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作敢为的富村梦——记盘山县高升镇南关村党总支书记杨中友

2013-08-11 06:30赵巍
共产党员(辽宁) 2013年18期
关键词:党总支全村村干部

文/赵巍

短短十几年间,盘山县高升镇南关村从昔日村屯环境差、经济总量排行靠后的后进村,一跃成为全县乡村发展的“排头兵”,人均收入15000多元,街道宽阔洁净,绿树鲜花掩映,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辽宁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卫生村”等称号。南关村从“掉队”到“领跑”,得益于一位群众信得过的“当家人”——村党总支书记杨中友。

带领南关村渡难关

1991年,31岁的杨中友经过4年的商海拼搏,已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富裕户”。而当时的南关村,老会计调出,老书记经常有病,村干部人手严重不足。在村干部的动员下,杨中友毅然放弃了红红火火的事业,担任了南关村的会计。杨中友严于律己,精打细算,很快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1994年5月,杨中友被乡亲们推选为南关村村委会主任。

如何提高村民的收入?如何让全村老百姓富裕起来?如何改变群众的居住环境?经走访调研,杨中友决定从村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扩大棚菜面积,引进果树栽培技术,带领乡亲们摘掉贫穷的帽子。

1995年正月初八,杨中友组织召开南关村村民议事会议,制定了兴建400亩高档棚菜小区的规划。随后,杨中友带领班子成员走家串户进行排查,统计有哪些户想扣棚需要贷款,哪些户需要土地调整,同时承诺棚菜贷款由村里统一协调解决。

兴建棚菜小区,需要对75户农户的土地进行调整。杨中友率先把自家的好地换给了棚菜种植户。但也有些村民对调整土地的事不理解,对村干部避而不见。杨中友就在晚上去找他们谈心,最多的一家去过十多次。功夫不负有心人,400亩园区实现了当年施工、当年见效。为了保证村民栽种果树的收益,杨中友经多次商谈,与省农科院签订了技术推广、温室栽培、苗树保存等协议。同时,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杨中友提出,凡是经村里一次性购进500棵以上果树苗的,村里每棵补助1元钱,并承担运费。他还承诺,4年后,如果栽果户经济收入不如种菜户,村里给补差价。栽果户心里有了底,栽种了6000余株果树。第三年头,温室果树喜获丰收;到了第四年,栽果大棚已比传统蔬菜种植平均多收入5000元。南关村终于摘掉了贫穷的帽子。

梦想照进现实

让村民更富裕,让村庄更美丽,是埋藏在杨中友心中多年的梦想。2002年,杨中友担任了新一届南关村党总支书记,南关村也迎来了有史以来变化最大的十年。

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杨中友利用荒地、坑塘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3个项目,通过租赁土地为村集体增收70万元。利用村集体的收入,杨中友每年都派出年轻人到沈阳农业大学、锦州畜牧学院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学成归来后再对全村群众进行技术培训。目前,南关村已涌现出50余名“土专家”,带动了不同产业的竞相发展。

为彻底改变村容村貌,杨中友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机遇,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对全村卫生环境进行全面整改。全村实现了所有道路均铺设成柏油路,修筑农田砂石路10公里;建起社区图书室、微机室、文化广场等集体活动场所;修建U形槽2.5万米、标准大门墙2万米、入户桥730座;栽花种草20万株,植树2万棵……正如邻村一名村干部说的那样,当别人致富无门时,南关村在建高档棚菜园区;当别人建大棚时,南关村在铺柏油路面;当别人修路时,南关村在搞“亮化工程”。杨中友想在了别人前面,也干在了别人前面。

发展惠及民生

村庄富了,但村里还有一些困难户。看到他们,杨中友心里总不是滋味。他带人帮单身母亲查丽春修过房屋,号召村委会成员为独自生活的八旬老人杨丛山捐过款,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刘德光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困难。2007年,杨中友带领村“两委”制定了一整套优抚政策:村民的孩子考上一本大学的,一次性提供5000元奖学金;对突发性伤残和大病村民,补助2000元;村民去世,村里统一出车。2008年,南关村开始为80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每月50元的生活费。2009年,南关村开始为7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提供100元生活费。每年重阳节为320位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100元慰问金,春节时发放300元现金和米、面、油、肉等。

杨中友还有更大的梦想:今年在全村各街道安装太阳能路灯300盏;投资450万元建设南关村老人料理站,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3年内投资2800万元建设南关村南湖公园,让南关村成为盘锦休闲娱乐度假第一村……

我们相信,这些梦想的实现不会遥远。

猜你喜欢
党总支全村村干部
“三暖”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全村唯一收件人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忻州实验中学召开庆祝建党99周年党员大会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思考
Beams Up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
办好一处书屋改变全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