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才的本质规定性探究

2013-08-15 00:43王新刚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劳动成果创造性素质

王新刚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论断,充分肯定了文化人才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人才建设的当务之急是“造就一大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而关于“文化人才”是什么?“文化人才”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这些是学术界要探讨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文化人才的认识历程

文化人才及其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有力人才支撑,这是党在社会主义文化长期建设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但对文化人才的认识在我国还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一)文化视域中的“人才”。我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专门关于文化人才的论述,大多数学者在论述文化建设时会提及人才的重要作用,在文化视域中谈人才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对文化人才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早在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专门论述了我们党在之前的17年中,在军事、政治、文化、党务、民运等领域已经培养了不少专门领导人才,认为这些人才还不足以支撑斗争的大厦,需要加大培养的力度。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社会的建设对于人才需要的紧迫性日益表现出来,邓小平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1〕因此,1986年邓小平在《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中进一步指出:“四化建设的实现需要靠知识、靠人才。政策上的失误容易纠正过来,而知识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教育,要从娃娃抓起。”〔2〕这里所指的人才,当然包括文化领域的人才。

(二)以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人才。以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人才,包括“文化工作者”、“文艺人才”和“文艺大师”等。在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基本上成了文化人才的主要称谓,基于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更为形象地将之称为“文化军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以来,这支文化军队就在中国形成,帮助了中国革命,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和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买办文化的地盘逐渐缩小,其力量逐渐削弱。”〔3〕并对指出的问题进行了多次论述。新时期江泽民多次强调把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他认为只有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才能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进而推进文化创新,才能多出精品。当然,文化人才具有特定的表现方式,如在文化艺术领域,可以表现为文艺人才、文艺大师等。胡锦涛曾指出,要扶持优秀文艺人才,培养文艺大师,造就文艺大军。可见,“文化工作者”、“文艺人才”和“文艺大师”等都是对具体领域不同层次的文化人才的具体称谓,多指那些能够生产优秀文化产品的人。

(三)文化人才的提出、认同和广泛使用。2002年江泽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2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当今世界的人才竞争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领导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竞争,也包括文化人才的竞争,当然也就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竞争。”〔4〕这样,“文化人才”开始逐步得到广泛的使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明确指出,文化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目标。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共识,但对“文化人才”的内涵和外延尚需要进一步的把握和探究。

二、文化人才的逻辑把握

对文化人才的理性把握需要基于以下共识:其一,文化人才及其现象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社会文化发展的实践活动决定了文化人才的数量、质量、层次和规模,同时文化人才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其二,文化人才及其现象是可以被认识的。因此,通过思维的方式可以对文化人才进行理性把握和研究。

(一)文化人才是社会文化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文化发展与文化人才的产生具有相互促进的效应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文化人才作为人才的特殊群体,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已经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文化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是人的能动性的重要体现。文化的发展历史也就是文化生产过程“人化”的发展历程,人类在感性活动中创造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人与动物相区分的重要表现之一。从广义上看,人类文化的生产者都可以称得上是文化人才。但是,一般认为,理论研究视域上的文化人才是指专门从事社会精神文化生产劳动的特殊人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大分工,产生了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人,标志着文化人才的诞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人才都承担着生产、传播、承载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产品的历史任务。从现实社会的角度看,文化人才广泛存在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主要力量,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人才支撑。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化资源的传承,如对文物资源的管理与维护、民风民俗的延续与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二是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如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的监督管理、经营整合以及开发营销等;三是对文化产业的创新,如利用先进的IT技术的设计理念来发展电子游戏、动漫产业等。因此,对文化人才现象的正确认识是进行理论把握的现实基础。

(二)对文化人才的把握还需要运用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理论揭示。文化人才是一个具有多种现象表现的外部客观存在,它常常是跳跃式和曲折前进的,如果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会注意到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维进程。因此,要用逻辑的方式对其进行改造。“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5〕具体来说,主要运用思维原则、思维方式和表述方法三个认识维度来把握文化人才的理论本质。一是遵循客观反映、抽象概括和彻底穷尽的思维原则。客观反映是“文化人才”概念要能够客观地反映文化人才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特性;抽象概括即“文化人才”不是具体人才现象的直观反映,而是需要对其进行抽象概括;彻底穷尽是“文化人才”概念的外延能够完全包括文化人才现象,穷尽文化人才之所有。二是遵循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式。通过归纳的方法获得文化人才的本质,把握文化人才的内涵,运用演绎方法检验人才本质认识的真实性,认识文化人才的外延;通过对大量文化人才现象的分析,获得文化人才具体的规定性,进而对这些规定性进行综合,获得关于文化人才的本质认识。三是遵循“属加种差”的表述方法。文化人才属于“人才”的范畴,“种差”即文化人才不同于其他人才的基本属性。当前关于“文化人才”的诸多观点主要表现为对“种差”认识的差异,即文化人才与一般人才的不同、人才和一般人的差异上,而这个差异主要表现为文化人才的基本属性。

