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角度看《理查·科利》

2013-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3年15期
关键词:科利诗节罗宾逊

尹 静

(江苏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既能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又能用来表达情绪,抒发感情。在诗歌中,诗人往往会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情达意,凸显主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形象生动的语言还需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段。因此,修辞手段毫无疑问被看成是“语言的装饰”,“思想的装饰”。经过修辞手段雕琢过的文字,能够更具特色,并且可以使思想能够以一种更加清晰、生动的方式跃然纸上。根据古希腊修辞学教师吉努斯比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修辞手段可以把强烈的情感融入到语言表达中去。(胡曙中,2005:305)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的《理查·科利》一诗中就蕴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段,对有效表达诗歌的意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理查·科利》简介

《理查·科利》是美国诗人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的作品,该诗写于1896年。该诗秉承了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一贯的诗歌创作风格。在诗歌的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诗体,运用了五步抑扬格。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但在简明的语言中却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全诗共由16行组成,每4行组成了一个诗节,共含4个诗节。诗歌的第一个诗节表明了理查·科利的与众不同之处。第二节形象地描述了理查·科利脱俗的外表与温文尔雅的举止。第三节集中体现出了理查·科利拥有的巨额财富和渊博的学识令人羡慕不已。但在诗歌的第四节,诗人却呈现出了一个令人始料未及的结局:理查·科利在一个宁静的夏夜开枪自杀了。这样的结局在给人带来惊讶之余,又令人十分费解。这清晰地表明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神秘莫测的,同时也惟妙惟肖地体现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在人们心灵深处泛起的片片涟漪。诗中呈现出的理查·科利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罗宾逊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探索的兴趣。

三、修辞在《理查·科利》中的运用

修辞是一门关于语言使用的艺术。它明确了应该如何对语言进行调整、润色,从而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感情的一门语言艺术。修辞格的掌握有助于在赏析文学作品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修辞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修辞这门学科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内涵。因此,要对修辞这门学科进行界定并非易事。在古代,修辞活动的主要特点就是演讲。而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现代修辞学认为,“修辞手段”指的是任何巧妙地偏离普通的讲话或协作的方式。它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布局和辞格。布局指的是对此与普通排列方法的偏离;辞格指的是对一个词的普通和主要意义。按照上述现代修辞学的解释,修辞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音韵修辞格、词义修辞格、结构修辞格。这三类修辞格在《理查·科利》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1.音韵修辞格

音韵修辞格是根据词语的语音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主要包括拟声、头韵、谐韵、半谐韵和尾韵。在《理查·科利》中,诗人罗宾逊采用了谐韵,半谐韵和尾韵的音韵修辞方式。

(1)谐韵

谐韵是指在一系列词语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全部或部分辅音相同,主要元音不同的词配列在一起。简言之,如果诗歌采用谐韵,则最后一个音节的辅音相同,但前面的元音不同。

例如,在第二个诗节中:“And he was always quietly arrayed,And he was always human when he talked;But still he fluttered pulses when he said.”这三行是词尾的“arrayed”,“talked”,“said”就运用了谐韵的修辞方式。

(2)半谐韵

半谐韵是指在重读音节中,元音相同,辅音押韵的音节。这与谐韵是明显不同的。这在第一诗节、第三诗节和第四诗节中都有所体现。在第一诗节中,“Whenever Richard Cory went down town,/We people on the pavement looked at him:/was a gentleman from sole to crown,/clean favored,and imperially slim./”半谐韵体 现 在“town”与“crown”,“him”与“slim”上。在第三诗节中,“And he was rich—yes,richer than a king—/And admirably schooled in every grace:/In fine,we thought that he was everything/To make us wish that we were in his place./”在这节中,“king”与“everything”,“grace”与“place”使用了半谐韵。此外,在第四诗节中,“So on we worked,and waited for the light,/And went without the meat,and cursed the bread;And Richard Cory,one calm summer night,/Went home and put a bullet through his head./”“light”与“night”,“bread”与“head”是半谐韵这一修辞风格的最好体现。

(3)尾韵

尾韵也称作韵律,押韵。一般格律诗都会有韵律。在《理查·科利》中,罗宾逊采用了传统的五步抑扬格,押韵方式为“abab cdcd efef ghgh”。这一押韵方式在诗歌中的如下单词中可见一斑:town,him,crown,slim;arrayed,talked,said,walked;king,grace,everything,place;light,bread,night,head。

