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油田职工培训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2013-08-15 00:50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油田职工培训

李 莎

(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职工培训中心,湖北 潜江 433121)

近年来,江汉石油管理局职工培训中心坚持“根植油田、服务石化、面向社会”的办学宗旨,积极开拓教育培训市场,探索创新办学模式,先后为全国石油、石化系统累计培养高级技工数万人,培训油田各级各类干部(职工)近4万人(次)。有60 余项科研成果(学术论文)获局科技进步奖和局以上学术论文奖,在油田人才开发和职工培训中发挥着重要的主渠道作用。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大油田都将人才战略摆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职工培训作为人才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如何将人才开发战略有效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需要根据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培养企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作为油田职工培训的具体组织和参与者之一,笔者根据多年培训工作的经验,就油田职工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油田职工培训效果,进行了思考。

1 新形势下油田职工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江汉油田,职工培训的主要形式有四种: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出国培训和计划外培训。内部培训,即由油田职工培训中心组织,并由油田职工培训中心实施的各种职业培训活动。外部培训,即由外聘教师、专家、学者授课的异地组班的专门培训。出国培训,即一般由油田人力资源部门统一归口管理,由申请出国培训的单位负责的相关涉外培训。计划外培训,即由于生产需要或其它原因临时(紧急)要求增加的正常培训计划之外的培训。

油田职工培训总的来说,是基本适应油田企业发展需要的。职工培训中心在局党委和中心党委的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为油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油田职工培训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油田职工培训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1 职工队伍知识老化,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

企业职工队伍中相当一部分职工学习岗位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主要源于现场生产骨干的传帮带,这部分骨干人员工作实践经验较丰富,但由于所从事工作的局限性和实时性,加上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接受规范的专业培训,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难以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发展的需要,更难做到触类旁通、一专多能的要求。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职工队伍业务水平的老化甚至退化,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1.2 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工学矛盾比较突出

基层企业生产任务繁重是油田企业普遍现象。如何做到既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又能对职工进行适时适当的培训,是摆在油田各单位管理者面前必须解决的矛盾。只抓生产,不问培训,不能适应油田不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形势;而开展培训,又会影响到当前工作的完成;采取工作与学习二者兼顾,则往往工作疲于奔命,培训穷于应付,不仅影响了工作,也很难谈得上学习效果。久而久之,职工的业务素质始终得不到有效提高,还将造成培训工作流于形式的恶性循环。

1.3 职教队伍力量不足,职工素质提升缓慢

职教队伍力量不足,不是指教师人数不够,而是指教师的专业类别远远少于职工工作类别,如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学校就没有学习档案管理专业的教师。其次,是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平参差不齐,优秀教师人数相对较少。职工素质提升缓慢是因为参与培训的职工一般文化水平高低不一,业务技能参差不齐,如果采取一视同仁的办法,往往是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而要实行区别对待的话,职教队伍力量有限难以做到。实际操作时,往往是降低标准,这对提升职工培训工作效果非常不利。

2 提高油田职工培训效果的思考与建议

2.1 提高对职工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2.1.1 职工培训工作是油田发展的需要

油田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这样一支队伍,除了油田以各种形式引进各种人才外,立足油田,加大现有人力资源的培养、提高、开发更为重要。油田职工培训作为量大面广的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油田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 职工培训工作是油田生产管理形势的需要

一方面,油田企业面临的生产环境复杂、多变。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油田职工能够迅速掌握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不断降低油田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否则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追赶甚至超越。油田生产管理形势的发展仅仅依靠职工在校所学的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加强职工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及时进行职工内部培训工作,才能保证职工的知识技术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油田生产管理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2.1.3 职工培训工作是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油田的生产靠职工,油田的发展靠人才。职工培训工作是油田造就人才、储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今天的人才就是明天的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培训决定着明天的竞争力,职工培训是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2 建立职工培训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职工培训中心在建立职工培训长效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长效机制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还需持续开展。油田开展职工培训,不同于纯粹的教育,而是要围绕油田的发展需要,以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挖掘、培养专门人才,调动、激励职工的上进心和责任感为目标,建立职工培训的长效机制。

首先,应坚持不懈地加强宣传,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带动职工培训,形成职工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学习氛围。通过宣传石油人热爱石油、献身石油事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及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油田优良文化,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形成一种以文化素质高、技术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奉献为荣的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带动职工自觉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是发展职工职业培训的内在动力。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加强领导,为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创造条件。各级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职工培训工作,为培训机构和参与培训的职工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不断增强油田的竞争力、不断促进油田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

