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中的草原文化传承与发展——三论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

2013-08-15 00:44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内涵

文|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

(执笔:毅 松)

文化是人类所具有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集中体现。一种文化只要没有被彻底毁灭或废弃,就必然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传承和发展。探讨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从大的地域文化视角看,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三大组成部分,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形成发展。今天,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同样不能缺失草原文化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样性不仅是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文化多样性符合各民族发展自身文化的意愿,符合人类发现和选择多样性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取向,合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原则。草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草原文化,关乎中华文化多样的、整体的、全面的发展。

内蒙古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和主要承载地,草原文化是植根于内蒙古各族人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在多年的文化建设实践中,草原文化已经成为内蒙古最有特色、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近年来,内蒙古党委、政府提出了由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向建设民族文化强区跨越的文化战略目标。实现这一重大跨越,必须要以草原文化为重要资源和发展基础,必须要把草原文化作为其中的基本内涵,充分发挥和展示草原文化在各族人民经济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生机活力。因此,传承和发展草原文化,也关乎内蒙古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关乎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民生。同时,文化也是具体民族的文化。内蒙古世代居住着蒙古、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回、朝鲜等民族,保护草原文化也是保护这些民族的文化,而且保护民族文化也就是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草原文化是几千年来积淀和发展起来的,有着丰富的内涵。由草原文化的时空分布状况,可以把草原文化划分为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历史文化是指历史遗迹、考古发现、民族文物、历史事实等,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复制的特点。对于历史文化,我们应当以确定保护等级、修复遗址、收藏于博物馆等方式实现原样保护、保存,并通过深入研究,挖掘其中的历史价值,阐发其思想精神价值,积极汲取历史文化的思想精神,并加以传承、弘扬。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实文化是指仍然在现实中应用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文化活动、文学艺术等,具有活态和可传承的特点。对于现实文化,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本色,推陈出新。因此可以说,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包括历史文化中思想精神价值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现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当代语境中,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目前,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有一些文化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消失或濒危。因此,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十分迫切需要解决好的问题。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文化日益受到政府和人们的重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环境有了改善,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了良好的机遇和前景。在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我们需要走出困境,抓住机遇,增强传承与发展的自主、自觉意识。当前要着重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一、发掘和阐发草原文化的精神价值。在传承与发展草原文化中,首要传承与发展的是蕴含于草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精神内涵是草原文化内在本质所在,是草原文化在千百年来得以传承、发展的根本源泉和灵魂所在。经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和论证,提出了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这是对草原文化的核心内容、基本精神的本质概括,是草原文化形成发展及对外影响的内在动力。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包含了草原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生存发展、对外交往的思想观念,内涵丰富、深厚。其中蕴含了既有特定性的又有普遍性的思想价值,符合人类发展的总体价值取向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在今天对于内蒙古各民族人民团结进步、奋勇向前仍是重要的精神动力。草原文化在长期的积淀中,孕育出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观念和思想,比如天人相偕、包容并蓄、自由开放、崇信重义、以法治事、英雄乐观、开拓进取等。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其他思想观念,是千百年来草原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拼搏向上、勇于进取、倾注智慧所取得的宝贵精神成果,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草原文化许许多多的具体文化遗存、历史事实、物质生活、民俗、文学艺术等文化事项当中,都蕴含着丰富深厚的草原文化精神内涵。我们对于草原文化各方面的具体文化事项,都需要加强挖掘、理解和阐发其中的思想价值、精神内涵,加以汲取、传承和发展,并赋予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使之成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取之不尽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着力传承与发展草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是其内涵与形式的传承和发展。适应我国北方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北方民族创造了草原文化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形式。草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从内涵上说,草原文化中有着红山玉器、阴山岩画、鄂尔多斯青铜器、辽代佛塔、敕勒歌、元上都遗址、成吉思汗大扎撒、两翼制、行国、因俗而治、逐水草而居、蒙古族英雄史诗等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多方面的内容。从形式上说,鄂尔多斯青铜器造型中凝结着的粗犷、质朴和厚重,辽墓壁画笔法的简洁畅达,《敕勒歌》所展现的天高地阔,草原民族性格的豁达豪放、真诚质朴,穹庐顶展现天圆地方的蒙古包,蒙古族长调的悠扬舒展,蒙古族对于蓝、白色的崇尚等,都是草原民族特有的表达、表现方法和形式。草原文化的内涵与形式具有辽阔苍茫、雄浑奔放、委婉舒展的风格和特色,是深受草原上的人们和各族人民珍爱和向往的,是发展当代内蒙古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源和基础。在草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的传承与发展中,必须强调以原貌为基础,尊重本色和特质,表现其精神、神韵、灵魂。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赋予草原文化已有的内涵、形式以新的时代意义,实现草原文化的内涵与形式的更新、发展。

三、重视在文化产业化中实现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程中,必然要有一些文化通过成为产业、融入市场来实现传承与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草原文化中的与生产经营和市场相联系的生产、工艺等文化事项的传承,仍然需要保持和焕发原有的工艺、技术、材料,或者与新的技术、材料结合,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形成使用价值和价值。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草原文化与市场结合,满足现代人的文化消费及审美需要,为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是其传承与发展的必要途径。比如,草原文化中许多历史事实素材,可以以新的文化产业方式实现文化与产业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传承与发展的使命。草原文化的产业化有很大的现实发展空间和前景。目前,草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在内蒙古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以草原文化的内涵、形式创建的企业品牌也已享誉国内。这些都是草原文化产业化和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体现,表明草原文化产业化是其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在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应当把文化与其存在的环境相联系来考虑。文化环境包括文化的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地理生态环境是草原文化得以形成的基本空间。由于自然环境破坏、气候变化的影响,与草原地理生态环境相应而生的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目前,蒙古族传统的游牧文化已经濒危难以复现:大兴安岭已经实行禁猎,传统的采集、工艺制作原料的减少,相应的文化已近消失;草原上实施生态移民,牧民离开了原有的生产生活区域,就要放弃相应的牧业生产生活方式。这些都与地理生态环境的改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承与发展草原文化必须保护草原文化的地理生态环境。从人文社会环境方面说,内蒙古已经形成了重视草原文化的政策、制度性良好环境,草原文化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现实的文化总是存在于特定人群当中,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在一定的人类群体中实现的。文化具有社会性和群体性,重视文化保护与发展,就要重视文化传承群体。以草原上的那达慕、祭敖包等节日来说,都是属于特定群体的文化,并在群体内部互动中形成了共同认同的文化价值观。这些年来,我们在谈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候,较多讲的是发挥文化传承人的作用,这是必须的,但又是不够的。从文化的人文社会环境来思考的话,在强调传承人的同时,我们必须要重视文化传承群体在草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群体传承才会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可靠的保障和生机活力。文化的群体性主体,也就是文化在他们当中生成和存在并被他们所掌握和利用的特定的人群。这部分人群的语言、社会经济生活、文化心理等构成了文化的基本人文社会环境。总之,保护和改善草原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地理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是从根本上、基础上保护文化的举措。我们在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中,要十分注重对于草原文化传承主体人群的关照,积极创造条件,让传承主体人群充分发挥在传承、发展草原文化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内蒙古草原内涵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内蒙古钢琴教育的“忧”和“思”(上)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内蒙古:笼罩在年味中的村庄记忆
内涵漫画
闫锡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