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总体规划的矛盾与改进措施

2013-08-15 00:51袁晓雪
江西建材 2013年2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镇生态

袁晓雪

(厦门城际联合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生态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生态要素的综合整治目标、程序、内容、方法、成果、实施对策全过程进行规划的一种方法,内容应该包括减排目标、技术体制、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生态环境、建筑系统、交通系统以及绿化系统等七个方面。是实现城市生态平衡、调控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

1 生态城市规划矛盾

中国己经明确生态化发展的基本国策,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发展要求,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在迅速发展,但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城市人均耗能是农村的3倍之多,城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能源消耗的加剧,这与生态城市建设似乎有些矛盾。除这些外还有一些观念上的矛盾:

(1)绿色通常被认为是与低碳、生态相近似甚至等同的一个概念,具有绿色特征的农业发展似乎是符合生态原则的,但不少人常常忽视的是,很多具有绿色特征的事物则是与生态原则冲突的。例如,高尔夫场的草坪,其养护每平方米的耗水量是普通草坪的数倍,而且还要喷施化学农药等,农药随水渗透对地下水造成了污染。

(2)如今人们对环保非常重视,在各种会议场合,越来越多使用投影仪代替以往纸质或布料的宣传海报,使用投影仪没有废物产生,似乎是符合环保和生态原则的,然而,投影式海报需要使用电脑和投影仪,这就需耍消耗电力,我国的电力大量则是靠燃煤而得,投影仪和电脑的使用必然意味着一定数量的燃煤和碳排放。

(3)新能源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人们的印象中,风能、水能、太阳能等都是不输出污染的清洁能源,它们过各种能量之间的转换利用,以一种科学的方式为世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但环境学家的调查研究却警示我们必须对新能源发展保持冷静,比如:风力发电场的风车对于鸟类特别是夜间迁移的鸟类存在威胁。

(4)节能减排是促进生态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已成为各地政府政绩考核的必要指标,但落实到政策行动上却往往走了样,许多城市为了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纷纷拉闸限屯,不少工厂和生活因用电需要不得已改用自备柴汕机发电,其碳排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

2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改进措施

2.1 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定位

城市,在根本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聚居环境,城镇的存在和发展以满足人类各项生产和生活需要为最根本的目的。因此,城市-区域内城镇与城镇之间的竞争关系,与人类的各项生产和生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城镇必须从周边的区域中获取其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等,另一方面,作为人类所控制的场所,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人们之间的竞争,也是导致城市-区域内城镇与城镇之间的竞争的重要方面。和国家竞争、产业竞争、企业竞争一样,城镇竞争始终贯穿于城镇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就生物群落而言,其竞争主要表现为对阳光、水份、土壤及食物等自然资源的争夺,相比较而言,城市-区域内城镇之间的竞争关系则耍复杂得多。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城镇竞争的方式和机制也会存在显著的差异。

自然界的生物物种相类似,城镇也处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里,由于城镇之间不断发展的竞争关系,它们在城市区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发展出自身的生态位。正是由于城市发展的生态位原理,使得城市区域内的各个城镇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觉地寻求其适宜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途径,具体表现则是城市区域各城镇自发的职能分工现象。由于城市区域中包含了若干不同的城镇,因此,生态位是指城镇在特定时期特定生态环境里能动地与环境及其他城镇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功能作用。城镇生态位既反映城镇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的生存位置,也反映城镇在该环境中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城镇生态因子所形成的梯度上的位置,还反映城镇在生存空间中的物质、资金、人力、技术和信息流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2.2 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

从根本上讲,生态城市理论的出现,源于对传统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的批判,以及对新的、良好的甚至是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期待。

(1)加快城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市节能减排。对于城市工业结构升级,要分类指导。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的资源型城市,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好资源、加工类产业的调整和转型工作。相对综合型的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应考虑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调整、改造传统产业。经济基础相对较弱的资源性城市,可根据城市发展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可以采用优势延伸模式,重点发展加工业主导产业;依托条件好的资源型城市,宜采用优势组合模式等。

(2)以低碳生态化为目标,实施城市工业空间转移和布局优化。城市内部,大城市工业可在城市功能分区规划下进行合理的布局调整,可以进行三要素(研发、制造、销售)分离布局;中小城市优化工业空间发展,可在城市某一区域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按当地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城市群之间的工业空间转移和优化升级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确保整体最优。东、中、西部城市之间的工业空间转移,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目标,可建立一种技术转移为主导的结合地域优势的工业空间转移模式。

(3)以循环经济模式引导城市工业发展,为城镇化预留空间。要通过市场和企业的力量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构建清洁、循环的生态工业体系,政府要从多个角度提出合理的政策并加以实施。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3 提高用地布局的科学性

城巿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首先要搜集、査阅大量的基础资料,从自然条件、环境条件、社会条件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规划区范围内土地的适宜性,初步决定土地的可利用情况,为进一步的规划分析提供依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建设用地布局。

城市规划工作最核心的问题即土地使用。基于生态城市理念,应当从更大范围内的城市-区域生态系统出发,强化城市内部生态结构与区域生态格局网络的衔接,包括湿地空间与区域湿地空间的联通、水域特征的保存与延续、生态廊道的构建、以及城市防洪防暴和大气流动的生态流的控制等。

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必须在保证环境品质的前提下,坚持集约、高效地使用土地资源,进行适度有序的高强度开发,形成紧凑的城市布局。合理确定组团布局,依据步行和非机动车的出行距离,采用组团式布局,通过生态廊道界定组团边界;强化公交引导,依托大运量公交系统引导土地开发,沿交通站点周围适当提高开发强度;倡导混合使用,充分利用现有地形,综合考虑土地使用、交通组织,通过平面和竖向的合理设计,减少土方挖填,实现高效的土地使用,创造丰富的城市景观;保障公共利益,加强生态城中心区、滨水区等高价值。

2.4 基础设施要以人为本

基础设施是对社区自然的生命支持系统进行战略规划并管理的,由生物栖息地、公园、林萌道路、自然保护设施所构成的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包括广泛的地貌构成,包括湿地、林地和生物栖息地这样的自然地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走廊、林荫道路和公园、公共和私人的具有保护价值的地面。

在基础设施系统中,绿色交通是最核心的一项内容。在城市发展中,要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创建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紧密结合,强化职住平衡,减少机动化出行需求,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建立高品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实现慢行交通网络专用、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加强机动车需求管理、执行严格的能耗与排放管理标准、推广先进交通管理技术的应用,创建低能耗、低污染、低占地,高效率、高服务品质、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

3 结语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基础,以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这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通过对生态城市规划矛盾的分析,做好生态城市规划改进的措施,将生态思想、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地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与低碳化的发展进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1]顾朝林.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2008(06).

[2]张玉霞.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0(09).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城镇生态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养生”娱晚年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文化边城镇远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人口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