三、文化人才的本质规定

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是否具有自觉的劳动,而人与人的区别在于人的劳动创造性和层次性的不同。因此,可以用“劳动”把文化人才与一般文化劳动者、文化人才与其他类型人才、高层次文化人才与低层次文化人才进行区分。劳动是人的内在素质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文化人才也就是在具备合理内在素质的前提下,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产生创造性劳动成果的人。“素质”是文化人才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内在根据,其结构方式决定了劳动成果的种类、级别、性质和大小,也决定了文化人才层次的高低。

文化活动是人的主观对于文化客观的实践活动,是以一定的内在素质作为基础的,能够产生创造性文化劳动的人就是文化人才。文化人才既需要具备进行创造性文化活动的内在素质,也需要以此为基础产生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文化人才的内在素质是其特有的认识文化现象、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和进行文化创造的知识和能力,体现了文化创新的特质。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是文化人才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文化传承、生产、经营、管理、创新等。因此,是否具备能够进行创造性文化劳动的能力,是文化人才与其他人才或非人才的本质区别。

此外,创造能力的层次性决定了文化人才的层次和类型。一方面,创造能力的类别决定了文化人才的类型。内在素质和劳动成果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类型的文化人才。当前,依据我国文化人才的特点,要着重打造“七支人才队伍”,这些不同类型的人才队伍,主要是基于其外在劳动成果的不同进行区分的。如能够领导和管理文化事业的是文化党政人才;能够经营和管理文化产业的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能够创造文化艺术的是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才等。另一方面,同一类型的文化人才内在素质也有高低。低层次的人才内在素质较低,一般从事简单劳动;中层次文化人才是进行文化生产和创造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高层次的文化人才内在素质相对较高,一般从事复杂劳动,这一类型的文化人才对社会的贡献也就相应较大。

从劳动成果形成的外在影响来看,任何创造性的文化成果都需要特定的社会物质和文化条件,这些也决定了文化人才自身的条件。文化实践活动都应具有处理精神文化因素和社会现实因素两方面的条件。从精神文化的角度看,任何文化人才的创造性成果的产生都是基于某一文化现象或者文化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只有充分吸收已有的优秀文化成果,才可能使得劳动产品更具有创造性和先进性,才能提升文化人才的层次。从社会现实的角度看,文化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形成既受制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文化人才自身自然因素会影响到人才成长成才的过程,如感性思维发达的人适合从事艺术文化创造,理性逻辑能力较强的人适合从事技术文化创造。另外,文化创造还受制于社会现实条件的影响,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条件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文化成果的生产和传播。从劳动成果的衡量标准角度看,文化成果的产生具有特定的社会条件,文化成果的认可需要社会的承认,文化成果的大小需要社会的衡量。文化成果要符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要具有时代性,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这些都体现了文化人才的先进性。

总之,文化人才应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不断努力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并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文化人才具有的良好内在素质,是取得创造性文化成果的内在根据。因此,能够进行创造性文化劳动,产生一定的创造性文化成果的层次,并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体现了文化人才的本质规定性。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结论:一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劳动成果是人的劳动的两个基本方面,文化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内在素质,同时能够产生文化成果。二是文化人才的创造性,具体表现为文化人才内在素质和劳动成果的创造性,两者互为基础和表现,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三是文化人才的层次性,体现了文化人才的内在素质的层次和对社会文化影响的大小。四是文化人才的条件性,说明了文化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是在一定条件下取得的。

〔1〕邓小平文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75.

〔3〕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7.

〔4〕江泽民文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4.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猜你喜欢
劳动成果创造性素质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劳动成果要珍惜
劳动成果要珍惜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劳动成果评比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