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分析①

2013-08-11 02:19朱宗海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社火经济区杂技

朱宗海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9)

2011年十一国庆前夕,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这是继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出台指导意见之后,中原经济区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我省推进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三步走”工作部署全面完成,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中,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依托古都、名胜古迹、武术、杂技、魔术、民俗等资源,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形成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建设全国文化综合改革示范区,打造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功夫文化和禅文化、龙文化、中华人祖文化、民俗文化、宋文化等特色文化基地。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积极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高中原文化国际知名度。

1 核心理论的阐述

1.1 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包括河南全省、安徽西北部、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等30个省辖市(河南18市和淮北市、宿州市、阜阳市、毫州市、蚌埠市、菏泽市、聊城市、邯郸市、邢台市、运城市、晋城市、长治市)组成的综合性经济区。[2]该区域定位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在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中明确提出,要创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经济区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3]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与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政府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的情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定义:“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4]

1.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类项目和民俗、舞蹈类中有关体育文化和体育运动的项目,它既是非物质文化,又具有体育文化的特征,即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从属于体育文化的该部分文化遗产的总称。

2 中原经济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现状

2.1 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状

2003年,我国启动为期10年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我省是首批被列为实施省份之一。2006年6月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0项,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占10项,其中传统武术类5项,民俗社火类4项;2009年6月公布河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9项,体育非物质文化占10项,其中传统武术类7项,驯兽表演技术、杂技和棋牌类各1项;2011年12月公布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5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37项,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13项。

2.2 中原经济区中,我省周边城市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状

中原经济区中我省周边相邻的12个城市群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河北省邯郸市资源最为丰富,有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上刀山、大名县佛汉拳、长洪拳、陈村查拳、滏阳河灯、苇子灯阵、彩布拧台、黄粱梦文化等10项和邢台市沙河藤牌阵和邢台梅花拳2项;山西运城市土乐和南湖空中飞狮、五架连体秋千、形意拳和长冶市的铁礼花、八挂秋、黎都社火、黎都旺火、社火共8项;山东聊城杂技和菏泽的水浒拳、斗鸡3项;安徽阜阳和宿州的民间杂技马戏、阜阳的界首苗湖书会、毫州的华佗五禽戏共3项。

2.3 中原经济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2.3.1 传统武术类

中原经济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武术项目占有绝对的优势,共计32项,占中原经济区省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54.2%。传统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发展空间。河南太极和少林文化,河北的太极文化都闻名全国、享誉世界。

2.3.2 表演艺术类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多数项目都有较强的观赏价值,但以表演为主传承下来的有:猴艺、斗鸡、余家杂技、民间杂技马戏、赵庄魔术、转秋等11项,占18.6%,这些项目至今还广为流传,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生存环境及商业发展潜力。同时,这些项目以不同的表演形式走上电视银幕,走进了千家万户。

2.3.3 民俗社火类

民俗社火类体育文化活动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发展历史和群众基础,在很多地方广为流传。以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表达着对丰收、希望、节日等的美好祝愿,传承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目前,在中原经济区有代表性的:社火、军献民间社火、东西常骂社火、黎都社火、打铁花等8项,占13.6%。

2.3.4 棋牌益智类

棋牌类体育文化项目具有开发智力和娱乐身心的功能,在体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原经济区中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仅有1项六道大方地棋。六道大方地棋不受场地、工具、参加对象等条件的限制,在农村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曾是大家在农闲时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通过调查发现,在中原民间还广泛流传着七道大方地棋、掐方、占杆等棋类益智游戏。

2.3.5 集群项目类

中原民间游戏是多个单体项目的集合体,代表着一个集群项目的总和。体育游戏是一个笼统的范畴概念,包括单个项目比较多,有的项目至今还在民间农村广为流传,丰富着农村少年儿童的业余文化生活。如:老鹰捉小鸡、摸瞎驴、砸沙包等。安徽阜阳临泉民间杂技马戏主要包括空中飞人、浪桥、驯马、顶枝等,也是一个集群项目,但是主要传承表演艺术,依赖于观赏价值而在安徽阜阳民间广为流传至今。

表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及所占比重统计图

2.3.6 文化空间类

文化空间即文化场所,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播、发展的地方。有马街书会、界首苗湖书会、滏阳河灯、苇子灯阵、彩布拧台、黄粱梦文化6项,占10.2%。这种民间艺人自发组织起来,在固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播地进行各种各样有特色的民间说唱演艺聚会、河灯表演等文化传播交流活动,包罗万象民间的各种说唱艺术和传统的民俗文化表演,同时也行成了独具特色的草根说唱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典范,传播着民间的特色艺术文化。

2.4 中原经济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

通过对中原经济区省市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统计分析,发现资源分布沿着陇海铁路线和京广铁路线呈“十”字交叉型分布,同时在黄河流域沿线较为集中。这与中原经济区主要大城市沿陇海线、京广线分布和中原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古老的城市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共同酿造了中原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3 结语

中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可归类于民族传统武术、表演艺术、民间社火、棋牌益智、集群项目和文化空间六大类;遗产资源沿着陇海线和京广线铁路呈“十”字交叉型分布。目前,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开发,给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我们要高瞻远瞩,走一条基于国际视野,国内同行业领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中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品牌,促进中原经济区又好又快地建设发展。

[1]河南省政府.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R].2010.

[2]中原经济区5省30市名单确定8月将联合召开会议[N].东方今报,2012-07-26.

[3]中原经济区.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7975.htm.

[4]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R].2003.

猜你喜欢
社火经济区杂技
山西平遥:闹社火 展成就 盼发展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陇 州 社 火
老鼠演杂技
社火,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