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的天籁之音——广南坝美山歌队荣获云南省青歌赛原生态金奖有感

2013-08-15 00:51龙符
含笑花 2013年1期
关键词:恋歌花街壮乡

■龙符

2011年12月16日,经过四个小时的激烈角逐,凌晨时分,倍受全省各族观众瞩目,万众关注的2011年第四届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原生态唱法决赛冠军揭晓。一路高歌猛进,过关斩将,三轮比赛中一直以第一名的高分走上顶峰的文山州广南坝美山歌队,不负众望。在观众们的追捧和赞美之中,登上冠军宝座。

编号为188号的广南坝美山歌队,以壮族青年歌手陆庭文为首的四男四女,是经过层层筛选,精挑细选之后脱颖而出的8名选手。他们个个英俊帅气,人人漂亮美丽。他们身着壮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尤其是“勒少”(壮语:姑娘,少女之意)们,娉婷袅娜的曼妙身材,身着沙支系的花腰短衣,腰佩银饰,著百褶裙,蹬绣花鞋,戴翅角头帕帽,着蓝靛衣裤。“未成曲调先有情”,她们只需轻轻提裤收裙,往台上一站,就会成为万众瞩目的亮点,收获无数欣赏的目光。亭亭玉立站在台上,就是青歌赛舞台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支来自云岭壮乡的骆越民族后裔的儿女们,他们从小就承袭了壮族女“歌仙”——刘三姐自幼能歌善舞的天赋,以及壮家人“有脚会走路的人,就会跳舞;有手会劳动的人,就会绣花;有嘴会说话的人,就会唱歌”的禀性。他们作为大山养育的“百灵鸟”,作为“高原哺育”的自然精灵,他们自幼开始,就耳濡目染,以竹林溪流为舞台,引吭高歌。这些普普通通的壮族山歌,大多是为青山绿水而歌,为歌圩爱情而歌,为传承历史而歌。

那一首首原汁原味,古朴生动,婉转悠扬,动听悦耳的原生态歌曲,不知不觉之中,就会把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带到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壮家村寨,把大家的思绪带入到壮乡歌圩的歌山乐海的美妙音符与柔美旋律之中……

这或许就是壮族山歌引人入胜,脍炙人口的艺术魅力;这或许就是壮乡民族独具特色,打动评委,征服观众的深层原因;同样,也是广南坝美山歌队之所以荣登冠军宝座,折桂夺金的根本原因。

一、原汁原味 婉转悠扬

要讲广南坝美山歌队,不能不讲到他们,作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后生可畏的一股“倔强劲”。作为后起之秀,他们不畏强手,勇于挑战。同时,又虚心学习,向富宁县曾经获得央视青歌赛铜奖的“坡芽山歌队”请教和取经,最终功德圆满,修成正果。

在云南电视台青歌赛的舞台上,广南坝美山歌队,在第一轮的比赛中,首先奉献给广大观众的是,富于壮乡田园风情,散发红土地泥土芬芳的,绽放“稻作民族”、“那文化”色彩的古老歌谣《栽秧歌》。“勒冒”(壮语:小伙,少男之意)拿着水烟袋抽烟,“勒少”拿着壮锦在绣花,一边劳作,一边对歌。他们原汁原味的歌声,展现了壮乡骆越儿女的劳动生活,表现了水边生活的稻作民族“纯真的天性”以及山水画一样的田园牧歌。

第二轮比赛时,坝美山歌队又演唱《远古的歌》,优美的旋律,古朴的曲调,描绘一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让评委折服,给出99.78的高分。优美的山歌,传唱着骆越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文化因子,跳荡着壮家儿女祭祀祖先,缅怀先辈的遗传元素,让人感受到博大浩淼的民族文化与勤劳朴实的民族精神……

第三轮比赛中,坝美山歌队再演《花街恋歌》,既感染观众,又打动评委,以99.77的高分,总得分199.90分的优越成绩,名列原生态唱法的第一名。他们用柔情似水的山歌,唱出少男少女之间的浓浓情意。朴实无华的歌词,意味深长的情调,婉转悠扬的旋律,被这群原生态歌手,用嘹亮的嗓音,靓丽的服装,火热的激情,一气呵成,犹如行云流水,天籁之音,唱响云岭。

有评论家说道:“壮乡风流街上,那种情深深、意绵绵、爱切切,都被原生态歌手,用火一样的激情,将壮家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在歌声中,淋漓尽致,尽情地倾泄出来,故而成为毫无悬念,无可争议的金奖得主”。

在论及壮族山歌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对壮乡歌山乐海风俗美不胜收的歌圩作一次艺术的巡礼和文化的回眸!

