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深孚百姓心——感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013-08-15 00:51
支部建设 2013年25期
关键词:纳谏办实事真话

■ 艾 斐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生命线和具有根本性的工作方针。在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面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是进一步联系群众、做好工作、适应形势和落实任务的需要,而且更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意义。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定然会在有效地解决党自身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使党的肌体更健康,更具纯洁性和先进性,更亲民善政和坚强有力。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和目标,虽然在于戒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于坚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以政窘民现象,在于严格禁绝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讲面子而不讲规矩,讲关系而不讲原则,遇到矛盾绕道走,任由问题摆着拖着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的履政弊端,但其最基本的实现路径和最根本的战略目标,则始终都在于改善和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诚心诚意地拜人民群众为师。不但要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源源不断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而且要切实有效地做到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抒民意,真正建立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和山海深情。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党永葆生机,永具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使我们的人民政权真正具有合理性、合法性和牢固的执政根基。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在不断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彻底祛除消极性,不断释放正能量,全方位、深层次地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正是为了将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我们才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一是做工作要接地气,同群众建立鱼水深情;二是察民情要听真话,解民忧要办实事;三是大力发动群众进行“谏诤”,真心诚意做到开门“纳谏”。

“接地气”与鱼水情

“接地气”,是对干部深入实际、做好工作的形象化的比喻。但能否接地气和如何接地气却绝不仅仅是个工作形式问题。它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更直接影响着事情的成败与绩效的丰歉。因为只有“接地气”,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才能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也才能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同群众建立鱼水深情。否则,只一味地漂在上面,浮在表面,那就即便是喊破嗓子,也终究难以奏效。

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地之机在于阴阳之升降与霄壤之和合,天为阳,地为阴;霄为气,壤为实。只有阴阳升降,气实兼融,才能太极互生,万庶共宜。而所谓“接地气”,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做工作时一定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沉入基层,融入百姓,真正弄清事情的原委,切实把准社会的脉动,全面了解人民的诉求,有效纾化郁结的情绪。只有这样,工作才能做到实处,收到实效。而要如此,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便是为老百姓设身处地谋划利益,替老百姓克难解忧,同老百姓鱼水相依。果能此道,“太极互生,万庶共宜”之胜景至焉!

只有同老百姓鱼水相依,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深入实际和切实把工作做到实处,达臻佳境。不然,即便是下到了生活之中,即便是深入到群众中间,那也很难说就能做到谛听细语和洞察秋毫,更遑论语出肺腑心头暖,事遇真情自然成了。在这里,关键是要通过“接地气”而同群众融为一体,建立真情,让群众从心坎里把你当成“自己人”,当成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人,而不是表面上客客气气,内里却把你的到来仅仅当成一阵旋风,把你当成“钦差大臣”,甚至当成走马观花的猎奇者和赏景掠艳的观光客。

只有同群众融为一体,建立真情实感,群众才愿意给你掏心窝子讲真话,从而使你获得做好工作的知情权和自信心。而要同群众融为一体,建立鱼水深情,唯一的办法就是不玩“花架子”,甘当“小学生”,怀着满腔热忱走向群众生活,走到群众的心里,既从群众中发现问题的真症状,又从群众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要切切实实把自己融化在群众的生活与感情之中,不仅同群众端同样的碗,干同样的活,而且同群众想同样的事,做同样的梦。如此长期坚持,自会以情动情,情情互知;以心交心,心心相印。干部的心中既已装着群众,群众的心中也自会装着干部。

这,才算是真正深入了生活,深入了群众;这,才算是取得了做好工作的主动权和创造了撷取效能的硬条件。对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深有体会,而且屡有发论。他引用孟子的名言告诫干部,只有“乐民之乐者”,才会“民亦乐其乐”;只有“忧民之忧者”,才能“民亦忧其忧”。何以如此呢?总书记进而引用老子的话回答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引用西汉刘向的话诠解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引用荀况在《申鉴》中的话阐释道,我们做工作想要抓铁留痕,踏石有印,就必须以“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作为基本要求。而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总书记则认为必须和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他进一步引用《老子》之论对此作了精辟而切中肯綮的答释,即“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也!

