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诗训诂三则

2013-08-15 00:47付少华
焦作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何堪苏轼诗歌

付少华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苏轼的诗歌现存约两千七百多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历代学者的青睐,于是传抄苏诗或为苏诗作注解的人不计其数。因此,在苏诗的流传过程中,舛讹或曲解在所难免。笔者试举三例,以求证于大方之家。

1.“尔来怀宝但贪眠”句中 “宝”字训诂(《起伏龙行》)

陈迩冬选注《苏轼诗选》:“宝,指那些‘图’、‘书’。 ”①我认为陈迩冬这样解释“宝”字有所欠妥。“宝”应该释训为宝物、明珠,引申为行雨的才能。苏诗注释集大成者冯应榴在《苏轼诗集合注·仙游潭五首·潭》中写到:我欲然犀看,龙应抱宝眠。[王注]:裴铏传奇载:周邯有奴善入水,名曰水精。相州八角井夜常有光如虹,邯命水精入井,良久出,曰:“有一黄龙极大,抱数顆明珠熟寐。”②这里的“宝”字显然是宝物、明珠的意思。再看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壬寅二月》:蛟龙懒方睡,瓶罐小容偷。[洪龟父]曰:《庄子·列御寇篇》:河上有家贫持苇萧而食者,其子得千金之珠,其父曰:“珠在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③根据句意,蛟龙怀宝熟睡,千金之珠才被偷。此两处例子与“尔来怀宝但贪眠”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均写蛟龙怀抱明珠睡眠。此外,“怀宝”在诗文中常见意思为拥有宝物。如唐王泠然《论荐书》:“今岁大旱,黎人阻饥,公何不固辞金银,谓赈仓廪,怀宝衣锦,於相公安乎?”又如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二:“至宋时,则当制之人兼书,字体不拘真行,故当时以得欧、苏手笔者为怀宝。”此两处“怀宝”意思均为拥有宝物,与“尔来怀宝但贪眠”句“宝”字大体相同。再者,“怀宝”常指自藏其才,比喻怀才不用。试看两例:唐陈子昂集六《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文》:“呜呼我君,怀宝不试,孰知其深广兮!”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幸遭圣主平世而久怀宝,是伯牙去钟期,而舜禹遁帝尧也。”此两处“怀宝”被喻为怀才不用。“尔来怀宝但贪眠”中“宝”字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宝物、明珠。又诗歌序言:元丰元年春旱,或云置虎头潭中,可以致雷雨。用其说。作起伏龙行④。可以看出,诗人作此诗因为春天大旱,是为求雨。那么“宝”字就可以引申为行雨的才能,这句诗意思就是近来蛟龙贪睡,具有刮风行雨的才能却没有施展,以致春旱。这首诗歌的下句是“满腹雷霆瘖不吐”,意谓龙已久不作雷,也就是说久不作雨。这句诗恰好佐证上句诗中“宝”的意思。纵观整首诗,序言说春旱求雨;“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此句说天气大旱;“尔来怀宝但贪眠,满腹雷霆瘖不吐”这句承接前文,说蛟龙近来贪眠,没有行雨,解释天旱的原因;继而写“赤龙白虎战明日,倒卷黄河作飞雨”句祈雨。这样解释,作者行文思路一目了然,诗歌意思晓畅明白。如果把“宝”字解释为“图”、“书”,诗歌上下文不能连贯畅通,也曲解了全部诗歌的意思。所以我认为,对诗歌进行注释,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字一词,应作全局观,这样才不至于曲解字词。

2.“遗风成竞渡,猿叫楚山裂”句中“猿”字训诂(《屈原塔》)

