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和赖山阳的咏海诗

2013-08-15 00:47贺雪飞
焦作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山阳苏轼大海

陈 菊 贺雪飞

(1.上海新侨学院,上海 200237;2.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211)

众所周知,苏轼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而赖山阳则是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汉诗诗人。

日本汉诗是日本人用汉字写成的中国古诗样式的诗歌,而中国汉诗是相对于日本汉诗而言的,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日本汉诗不仅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歌影响并繁衍到海外的最大一脉分支。日本汉诗在其长达1300 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过数以千计的诗人和数十万首的诗篇,成绩斐然,蔚为大观。从文化交流的层面上讲,日本汉诗是中日乃至亚洲汉字文化圈文化交流的结晶,也是展示世界文化交流历史成就的典型范例。日本汉诗显著的成就并不在于模仿中国诗歌、写中国人的事,而是在于写日本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得知在日本汉学界有所谓的“中国古代没有咏海诗,咏海诗是日本汉诗中独有的”共识。对此,笔者深表怀疑。而后,在日本学者中岛敏夫编的《古诗类苑》(汲古书店1996年10月出版)发现了约百首的以咏海为主题的中国古诗。从此,笔者对中日两国的咏海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读到以咏海诗闻名的赖山阳的《泊天草洋》时,笔者立刻就想起了苏轼的一些诗篇。但是,据笔者所知,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对苏轼和赖山阳诗歌的比较研究,尤其是二者咏海诗的比较研究,几乎是空白。基于此,笔者尝试着以苏轼和赖山阳的咏海诗为范例,对中日两国代表性的诗人进行比较研究。其中,需要关注的是:苏轼和赖山阳的咏海诗有哪些异同?为何会产生这些异同?并试图通过这些研究来解读与管窥中日汉诗的特性。

1.苏轼的咏海诗

苏轼被流放海南岛时所作的一系列诗歌被称之为“海外之诗”,是诗人最后的文学成就。

虽然中日两国学者都非常重视苏轼的“海外之诗”,但大都是把它作为“和陶诗”(和陶渊明的诗)或“思乡诗”来重视的,从来没有把它作为咏海诗来看待。

笔者认为,苏轼的“海外之诗”对于中国古代诗歌史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是因为从苏轼“海外之诗”完成的那一刻起,就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史进入到一个划时代的时期。中国古代诗歌从歌唱江河(长江和黄河)到赞美大海,真正拓展了诗歌的领域。从此,古老悠久的中国古代诗歌与广阔无垠的大海和谐共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写道:“参横斗传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诗人用开阖自如的大手笔,写出了大海的美景和对人生磨难所持的乐观态度。在《儋耳》中,苏轼用“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的诗句既写出了海风之快意,又表现了他初得诏书时的欣喜之情。

下面再来看一下苏轼咏海诗的代表作《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之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

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

青山一发是中原。

诗人从绍圣元年(1094)被贬出京城,六七年间一直漂泊在惠州、海南等地,北归无期,鬓发染霜,此时不觉悲从中来,发出“余生欲老海南村”的叹息。然而,这自悲自悯的情感却不能淹没诗人心中执着的期望,他内心深处依然盼望有朝一日遇赦北还。诗人就像一个漂泊无依的游魂,苦苦地盼望上帝的召还。无望已使人痛苦,而无望中的期望,更煎熬着诗人的心。这前两句诗就已翻腾着一种深沉炽热的情感,分外感人。

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诗人翘首北望,只见“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广袤的天空与无垠的大海相连,高飞远去的鹘鸟正消逝在天际;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青山如一丝纤发,而那里,正是中原故乡!这两句以遥远飘渺之景抒写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青山一发”,用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新鲜别致。巍峨高耸的青山竟然仅仅在地平线上露出一丝起伏的远影,可见青山之遥远,中原之遥远!而这正表明了诗人遐想之悠悠,思念之绵绵。青山在天际时隐时现,宛如一缕发丝若有若无,时隐时现。“青山一发”牵动着诗人思乡的情愫,勾起诗人执着的期望。全诗以景写情,笔墨洒脱飘逸,情感炽热绵长。

