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罗葛氏迁移河西的原因

2013-08-15 00:46焦红红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回鹘突厥河西

焦红红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药罗葛氏是早期回鹘汗国的领导核心。漠北回鹘汗国土崩瓦解后,南下河西的回鹘约可分为三支。第一支即《旧唐书·回纥传》所谓“投吐蕃”的一支。第二支为同传所载“南来附汉”的“近牙十三部”中的一支。第三支则是后来又东进河西的“投安西”的庞特勤十五部中的一部分。药罗葛属“投吐蕃”的一支徙居河西,游牧于合罗川(今额济纳河)流域。所以,“9世纪中叶进入河西地区的回鹘,是以药罗葛氏为核心的。”(1)本文就其迁徙河西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探讨。

一、河西地区本就有其族群居住生息

“河西走廊,指乌鞘岭以西,敦煌以东,祁连山与龙首山、合黎山之间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100~200公里的狭长平原地带;河西地区,指以河西走廊为中心,包括合罗川(今额济纳河)流域在内的黄河以西广大地区。”(2)自古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最早栖息在这一区域的居民是操用突厥语的乌孙。大月氏西迁后,突厥语族群的匈奴又居住在这里。直到汉武帝打败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后,仍有突厥语居民在这一地区生息。《北史·突厥传》:“突厥本平凉杂胡,姓阿史那氏,魏太祖武皇帝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表明当时东起平凉西至河西走廊,都分布有操突厥语的族群。另外,公元七世纪后期(武则天期间),东突厥东山再起、重建后突厥政权时,游牧于漠北的回鹘诸部就因再次遭到突厥奴隶主贵族的奴役和残酷的压迫,已有一部分回鹘被迫迁徙至甘(州)凉(州)地区。《新唐书·回鹘传》上记其事曰:“武后时,突厥默啜(可汗)方强,取铁勒故地,故回纥与契苾、思结、浑三部度碛,徙甘、凉间。”《旧唐书·地理志》记:“吐浑、契必、思结等部,寄在凉州界内,共有五千四十八,口一万七千二百一十二”,可见甘、凉之间的回纥人为数不少。

正为此,840年回鹘汗国灭亡后,其部众南下来到河西地区,原居河西的回鹘部众不仅是向河西迁徙之回鹘的铺道者,而且是甘州回鹘政权赖以建立之雄厚基础的主要力量。

二、药罗葛氏与吐蕃曾有过密切的交往

药罗葛氏早在作为回鹘集团领导核心期间,就曾与吐蕃有过较密切的交往。成书于10世纪上半叶的《黄金草原》称:在吐蕃人中,一部分是定居者,一部分是游牧民。后者起源于突厥人,其人数之多不可胜数,其他任何突厥部族都不能与他们相媲美,他们很受同一种族的所有游牧部族的尊重,因为王位过去曾属于他们所有,其他人认为王权将有一天还要回到他们手中。

吐蕃与回鹘首次接触大约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当时,吐蕃已攻占陇右等地,势欲东进,恰逢唐将仆固怀恩叛乱,联合回鹘与吐蕃进攻邠州,后因怀恩突然死去,吐蕃、回鹘连兵被打败了。此后,由于吐蕃攻占河西诸州,并继续向西域发展,这就威胁到回鹘与西域等地的交通,双方关系渐渐恶化。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吐蕃攻占河陇诸州后,开始进攻北庭。据《新唐书·沙陀传》,当时回鹘派兵与唐军共同守城,回鹘夺回了北庭,并“遣使献败吐蕃、葛禄于北庭所捷及其俘畜”(3)。此后的数十年间,回鹘与吐蕃、葛逻禄在北庭到龟兹一带进行了一系列大战,并逐渐占据了上风。在《九姓回鹘毗伽可汗碑》汉文部分中,记载了公元九世纪初,一次“吐蕃大军,围攻龟兹,天可汗领兵救援。吐蕃落荒,奔入于术”。从此,回鹘就牢牢控制了整个天山北麓及以南的龟兹、焉耆等地。于此同时,回鹘与吐蕃在河西走廊之北到河套一带进行争夺。据《旧唐书·回纥传》记载,公元八世纪末,回鹘进攻占据灵州的吐蕃,“夜以火攻”,将吐蕃军队击退,并将俘虏的吐蕃大首领结心送至长安献捷。长庆元年(821年),唐穆宗将公主出嫁给回鹘可汗,惹怒了吐蕃,吐蕃遂出击盐州一带企图切断唐朝与回鹘的交通。回鹘则“以万骑出北庭,万骑出安西,据吐蕃以迎公主”(4)。822年,吐蕃与唐朝会盟,随之也与回鹘定立了和好的关系,还有南诏一起被称作“四方”会盟。

