区保障合理的生态用地规模,规划将具有改善生态环境作用的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和部分未利用地占全区域土地面积的比例保持在70.89%以上[8]。在一代代围垦人的努力下,银湖湾地区已探索出丰富的防护林种植经验。但由于面积大而散,加上一些主、客观原因影响,也存在少许不足之处。结合台风灾后调查,对银湖湾地区防护林建设中的不足整理罗列出来,并做相应的讨论与建议。

3.1 红树林体系建设的不足之处及相应的讨论与建议

红树林常被视为沿海的第一道防护林,是海岸带生态关键区,是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生产力有特别价值的生物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9]。作为陆地系统与水域系统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同时也是生态脆弱易于变化的生态系统[10],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和保护。对此,我们指出:

(1)大部分种植区红树林种植树种单一,少见混合种植,林带群体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生态脆弱性明显,易导致病虫害大发生;并且,导致生态旅游区景色单调,观赏价值低。

针对这一情况,要因地因树制宜,加大红树林混种和引种力度,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和改善林带结构,提高林带防护效能,同时,也为银湖湾地区的旅游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速生和慢生红树植物适当搭配种植[11]、灌乔木搭配种植均是较好的尝试。

(2)银湖湾多为沙质土,部分红树品种生长不佳。红树林湿地的科学研究是认识和了解湿地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12]。红树林防护带建设不仅影响到林带自身,更重要的是对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贡献。针对银湖湾多为沙质土,部分红树品种生长不佳的现象,可以更进一步做好土壤分析和树种生理特性研究,通过不同树种的种植试验,筛选出适生树种。建议与有关红树林研究的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建立科研基地,开展红树林品种的适应性和红树林群落生态演替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而为红树林更好地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3)部分海边滩涂地区因地势较低,幼苗种植后,极易长时间受浸泡或被於沙冲走,生长非常困难,加上种植宽度小,很难形成防护效果。建议采用抽於沙填充的方法,适当提高滩涂的海拔高度后再进行幼苗种植。即先用特制袋子装满泥沙后在种植区外围筑起护堤,利用灌溉设备向堤内抽灌泥沙,再向泥沙中混合适合红树树种生长的土壤。还应该加大种植宽度(一般要求不小于50m)[11],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加强其护堤作用。

(4)规划设计存在考虑不全之处。要加强考虑红树林整体规划建设时对生态服务功能和旅游观光功能的结合。这不仅是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需求,更是湿地保护的体现。我国人口众多,湿地保护一般是利用湿地风景作为旅游区的运作模式。如古兜涌口及新六围滩涂种植区面积大,生态功能相对完善,但观赏功能相对不足。对于这些重点观赏区,要在保证红树林生长良好、防风抗浪效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注重树种搭配和林带性状的美观设计。

(5)尽管银湖湾勾画了美好的红树林种植蓝图,但由于资金问题,部分项目实施较缓慢。红树林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政府应加大红树林建设投入,保证红树林建设工程按期进行。同时,要加大宣传,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红树林,为红树林建设贡献力量。

3.2 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不足之处及相应的讨论与建议

农田防护林可以保护耕地免受风蚀沙埋[13],具有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改善农田小气候、净化空气、增加生物多样性、碳汇和保障作物稳产高产等作用[14]。

银湖湾地区沿海沙质土壤较为常见,由于受气候条件和沙质海岸地形地貌与土壤条件的影响,海岸及海岸内部农田海风、海潮、海雾等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同时还易出现大面积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等问题,阻碍了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田防护林的调查中发现,靠近海堤边的木麻黄、落羽杉防护带,许多植株遭受台风的危害较大,大部分植株的顶端和上部枝条折断,部分植株被连根拔起。这次台风风力较大是一个原因;另外,地面50cm以下均为沙质土壤,是导致植株不抗风的第二个原因。从连根拔起的植株根部可看出,由于土壤沙质化,主根未扎向土壤深层,须根分布范围也不广,导致抗风力较弱。而在部分农田堤坝处,尽管土地经过多年的种植改良,土质已符合大部分植物的生长,但也存在没有按照防护林要求种植的情况。

在农田防护林的营造中,一定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因害设防,主、副林带严格按要求设计,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农田防护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银湖湾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出现的问题,作出以下讨论和建议:

(1)在靠近外海海堤,采用黄土对沙质土进行适当的改良,逐步改变海堤的沙质土壤特性。树木种植前要深耕整地,深翻造林,多施有机肥,以促进根系向深层发展,避免或减少树根伸向田间耕作层。也可以尝试在稀疏高大的乔木海堤农田防护林中间种其他植物,有研究指出,这同样可以改良土壤、提高防护林建设质量和效益[15]。

