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法提取纯天然茶籽油联产茶皂素工艺研究

2013-08-14 09:08徐国念万端极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3年7期
关键词:茶籽油油率皂素

徐国念,吴 莎,万端极

(湖北工业大学膜技术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68)

茶籽油,是从山茶科油茶树种子中获得的,是我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具有良好的功能作用,如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系统功能、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强化骨骼系统功能、预防癌症、防辐射、抗衰老及保护皮肤等[1]。茶皂素是从山茶科植物的种子中提取的皂素类糖苷化合物,是一种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发泡、湿润等功能,还具有消炎、镇痛、抗渗透等药理作用[2]。

目前茶籽油的生产工艺基本都是采用机械和热力学处理,其中机械处理对油籽细胞破坏程度有限,无论是压榨还是浸出,油路都不宽泛;而湿热处理又会使蛋白质、维生素E、维生素P等热敏性物质剧烈变性,影响油料中高附加值产品的综合利用。

作者以机械力加酶催化打破细胞壁和内质网膜,在水相环境中利用生物水解解除蛋白质被膜对油脂小颗粒的束缚,进而利用离心力,使释放到水相中的油脂聚集上浮而分离出来,得到纯天然精品茶籽油[3]。由于该技术对细胞结构的足够破坏和均匀分散,油脂提取率较机械压榨法更高,同时不使用有机溶剂,避免了潜在的安全危险。另外,由于整个加工过程在水相中完成,无高温,条件温和,减少了传统油脂精炼工艺中的水化脱胶、脱酸、高温脱嗅等过程,保证了油脂的纯天然风味和纯天然营养物质的活性。此外,分离油脂所得的水相经膜技术纯化浓缩,可得到高纯度的天然茶皂素。为纯天然茶籽油及茶皂素的研究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1 实验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油茶籽,采自江西宜春。

盐酸、氢氧化钾、乙醇、乙醚,Sigma化学试剂公司;碘、碘化钾、硫代硫酸钠,上海国药集团;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或生化专用试剂。

膜设备,湖北工业大学膜技术研究所;电子分析天平,上海奥豪斯公司;UV-755S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旋转蒸发仪,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PHS-4型精密pH酸度计,上海伟业仪器厂;三相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1.2 方法

1.2.1 工艺流程油茶籽→脱壳→烘干→磨浆→酶解→三相离心三相离心油相→冬化→离心→天然茶籽油

三相离心水相→精制→超滤膜→透过液→纳滤膜→截留液→干燥→天然茶皂素

1.2.2 茶籽油的提取

以油茶籽为原料,脱壳得到茶籽仁,烘干,然后磨浆,添加碱性蛋白酶,在55℃、pH值8.5条件下酶解一定时间,经三相离心、冬化和离心分离得到茶籽油。其中酶解条件及终点判断以茶籽油的提取率确定。

1.2.3 膜技术除杂浓缩制备茶皂素

经过三相离心得到的水相组分复杂,必须进行除杂、分离纯化、浓缩,以减少后续干燥处理量,降低能耗,节约成本。将经过三相离心后的水相选择适宜的超滤膜除去其中的悬浮物颗粒、杂蛋白、纤维素等杂质,然后选择适宜的纳滤膜进行浓缩、脱盐。以分离效果、产品纯度及通量大小来确定膜的型号及操作条件。

1.2.4 分析检测

油脂含量测定:GB/T 5009.6-2003 第一法[4];茶皂素纯度测定:重量法[5]。

2 结果与讨论

2.1 酶用量对提油率的影响

底物浓度为5%,酶解时间为3h,考察酶用量(占原料比,下同)对提油率的影响,结果见图1。

图1 酶用量对提油率的影响Fig.1 The effect of enzyme amount on oil extraction rate

由图1可知,随着酶用量的增加,提油率呈升高趋势并最终趋于稳定。当酶用量低于0.5%时,提油率升高显著;酶用量达到0.5%时,提油率达到95%;酶用量超过0.5%后,提油率升高不明显。因此,选择最佳酶用量为0.5%。

2.2 底物浓度对提油率的影响

酶用量为0.5%,酶解时间为3h,考察底物浓度对提油率的影响,结果见图2。

图2 底物浓度对提油率的影响Fig.2 The effect of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on oil extraction rate