吐蕃与回鹘除军事上的斗争之外,在文化方面相互影响,表现于文化的认同感。据《智者喜宴》载,松赞干布时,因学习邻族建政经验、设官及民政,“自东方汉地及木雅获得工艺与历算之书。自南方天竺翻译了诸种佛经。自西方之胡部、泥婆罗,打开了享用食物财宝的库藏。自北方回纥、突厥取得了法律及事业之楷模”。可见,回鹘的经济、法律制度曾传到了吐蕃。另一方面,包括古藏文在内的吐蕃文化也影响到了回鹘。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对西北的统治结束之后,从南疆于阗一带到河西走廊,藏文还长期作为官方文字使用。回鹘与吐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兼收并蓄对方民族的文化精华,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三、回鹘内部的派系斗争而不愿受庞特勤的节制

回鹘汗国的社会结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联盟。官制属二重体制。一方面乌古斯部族的传统官制,另一方面又兼用唐朝制度。其官吏均由汗室成员及各部落的酋领担任。开成五年(840)回鹘为黠戛斯所破,由于庞特勤为汗室子弟,宰相及职拥他西迁,大中二年(848年)春,于焉耆称汗(5),成为回鹘共主。后将都城转为龟兹,故又称为“安西回鹘”或“龟兹回鹘”。而事实上,由于回鹘内部夹跌氏为首的胡人系统与以药罗葛氏为首的乌古斯系统之间,存在着尖锐的派系斗争,庞特勤并不具有号令北庭回鹘和河西回鹘的实权。甘州回鹘与西州回鹘属于半独立的状态。田卫疆先生在《高昌回鹘史稿》中也说“无论是安西回鹘国,还是仆固俊建立的西州回鹘国,其统辖范围都未深入到甘州回鹘境内。”(6)

首先,从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方面来说,除派遣使者朝贡,并接受其册封和回赠外,同时还以“朝贡”的名义和方式进行贸易活动。《新五代史》卷74《回鹘传》载:“当五代之际,有居甘州、西州者尝见中国,而甘州回鹘数至,犹呼中国为舅,中国答以诏书,亦呼为甥。”若甘州回鹘只是庞特勤的一支,受庞特勤的节制,则不可能直接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

其次,从仆固俊部方面来看,庞特勤亦没有实权。886年北庭回鹘仆固俊部收复西州。《新唐书·回鹘传》:“懿宗时,大酋仆固俊自北庭击吐蕃,斩论尚热,尽取西州、轮台等城。使达干米怀玉朝,且献俘,因请命,诏可。其后,王室乱,贡会不常,史王其传。”唐朝对仆固俊“献俘”、“请命”之举,理当由身为可汗的庞特勤实施,从这一点看,仆固俊部与庞特勤部不存在统属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药罗葛一支之所以徙居河西,却与其内部斗争密切相关,且庞特勤虽为回鹘共主,却不具有号令北庭回鹘和河西回鹘的实权。

综上所述,药罗葛氏之所以迁徙河西地区,却与当时的内、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徙居河西后,建立了甘州回鹘政权。9世纪晚期,甘州回鹘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终于摆脱了归义军政权的统治,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注释:

(1)李树辉.甘州回鹘史考辩(一)—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十.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4)。

(2)李树辉.甘州回鹘史考辩(一)—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十.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旧唐书·回纥传。

(4)新唐书·吐蕃传。

(5)旧唐书·回纥传。

(6)田卫疆.高昌回鹘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59。

[1][古代阿拉伯]马苏第,著.黄金草原[M].庚昇.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2]程溯洛.从《九姓回鹘毗伽可汗碑》汉文部分看唐代回鹘民族和祖国的关系[J].新疆社会科学.1986.2.

[3]巴俄.祖拉陈瓦著.智者喜宴[M].民族出版社1986,藏文排印本:186-188.

[4]耿升译.吐蕃统治结束后甘州和于阗官府中使用藏语的情况[J].敦煌译丛.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212-220.

[5]帕林达.吐蕃影响下的河西回鹘文化[J].社科纵横,2001:80-81.

[6]夏泽.试论原居河西的回鹘在建立甘州回鹘政权中的作用[J].张掖师专学报(综合版),1991:66-69.

猜你喜欢
回鹘突厥河西
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一箭双雕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南京翠贝卡河西旗舰店
浅析回鹘与契丹的关系
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论唐与回鹘关系的历史转折
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