二、歌山乐海 古朴柔情

壮乡广南,区位独特。地处滇、桂、黔三省交界处,是云南通往两广和沿海的大通道。是云南省壮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壮族人口达41.7万人之多,(2003年统计)占全云南省壮族人口的35.6%。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个世纪的公元1999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壮乡广南,物产丰富。生产以“粒大饱满,饭粒软和,味香浓郁,口感润滑”而著名的“八宝米”,是壮族人“那文化”盛开的一朵奇葩。历史上被列为“贡米”,封为“皇粮”。故被国家命名为“八宝米之乡”。

壮乡广南,风光旖旎。有“世外桃源”美誉的坝美风景区,饮誉海外。“坝美”,壮语意思是“美丽的田园”,直译为“鱼米之乡”“,森林茂盛之地”。错落有致桑。笑乘船穿天然大溶洞而入坝美寨,硕大的水车,吟的壮家山寨,依山傍水,干栏式建筑“吊脚楼”掩映在清亮的河畔和绿色的竹林之中。百余米古榕的巨大树冠,虬龙盘旋的树根,彰显坝美古老魅力和岁月沧唱着古老的歌谣。弯弯的流水,流过静谧的山寨。古榕树,大溶洞,猪槽船,与世隔绝的壮人,宁静朴实的劳作,犹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的记载。于是乎“,壮乡桃花源”的名声,不胫而走。

笔者采访并请教文山州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梁宇明先生时,他告诉我:广南坝美壮族山歌,自称为“温瑞”。“温”是“歌”之意“,瑞”是壮族“布瑞”支系之意。这次青歌赛上的三首歌《栽秧调》、《远古的歌》和《花街恋歌》,基本上都体现出“旋律优美动听,曲调音高而柔情。演唱时无论男女皆用小嗓,风格纤细平和”。正如2004年,云南省音乐家采风团在陈勇主席的带领下,前往坝美采风,聆听坝美山歌后,无不异口同声赞美道:“此曲只应天上有,水悠悠,歌也悠悠……”

壮乡广南,风情独异。坝美山歌队决赛时唱《花街恋歌》,表现壮乡情爱生活的多姿多彩,让听众为之倾倒,如痴如醉!

但是,“恋歌”易懂,而“花街”难晓?故而需要笔者在本文作一点简介,让读者对“壮乡花街”有一个初步印象和大致轮廓: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壮族“花街节”,被誉为“壮乡的情人节”。届时,四方八寨的乡亲们欢聚一起,敲响铜鼓,踩起高跷,跳手巾舞,喝那榔酒,唱串寨调……青年男女在村头、寨尾、河边、林间、路旁、地畔,排起对歌长阵,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寻找意中人,倚歌择偶,以歌为媒。

据梁宇明先生介绍:这个节日的主角是男女青年,主要内容是对歌。主要目的是寻找自己的意中人。节日中,漫山遍野都是歌,山川树木皆含情,花花草草皆有爱,街头街尾都是成双成对的恋人。所以,“花街节”,又被称为“赶风流街”。

“花街节”的主题是情歌对唱。互不相识的勒冒和勒少在“赶花街”的路上相遇,就会开口唱起“棱地洛”(壮语:拦路歌)试探对方是否有情有意了。

据了解,壮族“花街恋歌”按爱情的进程,一般分为“拦路歌”、“初相会”、“交心歌”、“思念歌”、“定情歌”等五个阶段。

梁宇明先生告诉笔者:正因为壮族民歌中上述的种种表现,所以说,“壮族中有成百上千个‘刘三姐’不为过分,说文山阿牛的歌到处都有,乃合情合理,说文山壮族‘生生死死歌相随’也就理所当然,平平常常了。”

当谈到广南坝美山歌队的《花街恋歌》时,梁宇明先生精辟地指出:这首歌的开头平静柔和,仿佛是壮家竹楼上一缕轻烟袅袅升起。中间部分,缓缓展开,似一股清澈的溪流从山顶流下,晶莹的水珠儿携手,如燕语呢喃般潺潺而行。整首歌,明亮而圆活,流畅而多情,淳朴而宁静,就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诗!

广南坝美山歌队以近乎完美的表现,赢得金奖。其成功的“秘诀”不外乎三点:一是原生态风格各异:二是地方性唱法新颖:三是壮族特色曲调浓郁。

广南坝美山歌队所演唱的歌曲,描绘的是壮乡的风情画卷,展现的是壮族人民的田园生活,表现得是骆越儿女的情爱风俗,讴歌的是百越人家的艺术灵魂!

如果说,原生态唱法是民族文化的生命之根,那么,广南坝美山歌队所演唱的曲目,就不仅仅展示了壮族音乐文化的根,而且体现了壮族艺术的韵味和滋味。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评价获全省原生态金奖的广南坝美山歌队,我的评语是:世外桃源的天籁之音!

猜你喜欢
恋歌花街壮乡
【世界最美街道】系列
幸福吉祥伴壮乡
九曲花街
《红梅赞》,永生的恋歌
生活的恋歌
壮乡颂歌
梦飞壮乡
邛水恋歌
从桃花源到花街:徐则臣对乡土乌托邦的继承与重建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