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2013-08-14 02:07吴兰香
实践新课程 2013年7期
关键词:杏林邱少云飞蛾

吴兰香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从更高的层次领悟、活用教材,预猜学生可能生成的状态,关注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生成的新信息、新问题,及时准确“预设”,并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从而让课堂熠熠生辉。

一、生本对话,促进生成

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说:“只有当教育者的眼睛和耳朵以一种关心和接受的方式去搜寻孩子的潜力——这个孩子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时,教育机智才起作用。这就要求有一种指向孩子的独特的感知和聆听。”这种“独特的感知和聆听”就是课堂上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就是课堂教学中的智慧生成。

如《生命,生命》的第二段,感受飞蛾对生命的珍惜的教学片段。

师:三件寻常小事为什么对作者触动这么大,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生默读课文,思考,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学生默读后,师:谁先来谈谈?

生1:看到飞蛾拼命挣扎,作者的感受是:“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思考,你体会到什么?

生读句子。

生1:我体会到飞蛾的求生欲望非常强,感动了杏林子。句子中写“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让我感受到飞蛾的生命力非常强。

生2:我从“挣扎”这个词体会到,飞蛾并没有因为被杏林子捉住而放弃,而是以它那强烈的生命力感动了杏林子。杏林子感受到飞蛾强烈的生命力,就把它放了。

师:请问,飞蛾为什么挣扎?

生1:因为它不想放弃生命。

生2:它被杏林子抓住了,它必须挣扎才能生存下去。

师:“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是什么?

生1:是顽强的力量。它不想让杏林子抓住。

生2:是不想放弃生命,所以要挣扎。

生3:它挣扎是极力鼓动双翅。

师:让我们想象自己就是被抓住的极力挣扎的飞蛾,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第二段

师:在一些人眼里,飞蛾是很渺小的,只要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飞蛾的外表还比较丑陋。那么,它又何必苦苦挣扎呢?

生1:我认为不管是什么动物,它都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所以飞蛾要挣扎。不管它多么渺小,不管多么丑陋,都会珍惜自己的生命。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飞蛾当时会怎么想?

生:我想它会想,自己还有一线希望就要珍惜这份生命,不能浪费,不能放弃。

师:在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飞蛾都没有放弃求生的欲望,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杏林子不禁联想到自己,她可能会怎么想?

生:既然一只小小的飞蛾都这么珍惜自己,自己只要有一点希望,就要活下去。(生鼓掌!)

师:一只飞蛾都如此珍惜生命,更何况我们是人,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

从中我们感悟教学的生成是需要智慧来支撑着。而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却是居高临下的漠然分析,缺乏激情,缺乏与文本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与情感交融,很难想象在课堂上会有精彩的生成。

二、质疑问难,捕捉生成

生成源于质疑。学生的质疑具有开放性,为课堂的生成展现着无限的可能。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善于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偏颇、疑问的价值,捕捉动态的资源,实现质疑与生成的完整化归。

如《鹬蚌相争》的精彩片断:

孩子们诵读着,表演着,乐不可支。

这时,有个孩子高举起小手。“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语气是那样地兴奋,“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

“是呀是呀,这样想来下面也有问题。下面课文又写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蚌正夹着鹬的嘴说呢,怎么会说话呀,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了嘴吗?”其他同学受到了启发,也有了新的发现。老师没有就此刹住,建议同学们一起动动脑来改改教材,再动动手给编辑爷爷写封信。孩子们兴致勃发。这时,又有一位学生要求发言:“我觉得我们刚才的讨论有问题。鹬的嘴被蚌夹住了确实不能说话,可是蚌就不一定了。它是软体动物,嘴应该在壳里,也许不用开合就能说话呢!”呵,链接到生物学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教师建议上网或上图书馆查资料,也可以请教自然老师,最好设法弄只蚌来自己观察。呵呵,看来这一节课还没结束呢!

这不就是新课程提倡的“生成性资源”吗?教师的机智在于以智启智,善于抓住契机,即时关注了课堂的“生成”,使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三、有效引领,挖掘生成

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来看,教学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为课堂教学生成带来新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的课程资源,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努力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达到最满意的课堂效果。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一句时,学生突然发问:“我们学过的课文曾把董存瑞、黄继光比作威武无比的巨人或钢铁巨人,充分显示他的英雄气概,可是这篇课文为什么却把邱少云比作石头?”

师:想一想,烈火中的邱少云与石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静止不动的。

生:都没有一点声音。

生:都是顽强不屈的。

师:那又为什么把他比作“千斤”的巨石呢?

生:“一动不动”显示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了战斗胜利而舍生忘死的精神。

师:隐蔽在草丛中的邱少云身体并不显眼,为什么把他比作格外醒目的“巨石”?

(学生明白了)生:是为了突出他精神的伟大,崇高和永垂不朽。

本片段的设计,从学生的独立尝试开始,随后是学生的相互交流,师生的互动,再到学生与文本对话,都时刻体现了语文课堂的动静交错,合理搭配,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真实、更深刻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明显地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存在于教学现场之中,存在于当下的教学情境和此时此刻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中。教师要有灵活机智的教学品质,点燃生成的火花,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新天地分校)

责编/齐鲁青

猜你喜欢
杏林邱少云飞蛾
“双减”,如何确保落地实施不走样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以爱育爱,让童年精彩绽放
邱少云和他守望的城
Trolls World Tour魔发精灵2
花木兰
冰雪女王3火与冰
一个人
勇敢的小飞蛾
邱少云:烈火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