2.赖山阳的咏海诗

赖山阳(1780-1832),名襄,字子成,通称久太郎,号山阳,别号三十六峰外史,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著名的汉诗人。他以雄豪劲健的汉诗风格和睥睨古人的开拓精神,不但在江户诗坛独树一帜,而且在整个日本汉诗发展史上也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崎小竹为《山阳诗钞》作序称:赖山阳“以旷世之才,逞雄伟之词,体兼古今,调无唐宋应酬之常套,而发咏怀之蓄念,合典故于和汉,寓议论于风雅”,“传于世而不可磨灭也”。

赖山阳最有代表性的诗作是《泊天草洋》和《阿嵎根》。

泊天草洋

云耶山耶吴耶越?

水天仿佛青一发。

万里泊舟天草洋,

烟横篷窗日渐没。

瞥见大鱼跃波间,

太白当船明似月。

这首诗是诗人游天草洋时所作,时间是在文政元年(1818)。天草洋位于熊本县和长崎县岛原半岛之间的海岸。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天草洋壮观的自然现象。从时间到空间,从白天到黑夜,诗人的笔触仿佛覆盖了整个天草洋。

阿嵎根

危礁乱立大涛间,

决眦西南不见山。

鹘影低迷帆影没,

天连水处是台湾。

阿嵎根,在日本鹿儿岛的西北部,面向东海,风景美丽。文政元年(1818),诗人来到了阿嵎根,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描写了阿嵎根雄伟壮丽的海岸风景,展现了豪放的气势,是一首充满激情的不朽之作。

在这两首诗里,赖山阳根据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创造出了一个咏海诗的境界。这两首诗都是将宏大的意境与非凡的想象相交融,动与静、光与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诗的技巧、风格、规模、独自的审美意识觉醒等方面,不愧为独具风格的杰作,甚至可以说,它们开拓了日本汉诗全新的意境,是日本汉诗中最高水平的经典之作。

然而,关于大海的咏唱并不是赖山阳的独创。比方说,“青一发”虽然很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大海浩淼无垠的一面,但是也可以视为从苏轼“青山一发是中原”中借鉴而来,而“鹘影低迷帆影没”,更是从对苏轼“杳杳天低鹘没处”模仿而来。

3.苏轼与赖山阳咏海诗之比较

如前文所述,中日两国对苏轼和赖山阳的诗作作全面的比较研究还处在空白阶段,因此,笔者试图以苏轼和赖山阳的咏海诗为中心,尝试着对中国汉诗和日本汉诗进行比较研究。

3.1 苏轼和赖山阳的咏海诗都是从大海遥望中国大陆的汉诗

在汉诗的历史中,苏轼是第一个从大海的方向即从外向内来观察中国文明的伟大诗人。仅仅从这一点来看,他的“海外之诗”就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开始。无独有偶,赖山阳也是一边从大海来遥望中国的大陆,一边来写诗的。当然,赖山阳的诗虽然借鉴了苏轼“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和“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句意,并仿李白歌酒吟月诗作的意境,但描写的却是地道的日本岛国景色及海上风光。赖山阳的咏海诗,字字珠玑,美不胜收,如一幅幅色泽丰润、气象万千的画轴,描摹了东瀛列岛独特的风姿情韵,令人神往,同时也展现了赖山阳此类诗作鲜明的民族特色——日本风情所具有的迷人魅力。

3.2 大海是两位诗人理想王国的象征

可以说,苏轼是一方面带着中国传统的大海的印象,一边倾注着内心的希望和憧憬来写诗的。面对大海,苏轼是怀着遥远的理想王国和怀恋已久的故乡——中原这双重的印象的。与此相对,赖山阳作为一个儒家的学者和汉诗人,对他学问的源头——中国大陆怀着特殊的憧憬和向往,并把这种憧憬和向往直接带进了诗中。也就是说,中国的地名“吴”、“越”、“台湾”等词在赖山阳的诗中频繁地出现,绝不是偶然的。