由图2可知,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提油率呈升高趋势。当底物浓度低于3%时,提油率升高显著;当底物浓度为4%时,提油率达到94%;当底物浓度大于4%时,提油率升高不明显。因此,选择最佳底物浓度为4%。

2.3 酶解时间对提油率的影响

底物浓度为4%,酶用量为0.5%,考察酶解时间对提油率的影响,结果见图3。

图3 酶解时间对提油率的影响Fig.3 The effect of enzymolysis time on oil extraction rate

由图3可知,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提油率呈升高趋势。酶解时间在2~4h时,提油率升高显著;酶解时间为4h时,提油率达到95%;当酶解时间超过4h后,提油率升高不明显。因此,选择最佳酶解时间为4h。

所得茶籽油产品,经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2.4 一级膜除杂分离茶皂素

选择超滤膜作为一级膜除杂,超滤膜工作参数为:进口压力1.0MPa,出口压力0.85MPa,温度40℃,表面流速4.0m·s-1。将水相155L经过纤维素脂超滤膜处理。测定膜通量、浓缩液及透过液的体积和检测指标,结果见图4和表1。

图4 一级膜过程膜通量与时间的关系Fig.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mbrane flux of first-stage and time

由图4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膜通量先升高后降低,然后趋于平缓;当时间超过70min后,超滤膜通量逐渐衰减。但在膜运行过程中,超滤膜通量衰减不显著,说明超滤膜材料具有较好的亲水性,膜对蛋白质的吸引力很小,同时物料透过膜所受阻力也较小,膜通量较大且运行稳定,可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表1 一级膜除杂结果Tab.1The result of first-stage membrane for removing the impurities

由表1可知,经过一级膜除杂,水相达到了较高的浓缩倍数19.75,平均膜通量为124.5L·h-1·m-2,茶皂素纯度达到79%,虽有一定的损失,不过损失量较小,说明选择超滤膜作为一级膜除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5 二级膜浓缩纯化茶皂素

选择纳滤膜作为二级膜浓缩,纳滤膜工作参数为:进口压力2.0MPa,出口压力1.8MPa,温度35℃,表面流速4.0m·s-1。将透过液50L经过聚偏二氟乙烯纳滤膜处理。测定膜通量、浓缩液及透过液的体积和检测指标,结果见图5和表2。

图5 二级膜过程膜通量与时间的关系Fig.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mbrane flux of second-stage and time

表2 二级膜浓缩结果Tab.2 The result of second-stage membrane for enrichment

由图5可知,在二级膜运行过程中,膜通量随时间的延长逐渐衰减,但运行稳定,没有出现拐点即快速衰减或突然无通量的情况,可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由表2可知,经过二级膜浓缩,一级膜透过液的浓缩倍数为9.8,平均膜通量为77.3L·h-1·m-2,茶皂素纯度高达90%,说明选择纳滤膜作为二级膜浓缩效果理想。

3 结论

选择碱性蛋白酶对油茶籽仁进行酶解,酶用量(占原料比)为0.5%、底物浓度为4%、酶解时间为4h,经三相离心,茶籽油的提取率高达95%,所得产品属于纯天然高级健康食用植物油,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通过一级膜除杂、二级膜浓缩可制得具有高生物活性的天然茶皂素,且纯度高达90%。表明生物法提取纯天然茶籽油、膜分离技术联产茶皂素是完全可行的,为纯天然茶籽油及茶皂素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1]庄瑞林.中国油茶(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14.

[2]张星海,杨贤强.茶皂素性质及应用研究近况[J].福建茶叶,2003,(2):17-19.

[3]曾祥基.水酶法制油工艺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5(1):1-17.

[4]GB/T 5009.6—2003,食品中脂肪的测定[S].

[5]刘红梅,周新跃,周建平,等.油茶皂素定量分析的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08,6(10):13-16.

猜你喜欢
茶籽油油率皂素
压缩机转速与回油率对空调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纤维素酶水酶法提取茶籽油的条件优化及茶籽油成品分析
响应面法优化葎草籽油闪式提取工艺及不同产地葎草籽得油率比较
基于回归方程式定量定性分析茶籽油掺伪的研究
醇法提取小米糠油工艺优化
茶皂素
采用GC—FID分析脂肪酸组分鉴别茶籽油质量
油茶籽粕中茶皂素的优化提取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水乳化萃取与冷冻破乳化释放组合提取茶籽油
油茶饼中茶皂素的分离及生物活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