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采访艺术

2013-08-15 00:49文丨杨冬英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对象笔者

文丨杨冬英

(涞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河北涞源 074300)

俗话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是早已被无数优秀新闻记者所证实了的经验之谈。笔者认为,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除了应当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嗅觉敏锐、口齿伶俐,手、腿、脑、心并用等基本条件之外,必须区别对待并正确处理好采访对象的不同情况,只有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才能挖掘出那些富有生命力,具有典型性,又是关键要害的本质问题,其具体表现为:

1 提高洞察分析能力,淘取真金

采访,顾名思义,就是访问和挖掘素材及搜集素材,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并不是总会遇到理解自己意图且表述流利者,所以采访前首先必须做好的事情就是向采访对象打声招呼,讲清采访的目的、内容、重点,使之有所准备;其次是采访对象性格各异,有的人往往言过其实,把芝麻说成西瓜,把没有做的事情说成做了,把成绩抬高到不适当的位置,甚至有个别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编造谎言,制造假象。凡此种种,要求新闻记者必须坚持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理论修养,增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采访时全面了解情况,不去诱导被采访对象提证据,应多方征求意见,特别要征求不同意见者的意见,对采访内容和采访笔记进行反复核实,以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新闻记者首先应该深入采访第一线,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捕捉典型细节,发现有价值、有说服力的新闻,对此,笔者有着亲身体验:1992年3月底,涞源县委、政府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赴白沟参观取经,作为随行记者,在当时全国各级台报运用各种新闻体裁做了大量报道的情况下,笔者的这次采访如同在一堆被众多淘金者淘过的沙子里采金一样,必须付出更艰辛的劳动,经过市场购物和反复观察思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留心参观者的反映,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车厢里的感慨声》、《从厕所收费看白沟人的经济意识》、《从热情的小摊主谈搞活经营之道》、《白沟市场的经营特点是薄利多销加速资金周转》等一系列参观见闻,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本地经营户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对比总结白沟经验,不但角度新颖,而且增强了可听性,贴近了当地人民特别是经营户的生活,赢得了受众好评。为此,笔者认为:提高洞察分析能力是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能否抓取所需材料、淘取真金的重要条件。

2 深入基层与群众交朋友觅寻“珠宝”

由于采访任务、对象、环境和每个记者的经验、习惯不同,新闻采访的方法不会永远是一种模式,多样性与灵活性是采访方法的两个特点,我们常常遇到非常谦虚不肯介绍自己事迹的采访对象,这种情况下就要做到在学习和肯定其谦虚美德的同时,讲清宣传报道的重要意义;当遇到一些埋头苦干不善言谈的老实人就要在结合实物对其进行启发诱导的同时多向他的领导、周围群众、同事、知情者等询问,要处处留心,灵活掌握被采访者的情况,坚持勤学习,勤用脑,从基础做起,让“勤”字贯穿采访工作的始终,要时刻注意把“新闻触角”伸入生活的泥土中,以敏锐的洞察力去发掘有价值的新闻,1993年1月,为抓取农建典型,笔者顶着严寒深入农家、田间、地头采访,终于发现了薄荷村热气腾腾的农建场面,采访中,笔者深入农建工地,以诚恳的态度边劳动边访谈,和群众一起吃在工地,受到感动的群众纷纷提供采访素材,就连被人们称为“倔老头”的赵福才老汉也道出了心里话,笔者当即写下的一篇现场见闻《薄荷冬日也如春》,在当地电台播出后又被《保定日报》和保定市电台采用,使典型较好地发挥了作用。为此,笔者认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实意与群众交朋友,才会觅到珍宝,反之,即使天天生活在群众中,群众也不会说出心里话,甚至还会招致反感,采访工作就会被动、受挫,这也是一种采访艺术。

3 以独特方式引导提问获取所需

新闻采访,关键是提问,提问得当,就能使对方打开“话匣子”,获取新闻信息,反之,则很可能引来“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结果,导致采访失败。

新闻记者必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做到样样都懂,行行精通,因为新闻记者所接触的采访对象不同、采访方法也要随着人物性格灵活运用,采访老人时要根据他们知识阅历广、实践多的特点,采用谈古论今的方法启发他们回想和叙述,采访小孩儿时则应针对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的特点,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引导他们按采访思路吐出所需问题,采访领导干部时可以坐在办公室里交谈,采访工人、农民、战士时,可以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或与其在他的炕头上促膝谈心,或坐在训练场或悠闲地散步在马路边、愉快地走在田间小路上等,只要方法对头,就会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使其一吐为快。采访对象的个人经历、文化修养、社会身份、爱好特长不同,这就涉及到了如何提问这样一个在新闻采访中非常关键的问题,记者应根据实际善于准备和观察,熟悉采访对象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找准对方兴奋点,把采访谈话引导到自己所需的话题上来,达到理想的采访目的,1992年,涞源县水泥厂采取有力措施,深化企业改革,取得了较好经验,成为当地唯一的利税超百万元企业,得到这一消息,笔者立即深入下去,采取化整为零、具体细致、环环相扣、一问到底的提问方式,采访厂长和科室人员,深入车间与普通工人座谈,获取了大量事实材料,写出了一组连续报道“在改革路上”,总结推广水泥厂的改革经验,为深化企业改革、发展当地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11年冬季,笔者在“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中,冒着刺骨的寒风,深入涞源县最贫穷的东团堡乡北李庄村与合作社里的老羊倌谈进喜座谈,到最偏远的桃木疙瘩护林点,与护林员张凤一起巡山,饿了吃口冷馒头,渴了喝口矿泉水,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采访,写出的现场报道《合作社里老羊倌》、通讯《大山深处护林人》分别被评选为当地走基层优秀节目一、二等奖。为此,笔者深深体会到,新闻记者在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博学多闻成为“杂家”的同时,根据采访对象特点独出心裁,因势利导,才能获取所需材料,写出好新闻。

4 从采访对象身上抓取特点,捕捉“鲜鱼”

从一定意义上讲,新闻采访就是为了抓取采访对象的特点,世界上任何人和事都有共性和个性,这种个性便是特点,新闻记者不论采访人物或事件,都应把着眼点和力量放在抓取其特点上。

抓取采访对象的特点,就是要注意搜集采访对象具有新闻价值的特点,从采访对象的选择、新闻事实的取舍,到细节挖掘、现场观察、语言撷取等都要注意抓取特点,比如:一些先进典型重任在身,工作本身就忙的喘不过气来,实在无暇接受采访,遇到这种采访对象,就要首先翻阅大量有关他们的各种资料,全面了解掌握其情况,正式采访时就能重点采访各种材料上没有的内容及其新情况,这样既能避免重复,也减轻了被采访对象的负担,从而写出不一般化的新闻作品。

笔者在采访省级浮选女状元、涞源铜矿工人技师刘凤霞时,翻阅了大量有关她刻苦钻研技术的资料,并与她在机器隆隆的车间里座谈,亲自感受了她的工作、生活环境,写出的通讯《浮选机上奏响的乐曲》不仅先后被《河北工人报》、省市电台和《保定日报》采用,而且还因听众反响强烈,受到了当地总工会和妇联的表彰。为此,新闻记者只有以敏锐的嗅觉和扎实的采访作风,深入浩瀚的社会海洋中,去抓取特点,捕捉“鲜鱼”,才能使采写的作品起到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扬善抑恶,激发社会活力的作用。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对象笔者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老师,别走……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