3.3 苏轼和赖山阳的咏海诗都开创了一代诗风

苏轼和赖山阳的咏海诗都具有豪放雄大的诗风。诗人捕捉到了大海雄大壮观的气势和景象,向读者展现了气势恢宏的诗歌魅力和充满想象的艺术画卷,给人带来了摄人心魄的震撼。苏轼的诗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诗境,它把人的思绪与情感的连绵无限与大海的广阔无垠,内在空间与外在空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真正的海洋文学的诞生。同样,赖山阳的诗也开创了日本汉诗崭新的世界,成为划时代的杰作,从这个意义来讲,赖山阳是不愧于江户时代第一汉诗人的英名的。

3.4 两者诗心不同

苏轼的诗作充满着自信和乐观,对事物旷达、达观,并且呈现出稳重、理性的诗心。苏轼的诗充满着机智,擅长比喻,富有轻妙而豪快的情趣。与此相对,赖山阳的《泊天草洋》通过对景物的动态描写,对洋溢着活力的大鱼的瞬间把握,漂浮着难以言表的动感和魅力,并且由此不断传递出诗人的气概和兴奋,充满着恢宏的气势。

3.5 从苏轼的汉诗中可以看到社会性和思想性

苏轼的咏海诗超越了具体的意象,并不单单是再现大海的雄壮和伟大的景观,而是在表现时代和社会风貌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人生观和美学观,并且倾诉出了对故乡的思慕和祖国大地的眷恋。而赖山阳咏海诗,在社会性和思想性方面表现得并不是很明显。

3.6 苏轼注重整体抒写,赖山阳注重于对细节的描写

在苏轼的诗中,他是把具有恢弘气势的大海作为一个整体来关注,并且天、地、人融为一体,也就是说达到了天人合一的非凡的诗境。而赖山阳注重于细节的描写,比如《泊天草洋》中鱼跃起波澜的瞬间,更是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这种描写不仅在苏轼的诗中,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诗歌里也是难以看到的。

3.7 同中有异

苏轼咏海诗所表达的情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之二)》中,诗人的情感既宏大又深沉。雄伟壮观的青山居然仅仅在地平线上露出一丝起伏的远影,可见青山之遥远,中原之遥远!青山在天际时隐时现,宛如发丝若有若无,它牵动着诗人思乡的情愫,勾起诗人执着的期望。强烈的思乡之情尤其动人。另一方面,在《儋耳》中,苏轼又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独处“南荒”而“不恨”,孤临逆境而无悲戚之容,反而高歌“兹游奇绝冠平生”,其旷达襟怀和豪放性格,早已跃然纸上。苏轼一生起伏跌宕,却能独守一分旷大超脱、高阔飘逸、自由壮阔的心灵,他是中国文化史上少见的豁达智者。

而赖山阳的咏海诗所表达的情感相对要单纯一些。他的诗充满着燃烧的情感,洋溢着慷慨激扬的情绪,达到了动人心魄的程度,尤其让人难以忘怀的是诗中动与静、光与影的完美结合,回荡着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

3.8 表现手法不同

苏轼对典故的运用炉火纯青。他在诗中使用了孔子、屈原等典故,继承了中国诗歌的传统,拓展并拓深了诗歌的世界;而赖山阳更多是用白描的手法来写诗,浅显易懂。

3.9 苏轼的自我意识强烈

在苏轼的诗中,诗人频频地用“余”、“我”、“吾”等指代诗人自身的词句;而在赖山阳的诗中,这类词句却基本没有。

4.苏轼与赖山阳咏海诗相异原因探析

4.1 中国汉诗受到“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强烈影响

从《诗经》开始,“诗言志”和“文以载道”就作为中国文学理念的主干,从古至今贯通下来。正因为如此,中国汉诗的思想性和普世性比较高。用一句话来说,中国汉诗不仅显现出对政治和社会的关心,而且也寄托出对人类希望和命运的关心,这就是从《诗经》以来的中国诗风。中国的文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文人,具有强烈的“天下意识”和社会关怀意识。诗歌和思想不断地结合,已经成为中国诗人的自觉行为,这也是他们的一种义务。了解并且认识这个事实是非常必要的。相对而言,日本汉诗的思想性、社会性一般不太高。日本的汉诗诗人们创作汉诗,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是通过汉诗来展现自己的才学和教养,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这是中日汉诗明显的差异。