《屈原塔》此诗的这两句很多注释苏诗的本子都写做“遗风成竞渡,猿叫楚山裂”,其中“猿”存在争议,这个字应该是“哀”还是“猿”,我们给予探讨。我认为,此字应是哀叫的“哀”字,意思为悲伤。对于这点,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屈原塔》中也提到:榴案:“哀”字诸本作“猿”,以后诗“满船哀唱”证之⑤。冯应榴仅是凭借后面一句诗来证明,似乎略显单薄。我查看苏轼之前的诗文,很少有“猿叫”的用法。如郦道元《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里作者用“猿鸣”。又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作者使用的是“猿声”。再如北周庾信《伤心赋》:“鹤声孤绝,猿吟肠断。”唐杜牧《云》诗:“渡江随鸟影,擁树隔猿吟。”这两处均为“猿吟”。所以,我认为“猿叫“的说法不成立,应为“哀叫”。哀叫:悲惨地呼号,指惨叫声。如《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对文字训诂,我认为应把握全诗的整体氛围,这样有助于对文字进行正确的训释。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诗歌叙述楚国人怀念屈大夫,千年来没有停歇,至今形成因纪念他的遗风逐渐演变成龙舟竞渡的风俗习惯。龙舟竞渡,鼓点齐鸣,寄托着楚地人民的哀思,表达着对这位报国无门、郁郁而终的爱国先贤的崇敬,这哀叫声足矣震裂楚山。整体感知诗歌,可以看出是人们的一系列纪念活动悲吊屈原,“哀”字是合理的,如果换成“猿”字,与诗歌上下文不衔接,显得突兀。诚如上文叙述,“猿叫”的用法亦很少。所以,我认为“遗风成竞渡,猿叫楚山裂”中“猿”字应该是“哀”字。

3.“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句中“局促”训诂(《入峡》)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入峡》诗中,其两句诗是: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⑥。但后诗《仙都山鹿》诗中,有两句是: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⑦。有的苏诗本子在《入峡》诗中写到:尘劳世方病,局束我何堪。由此可见,如果《入峡》诗中“局促”采用“局束”,和后诗《仙都山鹿》吻合,较为恰当。因此“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这句诗中“局促”是不是“局束”,就产生了疑问。我认为:“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句中“局促”应为局束,作窘迫拘束讲。首先,在后诗《仙都山鹿》“局束”注释中,冯应榴指明参见前《入峡》诗“局促”注,可见“局促”应为“局束”。其次,笔者认为局促是一个形容词,主要形容空间的狭窄,时间的短促或者是拘谨、拘束、不自然的状态。如:三国·魏·阮籍《元父赋》:“其城郭卑小局促。”宋·司马光《王书记以诗相示感遇》诗:“樊笼厌局促,野性那能驯?”这里指狭窄、不宽敞;又如汉·刘桢《诗》:“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北史·夏侯夬传》:“人生局促,何殊朝露,坐上相看,先后间耳。”唐·韩偓《寄友人》诗:“长拟醺酣遗世事,若为局促问生涯。”这里形容时光匆促、短促;再如: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凡下官见上官,所言殊有条理,不免局促之状”这里是不安、不自然的状态。而《入峡》诗,结尾处表达了作者的心声。“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一句话点明了作者的心迹。作者饱读诗书,为了功名及及奔走,看透了尘世间的劳碌,熟知处在社会中的窘迫拘束。由此可见,“局促”此词用在这里是不合适的。而“局束”,在唐·柳宗元《与裴埙书》:“且天下熙熙,而独呻吟者四五人,何其优裕者博,而局束者寡,其为不一徵也何哉?”中为窘迫拘束讲;又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八:“膳饮为之失味,步趋为之局束。”也是窘迫拘束的意思。以上两例恰好作为“局促我何堪”中“局促”应为“局束”的佐证。所以,笔者认为“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句中“局促”应为局束,作窘迫拘束讲。

注释:

①陈迩冬选注《苏轼诗选》第14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②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卷一第1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③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卷一第10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④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卷二第785-7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⑤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卷一第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⑥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卷一第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⑦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卷一第2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徐有富.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何堪苏轼诗歌
诗歌不除外
春日有感
从善如流
红豆
苏轼“吞并六菜”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苏轼吟诗赴宴
速生林
玲珑四犯·丁酉年冬雪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