显然,“接地气”绝不仅仅是一种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它在本质上所代表和所反映的全然是工作的成效与目标的内蕴。因为接不接地气,直接决定着能不能同群众建立鱼水深情。而能不能同群众建立鱼水深情,则又直接决定着工作的效能与质量。特别是面对一个时期以来形式主义和漂浮作风的盛行,要求各级干部从接地气中建立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就更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实际上,在一些时候和许多情况下,我们的许多干部同群众所保持的就都是油水关系或蛙水关系:要么各行其道,互不搭界;要么只在需要时跳下水去扑通两下,不需要时则跃上岸来自个晒太阳。这种关系,只能对群众更失信,让群众更疏远,又何谈做好工作、取信于民呢?而鱼水关系可就与此大不相同了,它是在相知相交、互为依托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生命共同体。不仅谁也离不开谁,而且笃定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于此情况下,还有什么话讲不通,还有什么事办不成,还有什么工作做不好呢?这就像希腊神话中那个名叫安泰的英雄一样,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往“大地母亲”身上一靠,他就会力大无比,战无不胜。

“接地气”所赋予我们的,就正是这样的“妙道”与“神力”。

说真话与办实事

说真话与办实事,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和旨要。在任何时候,只要做到了这两点,工作便自会大有起色和大见成效。而在实际操作中,说真话又往往是办实事的前提与基础。

真话,就是人民群众的心里话,就是客观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大实话。一旦听之,便能从中触摸社会舆情和感知大众心绪,并在获得确切信息的基础上及时作出正确的评判,得出剀切的结论,科学合理地制订规划,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由此足见真话的可贵与重要。然而,在工作实践和现场活动中,要真正做到愿说真话与喜听真话,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际上,我们的许多失意和失误,就正是在这个节点上发生偏颇的。何以如此?就因为真话常常会显得不那么顺耳,不那么中听,不那么令人遂心惬意,甚至还会相当刺耳,所以便常常有人不喜欢听。特别是每当不喜欢听真话的人恰恰又属于那种居高位且握权柄者时,原本讲真话的人便渐渐会变得要么不讲话或少讲话,要么不完全袒露胸怀讲真话。上有所好,下尤甚之。报喜不报忧嘛!何必要惹领导不高兴。

这是其一。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即使人民群众说了真话、实话、心里话,而相关部门和相关领导却不冷不热,不理不睬,更不要说对之进行认真调研和盯着落实了,乃致说过的话就像刮过的风一样,只“呼”地一下便再也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说了等于白说。这样长此以往,也就自会没有人再乐意说话,特别是没人有信心、有胆量说真话了。而在这不说真话的背后所潜藏着的,则是信任和拥戴的悄然逃逸与消失。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难道还有什么比大众噤声更为可怕的事么?

显然,说真话和办实事,在任何时候都不失为党的群众路线的根基与灵魂。它们既是珠联璧合的,同时又秉有因果关系。让群众说真话的前提必须是领导乐意听真话。否则,群众也就没有说真话的兴趣和信心了。听真话是办实事的先导,办实事则是听真话的敛结。只有在听真话的基础上,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与制订科学的规划,也才有条件和有可能将好事办实,将实事办好,从而扎扎实实地走向既定的目标,真真正正地兑现已作的承诺。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心系群众,求真务实,始终坚持为工作注入激情,为人民投入亲情,为社会输入热情。

实际上,说真话和办实事,就正是对清廉、为民、务实这一总要求的社会化贯彻与实践化体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永不言败和铿锵执政,靠的就是在高度信任和高度依赖中与人民大众同抟共筑的钢铁长城。水亦载舟,水亦覆舟。作为“水”的人民群众和作为“舟”的人民政权,不仅不能有瞬间的背离与暌隔,而且必须时时、处处、事事都保持血肉相连、呼吸与共、水乳交融、高度契合。

这,便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命力和重要性之所在。这,也是说真话、办实事的资政价值与社会意义。

确乎,我们绝对不可小觑说真话、办实事与党风的关连,同民心的交契,对善政的驭动和趋进。历史常常是现实的镜子。只要我们稍稍留意一下历代王朝兴衰与政权更迭的内在原因,就不难发现其在本质上都同是否说真话和办实事密切相关。就连类似齐桓公、梁武帝这样治国有方的明君,也终因听信佞臣的假话而失去民心和善政,乃致不得不羁困饿死于皇苑之中。就连类似王安石、司马光、寇准这样政绩卓著的名相,也未免一度由于听信小人的假话而在其治国施政过程中留下了令人遗憾的瘢点。相反,“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出现,则无一例外地辉映着说真话和办实事的鲜明投影。

是啊!得民心者得天下,契民意者出善政。而说真话和办实事就正是最为直接与最为有力的得民心和契民意之举。党的群众路线虽然内蕴丰富、寓义宏大,但其中的许多内容都必定或直接或间接地落实在这个基点上,并因此而决定了我们在整个社会实践和全部工作过程中,都必须认真、有效、诚心诚意地做到既说真话,又办实事。