第三,应建立一种在平等竞争基础上使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只要职工的素质达到某一岗位、某一层次的水准,就可以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平等竞争获得相应的职务、职称,将职工接受职业教育与其职务、职称升迁联系起来,及时“兑现”职工的教育投入,是职工素质持续提高和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外在动力。同时,把职工职业培训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培训培养人、通过培训发现人、通过培训启用人、通过培训留住人,这样将会极有利于培育一流的石油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石油企业形象,也极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增强石油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3 不断改进职工培训的有效模式

油田职工培训已经根据自身特点,认真总结、积累培训实践经验,在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方法和培训手段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基本形成职工培训的有效模式,但必须持续改进和创新。

2.3.1 努力改进培训方式

油田企业生产线长、面广、点多,人群层次不一,工种要求不同,在培训形式上应结合生产特点,采用脱产培训与业余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采用函授法、先分散后集中法、先集中后现场讲解,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培训工作搞活,切实使职工培训为生产服务。脱产和集中培训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效组织培训教学,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完成学习培训任务,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业余(或函授)与现场培训主要针对无法离开工作岗位的生产技术骨干,以满足生产技术骨干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要求;“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可通过选派教师或聘请专家到难以脱产培训的生产一线进行培训,或者利用生产淡季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传帮带”的培训方式,则首先培训领悟能力比较强的高层员工,再通过高层员工的“传帮带”和言传身教作用,使普通员工得到培训;对于人数较多的工种,可组成班级上课,再进行实际工作技能的训练;对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工种,可先集中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再分散进行专业教学和实际操作;对专业很分散,人数又不集中的职工,可采取先函授教学,再集中辅导答疑的方式。

2.3.2 持续优化培训内容

油田职工培训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超前性。在培训方案设计中,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外部环境,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以及企业职工的知识水平、结构,与企业未来发展的差距等;在培训课程设计时,要明确培训方向,根据培训方向确定课程或技能的学习目标。如职工培训是以素质提高为主还是以超前储备为主,其培训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同步培训主要以全面提高一线职工的素质为主,应以讲授当前广泛采用的技术方法、工艺手段、操作流程、设备构造、管理方法等,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主,对职工进行培训;超前培训则主要面向生产技术骨干,以满足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投入使用的需求,介绍新的科学技术,拓宽受训人员视野,为油田生产储备技术人才服务,培训内容则以针对性和超前性为主。

2.3.3 不断创新培训方法和手段

职工培训应针对企业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

一线职工都有一定的生产实际经验,培训教学中很适合案例教学法,即选用典型案例,通过分析解剖、研究讨论、归纳总结,培养学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训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和现场教学手段,提高培训效果。网络、电视教学,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受人群限制,不同的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得到所需的培训;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逼真,一目了然;还可结合企业特点,实行现场教学,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

2.3.4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扩大职工培训能力和提升职工培训质量的关键。一是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努力塑造“师魂”。作为教师,应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还要具有为教育事业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是加强规范化管理,培养良好“师德”。通过规范化管理,约束教师的行为规范、强化教师的岗位意识,培养具有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的良好师德。三是加强文化、业务学习,努力提高“师能”。按照要求,确保教师要做到学历、技能“双达标”,即理论课教师学历达本科以上水平,实践课教师技能达中级工以上水平,高级工达到较高比例,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2.3.5 完善培训评价和反馈制度

在培训中和培训结束时,由教员和学员分别对培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方式和内容,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教员主要评价内容有: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学员参与的兴趣度、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培训内容对学员工作能力的提高程度等;学员主要评价内容有: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培训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培训安排的合理性、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先进性、项目(内容)实施的条件、培训质量和效果等。

3 结束语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开展油田企业职工培训教育,通过建立科学的油田职工培训长效机制,形成行之有效的油田职工培训模式,是油田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是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增强油田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需要。

[1]彭缨.以人为本搞好石油企业培训工作[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80.

[2]姚成.创新职工培训思路[J].服务企业发展大局.石油教育,2007(3):26-27.

[3]赵荣华.浅议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职工培训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2008(4):106.

猜你喜欢
油田职工培训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我国海上全新“绿色油田”建成投产
我国海上油田新发现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海底油田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掘金油田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