(2)针对堤内不同的土壤,加大适宜种植树种的筛选。因前期种植农作物的时间相对较长,土质较好。可以针对土质进行不同树种的种植试验,如选择具有主根发达、生长快且寿命长,树冠呈尖塔形或柱形、叶片细小、枝干韧性强等特征的树种。同样,要选择抗病虫害的树种。防护林也应该像其他林种一样要特别注重病虫害的防治。调查中发现有部分树种染病并极易在同树种中快速传染,如不及时处理,极易造成大片成林的死亡。

(3)农田林网、水系林网和道路林网要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并力求少占耕地。

首先,农田间的桉树、木麻黄防护林种植密度不够。一般来讲,果园防风林系统应设置主林带和副林带,主林带与常年危害的风向垂直,可种植4~8行树,两个主林带间隔距离为200~400m,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可种植2~4行树,两个副林带的间隔距离为450~750m。

再者,应加大种植密度或混合种植高矮不一的树种。如将矮化型、中等型、高大型树种由两侧向中间依次排列,林带呈中间高两边低的伞形结构比现行的单纯树种结构抗风能力更强。因为,单一树种组成的林分林间空隙大,风吹进林内其速度较大;若在林分的下风处种植低矮的树种或灌木,通过林分的风会往上刮,这样可以扩大防风的有效范围。

(4)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入手,结合农田防护林的特点,并且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注重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的建设[16]。既要意识到农田防护林是保护农田的重要屏障,也要考虑林带会使林缘附近的作物生长发育不良而造成减产,出现林带的胁地[17]。可以在林带与农作物之间,距林带约1.5m处,挖一条深50~60cm的断根沟,以避免树根伸展到农田浅层土壤中。有条件实行农田节水灌溉,可以将挖断根沟与节水灌溉同时进行,在地头挖沟既可埋设节水灌溉管道,又起到断根沟的作用,这样可节省开支。

4 结语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生态公益林的组成部分。今后仍应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沿海防护林质量,使之更好地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银湖湾作为一个逐渐开发的居民区和旅游景点,应注重实现旅游与社会的和谐、旅游与生态的共生、旅游与经济的依托、旅游与城镇的服务以及旅游与居住的兼顾,从而将银湖湾湿地公园的发展与地区围垦的城镇建设和社会发展融为一体[1 8]。

任何旅游目的地在发展过程中都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搞好防护林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当地政府应适当在防护林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同时也应加大力宣传力度,出台更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投资或联合开发,达到反哺基础建设的目的。如当地政府应充分运用现阶段的优惠政策,不等不靠,在前期建设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主动与有实力的企业联系。实行由政府提供土地,企业提供资金进行合作;或企业免费使用若干年后,资产或部分利润实行政府与企业分成。总之,银湖湾管委会要对规划中的项目行业进行灵活招商,要将整个旅游景点先带动起来,再同时进行基础建设,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1]马静娜.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综述[J].防护林科技,2012(1):79-82

[2]陈乌定.诏安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项目造林的调查与思考[J].防护林科技,2010(1):75-77

[3]鹿世瑾.华南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

[4]刘斌,潘澜,薛立.台风对森林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32(5):1596-1605

[5]谢健国,刘华岳,常弘.广东新会银湖湾湿地鸟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8,21(4):29-32

[6]林鹏.中国红树林生态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7]邓荣鑫,张树文,李颖.基于田间尺度的东北农田防护林防护效应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9,28(9):1756-1762

[8]新会区银湖湾管理委员会.新会区银湖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R],2010

[9]李矿明,邓小飞,韩维栋.广东江门沿海红树林及其他湿地植被[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25(1):35-38

[10]邓小飞,黄金玲.广东江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J].林业经济,2006(8):68-70

[11]陈玉军,郑德璋,廖宝文,等.台风对红树林损害及预防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0,13(5):524-529

[12]邓小飞,黄金玲,赵天宇.江门红树林湿地环境保护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5):20-23

[13]杜正忠,王晓玫,孙红.农田防护林建设及其效益[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5):132-133

[14]Nair PKR,Kumar BM,Nair VD.Agroforestry as a strategy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J].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2009,172:10-23

[15]李玉航,刘广,徐海涛,等.农田防护林间种薏苡试验初报[J].辽宁林业科技,1997(4):55-56

[16]陈作州,张宇清,吴斌,等.山东省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J].生态学杂志,2012,31(1):59-65

[17]杜正忠,王晓玫,孙红.农田防护林建设及其效益[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5):132-133

[18]李雪峰.广东银湖湾湿地公园旅游开发规划要点及启示[J].风景园林(湿地公园专栏),2006(2):33-35

猜你喜欢
湖湾林带防护林
北部太湖DO、pH时空变化及其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分析
洱海湖湾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环湾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层石油成藏规律
公路绿化带降噪效果初步研究
云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重道远
农田防护林规划的原则和依据基本情况分析
上海市郊沿海防护林防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