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萨达特时期埃以关系由对抗走向和平的原因

2013-08-15 00:46刘同欢
黑龙江史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阿拉伯中东埃及

刘同欢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在萨达特任期内,埃以经过艰难曲折的马拉松式谈判,两国最终签署和约并建立外交关系,埃以关系正常化对埃及和其它阿拉伯国家都产生了重大的意义与影响。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埃以关系由对抗走向和平的五点因素:

一、埃及方面的因素

从经济方面来看,萨达特的前任纳赛尔时期埃及的国内经济已呈现出恶化的趋势。“根据埃及计划部的数据,1953-195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7.3%;1955-1961年的平均增长率为5.3%;从1966年开始到1971年则下降为2.9。”[1]通过上述经济增长率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每一次战争都给埃及国内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消耗。鉴于以上情况,萨达特上台后面临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国内经济困难,改善人民的生活。萨达特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埃及的经济困难是由于同以色列的对抗造成的。”[2]因此,萨达特越来越深刻体会到埃及已经不能承受同以色列之间长期的军事对峙,否则只会越发恶化自己国内的经济状况;从军事方面来看,埃及经历了与以色列的长期作战,使其蒙受了巨大的军事损失。由于纳赛尔时期,埃及始终站在反以斗争的最前列,对以进行全面的军事对抗。经过苏伊士运河战争和六五战争,埃及不但没有实现摧毁以色列的目标反而对自己的军事实力造成极大的消耗。仅第三次中东战争就造成“1万名士兵和1500名军官阵亡,5000名士兵和500名军官被俘,约3万名官兵负伤,95%的飞机被炸毁,80%的陆军装备被破坏。”[3]加之1973年萨达特决心打破自1967年中东出现的“不战不和”的状态,又发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这次战争对埃及虚弱的军事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在十月战争后,埃及的军事实力开始有了明显的下降,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再者作为埃及的盟友叙利亚已于1967年深深卷入黎巴嫩内战当中,已经不可能同埃及并肩与以色列作战了,埃及因此失去了一位忠实的盟友。除此之外,萨达特还相信以色列已步入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行列,因为埃及人口主要集中于亚历山大和开罗,又依靠自然屏障尼罗河和著名的阿斯旺水坝,这使得埃及成为以色列最容易遭受到核打击的阿拉伯国家。基于萨达特对埃及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考虑,加速了埃以关系转变的步伐。

二、以色列方面的因素

在历次阿以战争中,以色列虽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并它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大的好处,由于以色列基本上完全处于阿拉伯世界的包围圈内,而且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军事力量悬殊非常大。为了能在中东这块动荡的土地上生存下来,以色列必须保持对阿拉伯国家的军事优势,以此来减轻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长期的武装对峙使以色列不得不保持非常巨大的军费开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色列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8%-10%,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其军费开支直线上升,平均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6%左右1973年的十月战争高达30%-40%”,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严重制约了以色列经济的发展。再者以色列在十月战争中也深刻认识到在阿以战争中是没有胜利者而言的,战争对双方而言就是一场“零和游戏”。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虽然最终转危为安,在军事上取得了优势,但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损失飞机103架、战车1200辆,近3000名士兵阵亡,另有9000人负伤。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军事损失粉碎了以色列对用战争保证安全与和平的盲目自信,越来越多的以色列人认识到以色列的安全只能建立在与阿拉伯邻国和解的基础上,单凭强势的军事力量是无法保证实现持久和平愿望的。与此同时,第四次中东战争也使以色列政府看到了阿拉伯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力量,特别是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使得以色列政府不得不认真考虑调整对埃及的政策,以达到缓解自身压力和削弱阿拉伯世界力量的双重目的,这样做不仅还能使以色列减少一个最主要的阿拉伯国家强大对手,而且也可以使以色列逐渐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避免来自联合国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谴责和压力。基于以上考虑,以色列决定改善与埃及的外交关系。

