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沿海地区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

2013-08-14 03:42袁士荣孙登娥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传毒飞虱秧田

袁士荣 孙登娥

(江苏射阳县植保植检站,江苏 射阳 224300)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以灰飞虱为主要传毒媒介的病毒病,该病毒寄主范围较广,可危害水稻、玉米、大麦、小麦、高粱、粟及看麦娘等部分禾本科杂草,共28种。病毒曾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华东地区对玉米造成了严重危害,致使江苏南通地区、浙江中部等地玉米种植区被迫改变种植制度,此后病害流行程度迅速下降,流行范围逐年萎缩,至20世纪70年代已基本绝迹。1995年,江苏射阳地区该病毒危害玉米导致玉米粗缩病流行,自2010年起,病毒危害水稻导致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并呈逐年加重趋势。为掌握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控制病毒危害,我们于2010至2012年期间,对该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进行了研究。

1 症状及病原物

水稻发病后,植株明显矮缩,叶片浓绿僵硬,叶背出现蜡白色条状突起,后变为黑褐色;病株分蘖较多,根系发育较差。发病早的不能抽穗,发病迟的虽能抽穗,但穗小且结实不良。2010年,上述症状样本经江苏省农科院周益军等实验室鉴定,系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RBSDV)所致。

2 发生规律

2.1 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情与灰飞虱虫量关系

经2011至2012年水稻淮稻5号品种秧田接虫试验,接虫80头/0.11 m2处理平均病株率为58.3%,接虫40头/11 m2处理平均病株率为34.2%,接虫20头/0.11 m2处理平均病株率为19.2%,接虫10头/11 m2处理平均病株率为8.9%,接虫5头/0.11 m2处理平均病株率为2.1%,空白对照病株率为0(见图1)。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程度与田间灰飞虱的发生量呈正相关。

图1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程度与田间灰飞虱的发生量的关系

2.2 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感病性差异明显

经2010至2011年水稻淮稻5号品种盆栽接虫试验,3叶1心期接虫处理平均病株率为33.5%,分蘖期接虫处理平均病株率为6.1%,拔节期接虫处理病株率为0.2%,破口抽穗期接虫处理病株率为0(见图2)。试验结果表明,水稻3叶1心期比分蘖期和拔节期易感病,穗期基本不发病。

2.3 不同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差异较大

经2010至2012年水稻拔节期调查,淮稻5号品种平均病株率为4.7%,扬粳9538品种平均病株率为6.3%,徐稻3号品种平均病株率为4.1%,武育粳3号品种平均病株率为0.0%,连粳7号品种平均病株率为1.6%,华瑞稻1号品种平均病株率为0.0%,淮稻10号品种平均病株率为2.2%,武运粳21品种平均病株率为0.4%,武运粳27品种平均病株率为0.1%。调查结果表明,扬粳9538、淮稻5号和徐稻3号等品种较感病,其它品种较耐病。

图2 在不同生育期接虫的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情比较

3 流行因子分析

3.1 种植的水稻品种抗病性较弱

近年来推广种植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尤其是大面积种植的淮稻5号等品种,发病重,危害损失大。

3.2 传毒媒介灰飞虱群体数量居高不下

随着精简栽培技术的普及,“四边”禾本科杂草较多,为灰飞虱提供了良好的寄主环境,麦田一代灰飞虱在射阳县连年重发,水稻秧田承受的灰飞虱数量极大。麦田灰飞虱虫量一般年份在30万头/667 m2左右,高的年份达80万头/667 m2以上。

3.3 灰飞虱带毒率总体偏高

经测定,2010至2013年灰飞虱种群带毒率0.5%~6.0%。

3.4 灰飞虱抗药性上升

近几年,灰飞虱发生普遍较重,吡虫啉和噻嗪酮等药剂的长期反复使用,导致灰飞虱的抗药性急剧上升。据王彦华等研究,灰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的抗性倍数分别为44.6~108.8倍和200倍以上,达到高抗和极高抗水平。

4 防治对策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以灰飞虱为传毒媒介的病毒病,水稻一旦发病,没有直接有效的防治办法,只有通过控制传毒媒介来预防病害的发生,在防控上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治虫防病、切断毒源、综合防治”的防治策略。

4.1 引进和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

这是切实解决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问题最为有效的措施。

4.2 加强杂草防除

在麦子成熟前及时防除田埂、沟边、路边、渠边等地杂草,破坏灰飞虱过度阶段的适生环境,降低害虫的生存能力,从而减少秧田的发生基数。

4.3 改进育秧方式

集中连片育秧,适当增加秧田播种量,控制氮肥施用量,保持秧苗叶色浅黄、健壮,减少引诱灰飞虱取食和传毒危害。

4.4 推广防虫网覆盖育秧技术

选用40目的防虫网,覆盖时先喷杀虫剂再盖网。网棚四周与秧苗保持一定间距,棚顶高40 cm以上,以增加通风能力和透光度,减少内外温差,避免影响秧苗素质。防虫网覆盖育秧能有效阻隔灰飞虱与秧苗的直接接触,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减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省工节本,操作方便,安全高效,保护环境。

4.5 科学化学防治

坚持治麦田保稻田,治秧田保大田,进行全程药控,选用击倒快、持续高效的药剂,多种药剂轮换使用,严格控制灰飞虱密度在防治指标以下。

4.6 坚持统防统治

灰飞虱具有较强的短距离迁移能力,分散防治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在防治上应因地制宜,大力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传毒飞虱秧田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除草型麻地膜在水稻秧田的应用及对水稻的影响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感怀
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要点
柑桔黄龙病有效的传毒方式:叶圆片嫁接法
广东稻区褐飞虱对烯啶虫胺和呋虫胺的敏感性测定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
冷冻法处理带毒灰飞虱研究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