4.2 国情不同

一般来讲,中国文人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日本文人的地位。中国诗人诸如屈原、苏轼都曾经是高官,特别是宋代的文人更是官僚很多,宋代的知识分子也可以说是“统治阶级”的代名词。与此相反,江户时代的知识分子只是武士统治的一个道具,在社会中是没有政治地位的。一言以敝之,宋代是文人的社会,江户是武士的社会。

4.3 诗人的修养不同

像苏轼这样多才的诗人,在中国三千年以上汉诗历史当中也是非常罕见的。在唐以后的中国诗歌历史中,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把握、韵律的使用、艺术的表现、对后代的影响等等来看,与苏轼相媲美的诗人基本没有。另一方面,赖山阳在一些场合韵律和汉语的使用还有一些不太尽善尽美之处。或者说,对于赖山阳来讲,使用从外国输入的诗型进行创作有一定的难度。著名的《泊天草洋》就其汉诗的旋律来讲,不可否认会有些节奏感不足的感觉。当然,在用日语吟读时,它也有着特殊的韵律和节奏。

4.4 诗人自身的经历和地位不同

苏轼不仅自身的政治地位很高,曾历任兵部尚书(国防大臣)和礼部尚书(文部大臣)等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并且在文坛的地位也很高,诗人长期占据着宋代诗坛的中心位置。与此相对,赖山阳虽满怀气节,但他是以处士的身份度过余生的。而且赖山阳在世时首先是个历史学家、政论学家和汉学者,死后才被称之为第一汉诗人。也就是说,赖山阳生前并不是以诗人的身份占据着江户时代文坛的中心地位。

4.5 诗人的性格不同

苏轼是一个旷达自然、明朗开阔的)诗人。乌台牢狱也好,海外流放也好,都不能剥夺苏轼的本性,他相信天地自然的顺序会给人类带来的幸福,跌宕的人生充满悬念,充满激流,但他始终处变不惊,他从不怀疑善意的存在。而他的诗也总能让我们在宏伟的气势中体味到一种闲适,一份淡雅。赖山阳被称之为热血的诗人,他喜欢以昂扬的激情和炽热的情感来写作诗歌,他的作品的冲击力和诗风在整个日本汉诗史上都是罕见的。

结语:本论文以苏轼和赖山阳咏海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二者的异同及产生异同的原因,从社会、历史时代、文化以及诗人的地位、性格、修养等角度进行了论述,也许就两者的比较研究而言,本论文论述以外的深层原因还有很多。另外,没有触及的方面也有很多,比如:由于诗人的审美意识的差异,在同样的主题,同样的题材而产生不同意象的场合也是应该被考虑的。总之,从美学和哲学的视点对中日汉诗作比较研究,正是笔者今后的课题之一。

[1]猪口篤志.日本漢文学史[M].角川書店,1984.

[2]近藤光男.漢詩选(第11 巻)·蘇軾[M].集英社,1996.

[3]中村真一郎.江戸漢诗[M].岩波書店,1998.

[4]小川環樹.新修中国詩人诗集·蘇軾[M].岩波書店,1983.

[5]水田纪,頼惟勤,直井文子.菅茶三 頼山阳集[M].岩波書店,1996.

[6]山岸徳平.日本漢学研究[M].有精堂,昭和四十七年.

[7]山岸徳平.日本漢文学史論考[M].岩波書店,昭和四十九年.

[8]小川環樹.風と雲·中国文学論集[M].昭和四十七年,朝日新聞社.

[9]近藤光男.漢诗大系第十七卷·蘇東坡[M].集英社,昭和三十九年.

[10]中村幸彦.近世の漢詩[M].汲古書院,昭和六十一年.

[11]猪口篤志.日本漢詩[M].明治書院,昭和四十七年.

[12]程千帆,等.日本汉诗选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13]马茂军.论苏轼的文人品格与诗风[J].学术研究,1997,(9).

[14]苏轼研究学会.论苏轼岭南诗及其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山阳苏轼大海
上海市山阳中学 以艺育德 融合育人
大海捞金
念好“四字诀”探索文明实践山阳路径
迷途的山阳
从善如流
寻得山阳好住家
苏轼“吞并六菜”
问大海
苏轼吟诗赴宴
冬日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