三、美国方面的因素

在历次阿以战争中,美国政府都实行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向以色列提供大量的军事援助来帮助以色列赢得战争的胜利。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美国继续支持以色列打压阿拉伯国家,这一行径激怒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因此中东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商议,决心对在中东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以此来制裁他们的这种不明智行为,直到它们改变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为止。这次石油禁运对美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并由此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以美国为首西方世界的震动,美国在这次战争制裁措施中看到了阿拉伯世界团结的力量,因此改变了以往对阿拉伯世界的打压政策。与此同时美国当局也认为如果完全站在以色列的一边,同阿拉伯世界相对抗,这样会使苏联在中东获得优势的地位,会使自己在阿拉伯世界声誉扫地,还会在中东世界树立更多的敌人,引起广大阿拉伯国家的反美浪潮使美国在中东地区无立足之地,因此不符合自己的利益,基于种种考虑美国开始向以色列施加压力暗示只有同埃及达成协议,才能指望美国同以色列签订长期提供武器的协议。美国的这一举措赢得了埃及人民对美国的好感,埃及遂于1974年2月28日同美国恢复了1967年6月中断的外交关系,此后美国积极穿梭于改善埃以关系的进程之中。由此可见美国的积极推动也是埃以关系改善的一大因素。

四、苏联方面的因素

在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前,苏联利用美国在中东地区政策上的失误,通过向埃及提供军事及经济援助,开始向中东地区渗透,以此来排挤美国,增加苏联与美国全球争霸的筹码。苏伊士运河战争期间,苏联作为阿拉伯世界的发言人,坚决站在埃及一边,支持埃及的自卫行动,反对英法等西方国家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并积极向埃及提供了急需的援助,使埃及渡过了危机,由此博得了埃及人对苏联的一致好评。危机后,苏埃关系曾一度处于蜜月期,但在纳赛尔后期苏埃分歧渐露端倪,到萨达特上台后,双方的分歧进一步扩大并且呈加剧的态势。据《金字塔报》报道,萨达特给勃列日涅夫一共写了三十封信,苏联领导人只对其中一部分信写了回复内容,对萨达特的要求和建议不予理睬。萨达特说,1971年5月波德戈尔内访问埃及时曾经允诺在他回到莫斯科4天之后,即把埃及所需要的武器立即运送给埃及,“然而6月、7月、8月、9月、10月过去了,毫无踪影。苏联方面使我最难堪的是,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保持死一般的沉默。我三番五次地召见苏联大使,向苏联人发了一封又一封的信,但无任何回答,好像你是在同只存在于幻觉中的人们进行联络似的。”[4]埃及对苏联的这一行为表示非常不满意,经过与苏联的一系列磋商,苏联这些行为仍没有多大地改变,因此对苏联感到绝望的埃及最终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终止苏埃友好和约,与苏联断交。苏埃关系的破裂间接加速了埃及对以关系的转变,因为埃及深刻地知道,没有苏联的支持埃及同以色列对抗等于自寻死路。埃及必须改变以往的对以政策,寻求与以色列在中东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和平相处,所以埃及退而求其次改善同以色列的关系。

五、萨达特个人的因素

第二任埃及总统萨达特作为一名务实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与前任总统纳赛尔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是有差别的,他是一个更加注重实际,追求实效的人,他将埃及的国家利益置于第一位。萨达特面对70年代急剧变化的中东政治格局和埃及国内对战争的承受能力,他最关心的不是将以色列从地球版图上消失而是寻求和平,收复失地,振兴国内经济,并使埃及走向复兴之路。萨达特始终强调埃及国家利益至上,一切都要服务于埃及的现实利益,并且认为在历次阿以战争中以色列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得到了美国的大量援助,如果实现埃及与以色列的和平,那么美国就有向埃及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可能,埃及就有机会来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萨达特这种谨慎而实际的风格是与前任总统的最大区别。如果按照马基雅弗利的说法,纳赛尔就像一只受人敬佩而冲动的雄狮,而萨达特就像一只狡猾而又理智的狐狸。正是他这种性格和领导作风才使埃以关系改善成为可能。

正是基于以上因素的考虑,萨达特首先开启了埃及与以色列和解的大门,为其它阿拉伯国家实现和平解决阿以争端提供了范例,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对当今中东和平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陈建民.埃及与中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1.

[2][埃]萨阿德·沙兹科.跨过苏伊士运河[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210.

[3]杨灏城,江淳.纳赛尔和萨达特时代的埃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4.

[4][埃]安瓦尔·萨达特.我的一生—对个性的探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37.

猜你喜欢
阿拉伯中东埃及
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Hide-and-seek for Halloween万圣节捉迷藏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埃及艳后(外二首)
埃及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叙危机诱发“中东大混战”
埃及火车追尾25人死
拉登攻击奥巴马中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