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主体及其作用机制

2013-08-14 06:46黄耀辉张忠元杨支才雷虹艳侯艳
学理论·上 2013年6期
关键词:作用机制隐性主体性

黄耀辉 张忠元 杨支才 雷虹艳 侯艳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系统内元素日渐复杂。进入现代之后,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主体群的扩大,主体群划分的增多。其中,隐性主体作为新的一个主体群分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渐入人们的思想视野。自此,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隐性主体的研究日趋独立,日趋明朗,这其中包括对隐性主体的认定以及对隐性主体作用方式的探讨为重心。

关键词:主体性;隐性;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190-02

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长河中,主体性哲学的介入形成了其第一个洪峰——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段发展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体现了一种关系,一种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体→客体模式。它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体性。然而,由于其对于主体中人的重视,却忽视了物的因素,使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渐入黄昏,异变为主客二分,而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界所诟病。

当今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空前繁荣,这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广大的发展契机。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成果时,提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也极大地深化了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迎来了新世纪的黎明。这一黎明最重要的表现为主体的扩大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还将教材,环境情境等外在的物化的因素引入了主体范畴,并将其分成两个部分: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成为显性主体,新近引入的除人以外的物化主体称为隐性主体。

一、隐性主体的构成因素

隐性主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通过物化形式表现出来的并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主体群。

通过上述定义,我们基本可以判定隐形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比重是很大的,并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社会思想潮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断加深,主体的内涵也日渐多样化。

(一)教育资料

教育资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人以外承载量最大的一个主体要素,它主要包括书籍、报刊、音像、杂志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料,它们首先承载了社会主导政治力量的思想和意志。翻阅我国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料,其基本点都是从我们的领导核心的指导思想框架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上涵盖了革命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等。比如说书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阅读资料,它的出发点是塑造受教育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在受教育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国家和集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资料也必然包含这些思想,并为其服务。

(二)政治环境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指向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因而社会政治环境是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最直接的因素。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涵盖国内外政治环境,国家的指导思想,政策路线以及在其指导思想下的政治体制形式和执政党建设。指导思想和政策路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是其政权稳定,国家发展,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思想保障。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指南,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指导思想和政策路线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执政党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它在社会各个领域内都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和辐射效应。并且,执政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宣扬其政党理论和政治政策,力求取得在思想界的领导权,维护自身的统治,并确立其政治地位的合法性。因此,执政党自身建设方面不断完善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应最大化。

(三)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必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首先,“仓禀实而知礼节”,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水平的需求也会提高。从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望值也有更高要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其次是社会阶层分化情况。经济的发展促成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引起思想道德上的冲突。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除了确立国家和政党意志之外,还在于促进人际团结友好,社会和谐,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舞台。最后科技发展水平。科技的进步客观上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借助更多的手段、工具和载体。

(四)文化环境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由于成百上千年的传承与积淀,具有极强的空间渗透力,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第一,传统文化风俗和道德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视野日渐开阔,思想观念更趋开放,给我们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带来猛烈的冲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借助优秀文化传统解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中的问题。第二,社会舆论。现代社会的特征是民主自由,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控制社会舆论方向,合理引导社会舆论立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文化交流。文化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传承,更在于交流。文化的交流带动着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在这个意义上,在文化交流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加以合理的改造,使之成为适合我们发展需要的优秀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丰富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体系,满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需求。

(五)教学教育环境

一般来讲,教育教学环境包含有教学场地的选择和设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与教育教学方法等。在哪里做思想政治教育?地点的物件摆设该怎么样?怎么样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行管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什么时候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哪一个方面?这一切具体操作都不是简简单单地先后安排和随机择地,而应当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受众道德传统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因素等。

二、隐性主体的作用机制

对于上述的部分隐形主体因素,它们的作用机制又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对隐性主体的综合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它们背后有以下几个作用机制。

(一)润物细无声

隐性主体与显性主体不同,其运行机制和作用机制是不明确的,内隐的,悄无声息的。所以说用润物细无声来作为它的第一个作用机制可谓是恰如其分。以教育资料为例,书籍、报刊、音像和杂志的表现形式是文字或者音像,或者图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料由于其所承载的深度思想内涵并不是文字表面的东西。所以对它的获得并不讲究固定格式,而是如同春风细雨般,融入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中。然而,受教育者在阅读观看这些教育资料时候,由于其中的思想闪光点被他们的思维所捕获,那么这些闪光点便会在受教育者那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知不觉间,资料中隐含的思想为受教育者所领悟,接纳,与自身思想融为一体,完善完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资料如此,场地场景,教育制度也是这样,在悄无声息中将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转化为自身内在涵养。

(二)我主沉浮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显性主体讲求双方的互动,可以说是有着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隐性主体则不然,由于其特殊的表现形式,而不能与受教育者展开互动,也就是说在隐性主体身上,其思想内涵是通过其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它并不天然地与受教育者有直接的联系,而是受教育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阅历,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主动挖掘隐性主体中的内在意义,并与之建立良好和谐的联系。在这个联系建立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受教育者个人的主动性,讲究受教育者对隐性主体的深度互动,它包含受教育者对隐性主体的认识程度,批判质疑意识和能力。所以相对于显性主体,隐性主体对受教育者有着更高的要求。

(三)雄关漫道从头越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显性主体由于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直接交流,有利于双方的信息的输入和反馈,所以,见效快,效果也比较直接。教育成果也十分明显。而隐性主体的载体本身基本是无生命,无思维的,所以隐性主体与受教育者之间基本不存在信息的对称沟通和反馈。从某种意义上讲,隐性主体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以一种单方面的信息的传递。如此,隐性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效果水平式有限的。当然,并不是说隐性主体可以无足轻重,相反,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日益复杂化,以及受教育者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增强,隐性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已无可替代。

(四)吹尽黄沙始到金

隐性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长期的。这与隐性主体的表现形式,作用形式,信息沟通形式,有着密切的关联。在隐性主体可以说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由于隐性主体自身的特点是使得其必须有一个长效作用机制来弥补其先天的不足。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现今,随着社会科技日益向前发展,它们所遭遇的瓶颈压力也日益明显。瓶颈制约的突破有赖于先进思想文化的指导。其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思想政治教育德性的养成是人生一辈子的事情,并且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始终。只有隐性主体才会跟随受教育者左右,时刻参与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隐性主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价不是一个量化的考核,日常生活中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行为作出考验。

总体上,隐性主体这一群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一个新生儿,其生命力是强大的,并且随着其群体内涵的不断壮大和深化,其作用机制与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必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致名副其实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胡晓,项修阳.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主体”问题初探——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问题的再认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3),85-89.

[2]于晓霞,李丹.影响高师教育类课程主体性教学的因素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1):88-89.

[3]兰超玲.中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途径比较中国科技博览[J].2013,(11):185.

[4]陈淑珍.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的开发与实现[J].兰台世界.中旬,2012,(12):136-137.

[5]刘葳,肖淑英.隐性视角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36):131-132.

[6]张辉,张国忠.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和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23):157.

猜你喜欢
作用机制隐性主体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冠心丹参方及其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作用机制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