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命运共同体

2013-08-15 00:43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敬业精神制度企业

张 峰

(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山西 潞城 047507)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因企业安全事故而引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到相邻区域民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以2012年12月31日发生于潞安集团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苯胺泄漏事故为例,事故从发生到发现长达18小时之久,其原因是该打开的阀门没有打开,该关闭的阀门没有关闭,导致相关设施损坏而发生苯胺泄漏,酿成了严重的事故。

对以上事件加以反思不难发现,假如员工正常操作,则这一事故完全可以避免;假如操作人员按规定巡检,则泄漏在一至两小时内即可发现并得到处理;假如工作人员交班时认真巡检,8小时内也可发现;假如监控操盘者、班长或安全员、车间领导、公司值班领导尽职尽责,认真巡视和检查,只要其中一个环节起到作用,这一事故便不会发生或者可将其影响降到最低。众多假如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相关员工和企业领导层敬业精神的缺失和责任意识的淡薄。尽管最后有38名相关责任人受到处分,其中5人被移送司法机关,但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已难以弥补和挽回了。

由此可见,员工敬业精神的淡化、履行职责的马虎、职业素养的缺乏和企业管理的虚化,与事故的发生有着紧密的因果联系,也是一个企业要想繁荣兴旺必须克服掉的顽疾。企业和员工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企业的成长要依靠员工的成长来实现,员工的成长离不开企业这个平台,企业兴则员工兴,企业衰则员工衰。

其实,在不少企业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对企业的前途漠不关心,置身于企业祸福之外,对工作很少投入热情和精力。获得利益时,眼睛总是盯住那些收入高的;工作劳动时,眼睛总是盯住干得少的。对工作不积极主动,不愿承担责任,能推则推,能少干就不多干,能凑合则马虎了事。整日不是怨领导不发现、赏识自己,怨环境不利己,就是怨运气不独钟,怨他人和自己过不去,从不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去努力地改变自己。这种怀有“怨妇心态”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企业员工之中,如将其置于流水线上,则容易发生质量事故;如将其置于关键岗位,则容易导致灾难性后果。

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个人方面的因素所致,如个人素养低、工作态度不端正、价值观偏差、事业心不强、责任心缺乏、专业技能不足、个人兴趣与职业选择不匹配等。其次是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地位、收入和待遇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摧毁了其部分员工的职业独立价值。如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搞权钱交易,轻而易举地“财源滚滚”;一些人利用政策化公为私,“黑”钱变“白”,赚了个盆满钵满;行业间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社会成员贫富差距悬殊;等等。以上种种因素,冲击了按劳分配的正义原则,导致了人们社会心理的失衡,影响了部分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除以上两种原因外,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存在着严重缺陷,缺乏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技能和个人素养提升的制度安排,没有使员工形成企业组织所需要的从业理念和行为习惯。二是企业组织的人才理念存在明显偏差,员工在企业内部规划前景中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因而放任自己,得过且过,失去了奋斗和上进的动力。由于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的发展难以实现有效的融合,致使不少员工只是把企业的工作当成副业来干,懒于钻研业务和提高技术水平。三是企业管理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执行制度、履行职责的没有得到表彰奖励,违纪甚至旷工的没有及时得到惩处,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认真执行制度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四是人性关怀不到位,影响到员工忠诚度的提升。一些企业对员工在生活、家庭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关心甚少,不能为员工创造安全感,使员工整天处于危机中间,尤其是一些私营企业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都不给员工办理,通过对员工最大限度的使用,来完成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在这些企业中,企业和员工是完全意义上的雇佣制,员工的忠诚度很难提高。

企业是员工职业生涯的载体,其生存发展的目标靠员工同心协力来实现,且员工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的高低及与企业同舟共济的相融程度,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打造企业和员工的命运共同体,企业为员工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平台,员工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贡献心力才智,形成在企业的腾飞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共振和鸣,是两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也是实践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除了员工自身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素质外,企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是通过教育培训,使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敬业精神。建立一支具有忠诚、尽责、敬业、奋斗精神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新形势下,企业要加强职工职业荣誉感教育,通过大量有说服力的数据来展示企业的形象和前景,使职工充分认识到自己从事的职业的重要性,激发起对所从事职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加强职业责任感教育,从主人翁意识教育入手,使职工认识到自己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连,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加强质量意识教育,使职工认识到企业的每一个岗位都与质量紧密相关,必须对工作一丝不苟,为树立和维护企业信誉作贡献;加强员工拼搏奉献和敬业精神教育,扭转部分员工不愿付出只求索取的状况,抑制“拜金主义”的不正之风,弘扬拼搏奉献精神的正气。

二是树立“员工为本”思想,强化“责任第一”的人才价值观。要通过制度设计,畅通各类员工向上流动的渠道,让管理精英、技术人才、操作技能队伍各得其所。对于高端人才和技术精英,可以企业效益、工作秩序和活力为标准,以年薪或“工资加分红”为收入形式,纵向流动不畅时,可以横向流动来保持其对工作岗位的新鲜感;对于一般技术人才,可以“工资加项目成果费”作为其收入构成,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成果和日常设备工艺运行维护效果为考核标准,通过弹性工作制,促进各类成果的涌现;对于普通处室员工和生产及服务人员,除拓宽原有渠道、保证纵向流动通畅外,可以评比星级员工作为弥补,以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果、维持时间作为考核要件,让员工为争取成为最高规格的星级员工而不断努力。

三是在优化完善制度规定的同时,强化制度执行的力度。要通过对制度执行过程的及时检查、指导、考核,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使员工亲身感到制度带来的压力。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并不缺少各种制度规定,发生事故的企业多数不是因为制度不全,问题主要出在制度执行不力上。因此,企业在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定的同时,关键要在执行上下工夫,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模范执行制度的表率,相关部门要加大检查考核的力度,使制度在落实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从“管住人身”出发向“管住人心”迈进。

四是发挥企业文化在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努力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帮助员工树立敬业精神、提升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核心措施。企业可以“敬业诚信、团结奋进”为主题,通过演讲比赛、技术比武、拓展训练、文体活动等形式,营造一种员工与企业共命运、拼搏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同时,可从规范员工言行开始,强化员工的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总之,企业为员工的成长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倾注心力,彼此形成共振和鸣,方能培育出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企业管理追求的理想与目标。

猜你喜欢
敬业精神制度企业
敬业精神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意识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