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福龙:用青春追逐科技兴企之梦

2013-08-15 00:51罗时玉杨真华
当代贵州 2013年29期
关键词:螺纹钢废品方案

文Ⅰ罗时玉 图Ⅰ杨真华

从大学毕业进入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起,魏福龙在技术岗位上走过了12个年头。

12年前,他懵懵懂懂,总有提不完的问题,被大家称为“愣头青”;12年里,他没日没夜地守在生产线上,反复核对数据,老师傅都说他是“一根筋”;12年后,已是水钢技术中心质量管理室副主任的他,一如既往地执着和严谨,成为同事眼中的“顶梁柱”。

从昔日的“愣头青”成长为今日的“顶梁柱”,魏福龙先后荣获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专业技术能手、水钢技术(业务)专家、水钢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荣誉面前,年轻的魏福龙并没有骄傲。他说,自己就是一个跑步者,必须一直不停地往前跑,保持旺盛的精力,干好自己热爱的工作。

因为承诺,所以坚守

“我要让这个企业因为我的存在而有所改变。”这是魏福龙刚上班时,在心里许下的承诺。12年来,他始终把这句话记在心头,对待工作不敢有半点马虎。即使在遇到困难和压力时,他仍然坚守着承诺。

2004年,水钢第一次研究开发螺纹钢筋控轧、控冷技术,由一位博士后主持基础研究工作。但是,这名博士后的研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部分技术人员也认为水钢不适宜做这项研究。该项新技术的研发濒临夭折。

当时,魏福龙很年轻,没有多少工作经验,却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在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下,他选择了坚持。此后,他和一群同样年轻的技术骨干,对螺纹钢控轧、控冷技术研发进行深入研究。白天,他与同事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攻克技术难关;晚上,他利用有限的休息时间,大量翻阅书籍、上网搜索资料,仔细研读。遇上不明白的问题,就记录下来,第二天和伙伴们讨论解决。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数据,他们分头撰写理论印证材料,从理论上分析控轧、控冷技术的可行性。同时,他们还通过多种渠道,找到其他钢厂应用控轧、控冷技术生产螺纹钢的实例,论证这一技术的可操作性。

2006年,螺纹钢筋控轧、控冷技术初见成效。经过不断改进、优化,如今,此项技术已运用于水钢所有螺纹钢生产项目,每年节约成本上亿元。

曲折前行的技术研发路

技术研发最怕什么?

“最怕别人不支持、不理解。”魏福龙说,在技术研发过程中,自己不怕失败、不怕犯错,唯一担心的是得不到同事们的支持。

还记得2009年,在螺纹钢生产技术研究中,他发现了一个现象:无论规格大小,水钢生产的螺纹钢都按最大规格的原料成分组织生产。作为最主要的生产原料,合金消耗量较大,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对此,魏福龙提出疑问:有没有一种办法,将螺纹钢原料成分进行细分,按不同的原料成分组织不同规格的螺纹钢生产?如果能实现,不仅便于精细管理,还能最大幅度节约合金,降低成本。

这一想法得到了技术中心领导的支持。在经过反复试验之后,由魏福龙领头的技术研发小组,制定出了完整的、可应用于生产的螺纹钢原料成分细化实施方案。随后,这一方案在生产一线开始实施。

没想到的是,生产一线的基层领导纷纷对这一方案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打破传统,按不同规格不同成分组织螺纹钢生产,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增加管理流程、加大管理难度,不利于生产,因此反对实施这一方案。

多方协调无果后,生产一线的单位放弃了魏福龙的新方案,恢复了传统方案组织生产。

这些争论和批评,魏福龙听在耳中,急在心里。“新方案能够节约成本,为什么大家不愿意使用呢?”带着这个疑问,他开始审视自己的方案,带领技术人员对具体内容进行论证,并抢抓生产一线检修时间做研究。

一个月之后,生产一线的管理者们态度有了大转变,一致同意按魏福龙提出的方案组织生产。原来,在这一个月里,按照魏福龙的方案试运行,生产一线节约成本上千万。

“我最纠结的是,他们直接否定了我的方案。但我最欣慰的是,实践证明了我的方案是对的。这也让我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魏福龙说。

无数个偶然中的必然

“不要把失败当成是失败,把它当成一个过程,这是我做研究、搞试验的方法。”提起SWRH82B项目研究中的一次“偶然”,魏福龙记忆犹新。

2011年11月,水钢组织了一次82B产品生产工艺优化试验。针对这个项目,技术部门已经进行了好几次试验,尚未达到理想效果。

和以前无数次试验一样,魏福龙守在现场,观察着每一个环节。在现场工人的操作下,一盘盘82B工艺试验产品轧制出来了,但检测结果与方案预期结果大相径庭。

对着一捆捆不合要求的钢材,在场的人都认为试验失败了,轧出了“废钢”。魏福龙却认为,试验没成功,并不意味着轧出的钢就是废钢,他提出,想拿几支“废钢”去研究。

有人说他固执,也有人嘲笑他傻,面对各种评论,魏福龙没有退却,坚持对“废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出乎意料:人们眼中的“废品”正是82B产品工艺试验要达到的结果!这意味着“废品”使用的轧制工艺方案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为什么试验结果与预算结果相差这么远?为什么会出现“废品”?这些所谓的“废品”是如何来的?它和之前的试验方案之间有什么联系?怎么准确找到“废品”轧制工艺方案?

围绕这些问题,魏福龙组织队员,对照每一个环节、每一组数据进行查找、比对、分析。在他们的努力下,2011年11月28日,82B产品工艺轧制方案试验成功。

在别人看来,这是一次偶然;在魏福龙看来,这却是必然。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偶然,他才找到了必然会实现的结果,这也印证了他常说的一句话:“我做产品研发,就是要从大量不正常的生产方案中,找出正常的生产方案。”

说起技术两眼放光

“小魏,现在做试验,马上来现场。”“魏哥,现场通知我们现在可以做试验了,让我们赶快过去。”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其他人睡意正酣时,接到电话的魏福龙已是三步并作两步,冲出了家门。

由于每一项技术研究项目都必须经过反复试验,直到技术成熟后才能运用于生产。为了保证日间生产,这些试验只能利用夜班时间进行。因此,每一个技术研发项目没成功之前,魏福龙都习惯性地穿着工作服睡在沙发上,为的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去做试验。

习惯了半夜上班的魏福龙,于2012年11月被任命为水钢技术中心质量管理室副主任。终于可以正常上下班了,他却格外怀念以前做试验、搞研究的日子,怀念以前经常睡沙发的日子。

今年9月份的一天,一位搞技术研究的同事来到魏福龙办公室,向他请教一个技术难题。他一把拉住这位同事,谈了老半天,生怕落下任何一个细节。同事说:“一谈到技术研究,魏主任双眼都在放光。”

如今,这名谈到技术就两眼放光的“技术能手”,又在琢磨新的问题。他要把质量管理与数据分析、制度执行融合在一起,更好地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增效。

猜你喜欢
螺纹钢废品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技术创新促进昆钢螺纹钢产品升级
基于物联网的住宅小区废品回收系统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HRB400级螺纹钢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将互联网+废品拧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从捡废品中受到的教育
稳中取胜
新方案
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