真诚“谏诤”与开门“纳谏”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中心环节,就是要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认真分析,合理采纳,具体落实。这个过程,便是历史上传为美谈的“谏诤”与“纳谏”。

作为一种政治智慧和兴国方略,谏诤与纳谏向来就是被提倡和尊崇的,它们甚至常常被作为善政和励治的准则与标识。然而,要真正在实践中做到,却并非容易的事。也正因为如此,有没有谏诤与能不能纳谏,往往就成为对一个政权、一种政治、一介官员的政德、政能和政绩的直接挑战与深度考量。

所谓“谏诤”,就是规劝、诤勉,就是诚心诚意、直截了当地提出意见和建议。而纳谏则自然就是要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劝诫、诤勉、意见和建议表示欢迎,并加以接受和采纳。当然了,这需要有一个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但不管怎样,都首先必须对之报以热切欢迎和认真处置的态度,绝不可敷衍塞责、草率从事,更不能抵制、反感、蔑视。特别是对那些和自己的思想认识相左、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暌违的意见和建议,就更不能认为对方是在故意找麻烦,寻衅儿,惹是非,甚至反感、挟嫌、龃龉、报复。

其实,谏诤与纳谏之难,往往就难在这里。有一些人总习惯于让别人一味赞赏和认同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一旦稍有忤逆,便极不自在,心存块垒。另有一些人只习惯于表扬和自我表扬,从来就不知道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何物,当然就更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了。还有一些人已经形成了自视高明的思维定势,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他人皆为草芥,其意见和建议当然毫无可取,不必在意。更有一些人全然在官阶与语义之间划了等号,以官为上,唯官是听,官大一级压死人,官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完全不动脑筋,没有想法,不发议论,唯命是从,当然就更会对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置若罔闻了。这样久而久之,便自然在工作实践中筑起一道拒谏的心理之墙。

由此可见,谏诤与纳谏虽为古今善政之必具,但要真正将之付诸实践却多有执行之不易。正因为这种不易,才使举凡能够开诚谏诤和真诚纳谏者显得尤为可敬与可贵。特别是纳谏者,更需秉有宽广的胸怀、淳尚的品格、高度的认知水平与政治自觉。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绎变中,虽然次第出现的君王和皇帝多至500有余,但其中真正能够做到竭诚纳谏并施谏于政的,则区区可数。就中,唐太宗李世民自当首推楷模。他说:“人欲自照,须有明镜。”何以如此呢?盖因“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正是由于李世民的竭诚纳谏,才促成了魏征、刘洎、岑文本、马周、禇遂良等谏臣的蝉联涌现,就连太子李治,也居然敢于当众对父皇犯颜直谏。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国家就必然会在集民智、聚群策、纳良谏、行善政的过程中日趋兴旺、发达、和悦、尚贤,以至出现堪称煌煌盛世的贞观之治。

显然,谏诤与纳谏之道,实为善政之法与治国之要。古往今来,举凡出现国运鸿昌、事业兴旺、社会畅达、民生康泰的繁盛景象,无不与谏诤和纳谏之风的盛行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奋发有为的社会风气,确立深孚众望的发展道路,实现全民共襄的美好愿景。

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谏诤与纳谏的宏大意蕴和强大力量所形诸。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旦拥有了这种意蕴和力量,便会引爆出无处不在的精神铀质与创新活力,以至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机构与机制、群体与个体之间,均强烈地呈现出欣欣然的情态和主人翁的自豪。谁都有愿望和有能力,同时也谁都有机会和有条件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才智与力量,遂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老话,得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真真切切地成为人人皆可赋及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

这于国家而言,自是一种福音;这对百姓来说,则更是一种福祉。因为无论从过程上作分析,还是从结果上作考量,谏诤和纳谏蔚成风气都是政治开明、社会文明、领导英明、人民睿明的典范表现,只有在懿治之下和盛世之中才会出现,才能践行,才有成效。

对于我们来说,头等的课题和永远的使命,就都是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扩大谏诤的群体,拓宽谏诤的渠道,创新谏诤的方式,尤其是要广开门路,虚心纳谏,全面征集民意,协力汇聚民智,热切关注民情,高度重视民生,务求积极有效、持续不断地从谏诤与纳谏的交互作用中采收新的智慧与文明,实现新的进步与发展,走向新的目标与征程。

猜你喜欢
纳谏办实事真话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为人民办实事
真话能走多远(节选)
真话都可以写吗
论《左传》关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
太宗纳谏
栾书纳谏
马路公仆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