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加快林业科技自主创新

2013-08-15 00:45撰文严晓素
浙江林业 2013年2期
关键词:林产品林业文明

●撰文/严晓素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一篇关乎中国未来走向的报告,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将其贯穿到林业科技工作中,用十八大精神来指导工作,开拓进取,创造出新的业绩。

意义深远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并把林业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

过去,由于受传统发展理念、政绩观等因素的束缚,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并没有被完全贯彻执行。一些地方的项目建设虽然使GDP得到了增长,增加了财政收入,干部也有了政绩,但却破坏了环境,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空气和水源,让群众付出了健康的代价。如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新的高度,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十八大报告中16次提到“科技”,报告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加快林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重要支撑,是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增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迫切要求,是加快林业建设、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林业产业升级、实现绿色增长的强大动力,是深化林业改革、实现兴林富民的有效途径。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放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不仅是对现阶段我国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更是对林业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必须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导向,抛弃传统的发展理念、模式、方法,用生态文明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自己所做的一切。

责任重大深入分析林业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目前,我国林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都在变化,生产经营的困难增加,林业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更重了。近年来,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总体思路的指导下,我国林业和林业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浙江省为例,林业科技工作在竹木精深加工、经济林培育、森林生态体系构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了新突破。但我国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要实现林业“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和“双增”目标,还需要林业工作者就生态建设、林地保护、林下经济发展、木材安全、林区民生、林业改革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省的林业科技工作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如:科技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对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不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成果转化率不高,标准化生产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条件建设不够完善,现有的科技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科技体制也有待进一步创新,等等。在新的发展阶段,林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的支撑。发展现代林业,增加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文明,增加林农收入,确保“双增”、“两富”总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依靠林业科技创新。作为林业科技管理工作者,必须深入分析林业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围绕“双增”、“两富”的总体目标,努力抓好各项林业科技创新工作,努力提升我省林业科技的整体水平。

开拓进取努力抓好全省林业科技工作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水平。一是开展经济林、珍贵树种新品种的选育。围绕“优质、速生”的目标,大力开展对薄壳山核桃、香榧及红豆杉等树种的育种群体构建技术、常规育种技术、细胞育种技术、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建立持续高效共性育种技术体系,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为实现定向育种目标和长期遗传改良提供技术支撑和遗传材料。同时,通过选育出聚合高产、优质、高抗等多个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提高我省重要经济树种的产量和品质,加快良种化进程。二是大力开展彩色花卉苗木新品种的选育。积极开展花卉种质资源调查和搜集工作,开展对传统名花的培育及花期控制技术的研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对优良品种应用杂交、克隆、组培、快繁等技术,选育一批不同色彩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化潜力大、推广性强的名特新优品种;集成创新林木新品种快繁、容器优质苗培育等关键共性技术,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三是加大林化产品的研发。重点开展松香松节油精深加工、林业特产资源高效利用及深加工、生物农药原药提取及深加工等生物质新材料创制技术研究,以及林化产品加工设备及其数控关键技术研究等,提高木材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四是开展保障生态安全的质量提升技术研究。开展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林地土壤管理技术、森林碳汇机制和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防灾减灾沿海防护林体系构建优化技术、沿海岩质海岸风景游憩林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构建沿海防护林动态监测及生态效益评估技术体系;开展满足绿化需求的相关植物品种的选择、生态景观配置、立体结构调控及森林村庄构建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为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狠抓标准建设,提高质量效益。围绕我省森林生态建设、林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特色林产品安全生产等重点发展领域,在质量控制、森林生态体系高效构建、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加快省级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梳理和修订与现代林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标准,逐步形成满足现代林业发展需求的林业标准体系;坚持林业标准化与林业产业化相结合,加快以大宗林产品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的林业标准化推广示范区(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企业)创建,由点及面,整体推进林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行“支持一个主体、执行一套标准、编制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培育一个品牌”的示范模式,促进林业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林产品生产上规模、质量上档次、管理上水平。同时,加强林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基层食用林产品快速检测能力,进一步提高执法手段及能力;严格投入品的使用管理,严厉打击在食用林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食用林产品及产地环境动态监测制度和省、市、县三级协同的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分级抽检制度,加大监测力度和频次,切实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进一步落实食用林产品监管责任,加大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力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保障林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兴林。围绕“林农增收,林业增效”的总体目标,以竹子、经济林、珍贵树种、花卉、森林休闲等主导产业为抓手,以国家和省级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等推广为重点,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标准实施全、示范效果好、增收致富快的国家、省级特色林业科技标准化示范县、示范园、示范区、示范点和示范户,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强化以首席林技推广专家为龙头、林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林技员为基础、科技示范户等社会化林技推广员为补充的新型林技推广队伍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力、科技支撑力、农民主体力、社会参与力“四力合一”的林业公共服务建设机制。

加强条件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力争建成国家林业局香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生态效益监测、服务功能评估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等需求,加快天目山、凤阳山、钱江源3个森林生态定位站和西溪、杭州湾等国家级湿地生态定位站的建设,争取增设防护林和城市森林生态定位站建设,为地方政府提供生态监测数据;加大竹子、林木种苗、花卉、森林碳汇、木材加工和林业生态等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力度,建成竹子、种苗、花卉、木材加工、经济林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省级产业技术联盟,并力争实现林科类国家产业技术联盟“零”的突破;鼓励国家、省级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员直接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工作,建成一批省级科技型林业企业和企业研发中心,培育一批林业科技创新主体。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创新活力。要深化林业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健全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重大科技项目设计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一次立项和长期滚动相结合,推进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积极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组建由林技推广站、林业科技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创新联盟;以省院合作、厅厅会商等为载体,加强多学科、多层次联合攻关的顶层设计,增强创新活力;鼓励技术推广组织采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创办科技示范基地(企业),鼓励民间组织(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民营研究所等)建设林业科技载体,从事商业性林业技术研发、中试和推广,鼓励科研人员发挥技术优势,进村入企,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为推动“森林浙江”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林产品林业文明
◎Paper Excellence 收购Resolute 林产品公司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请文明演绎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漫说文明
林产品供应链研究综述*
land produces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