英语诗歌分析是以一音节为基础的。格律是诗歌的中心。诗歌通过重音与非重音的交替,形成了格律,表现出了较强的音乐性与节奏感。

2.词义修辞格

词义修辞格主要包括明喻、暗喻、引喻、转喻、移就、双关、拟人、夸张等。在这首诗中,转喻与夸张这两种修辞方式是十分典型的。

(1)转喻

所谓转喻,指的是用某个属性的或暗示的词代替真正要表示的东西或人物。例如,在第一诗节中,“He was a gentleman from sole to crown,(他从头到脚一副绅士气派)”在这行诗中,“from sole to crown”就使用了转喻的修辞方式,形象地表达出了“从头到脚”之义。通过转喻修辞格表明理查·科利一贯都是风度翩翩的,周身上下都散发着浓郁的绅士味。在 第 四 诗 节 中,“And went without the meat,and cursed the bread,(一日三餐么右肉,面包味同嚼蜡)”中,“meat”与“bread”也使用了转喻修辞。在诗中,“meat”与“bread”并非指“肉”与“面包”,而是通过转喻修辞这一手段赋予了它们更深刻的内涵。“meat”指的是能够过上与理查·科利那样锦衣玉食的生活,而“bread”指的是诗中“正在过着的食不果腹的生活,生活中没有肉的踪影,只能嚼着那无味难以下咽的面包过日子”。这一转喻,将两种不同的生活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诗中运用的转喻形象地勾勒出了理查·科利的绅士形象。转喻的运用为出乎意料的结局增添了一抹神秘感:为什么这样一位高贵优雅的绅士要采用开枪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无疑会引发大家深刻的思考。

(2)夸张

所谓夸张,指的是为了强调、突出十五的本质,加强渲染力量,把被描写的事务加以艺术性的夸大。夸张会随着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因此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流露。通过使用鲜明的夸张手法,就会取得强调的效果。例如,在诗歌的第三诗节中,“And he was rich—yes,richer than a king——(他很富有,是的,富比王侯)”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格,表现出了理查·科利所拥有的巨额财富。在前面的诗节中,不难看出,人们对理查·科利流露出了无比的羡慕之情,把他视作心中的偶像。人们羡慕他的绅士气派,仪表堂堂,羡慕他的彬彬有礼,优雅素净。随着羡慕之情的升华,夸张也会接踵而至,这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流露。通过使用鲜明的夸张修辞手法,就会取得强调的效果。不言而喻,这对烘托诗歌主题有积极的影响。

3.句式修辞格

句式修辞主要包括排比、省略、倒装、对比、层进、设问等修辞手法。在《理查·科利》中,罗宾逊使用了排比、对比的句式修辞手法。

(1)排比

英语中的排比值得是一系列相关的词、词组或从句在结构上表示出的相似性。英语中的排比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方法。结构相同、意义并重、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目的在于增强语势和表达效果。例如,在第二诗节中,“And he was always quietly arrayed,/And he was always human,when he talked;(他穿着一向优雅素净,说起话来一向彬彬有礼)”这一排比结构的运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理查·科利光彩夺目的外表和温文尔雅的气度。排比的运用既清楚地阐明了人们对理查·科利的看法与态度,又显得铿锵有力,气势不凡。通过排比,更加清晰地展现出人们对理查·科利的仰慕之情。排比的运用不仅凸显了理查·科利非凡的气度,而且对出乎意料的结局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铺垫作用。

(2)对比

对比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列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运用对比,能够充分展现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与感染力。

在《理查·科利》这首诗中,罗宾逊就将科利这个人物的光鲜的外表与空虚的内心作了巧妙的对比。诗歌前三诗节所传递出的信息是积极乐观的。透过前三诗节的描写,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科利的容貌与衣着,风度和礼节,学识与修养,家境与财富,这些都让人们羡慕不已。但在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罗宾逊却出人意料地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令人万分震惊的信息:在一个宁静的夏夜,理查·科利回到家里,用子弹把自己的脑袋击穿。最后一个诗节所表露的信息是消极悲观的。这与前三诗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比的运用,深刻地揭示出了科利这一曾受人仰慕的人物的两面性。原来,科利的外表、学问和财富并没有给科利带来踏实感,他的内心世界是极度空虚的。在科利身上,我们看到了物质的富有只是表面现象,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感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感到了对现实世界的畏惧与绝望。诗人将科利乐观、阳光的外表与悲观、阴霾的内心对比,引发了大家对“开枪自杀”这样一个结局展开深刻的思考,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重新定位。《理查·科利》这首诗在刻画理查·科利这一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传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在某种程度上,精神追求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动力。

四、结语

《理查·科利》采用了传统的诗体、简洁的语言,并且从音韵、词义、句式结构三个层面借助了一些修辞手法对理查·科利进行了描写。通过对理查·科利这一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清晰地向大家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人是具有两面性的,有时人们肉眼所见的表象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而内心世界才是最重要的。内心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1]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李盈慧.E.A罗宾逊“Richard Cory”文体赏析[J].考试周刊,2007(30):83-84.

[3]刘守兰.英美名诗解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94-102.

[4]吕力.大学英语修辞格探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0(2):70-73.

[5]吴定柏.美国文学欣赏[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38-140.

[6]朱昆仑.修辞结构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4(2):59-61.

猜你喜欢
科利诗节罗宾逊
雨天
雨 天
劳动不丢人
“小土豆”梦返NBA
灯泡出走之夜
从尼科利奇访华看中塞关系特点
从衔接和修辞角度分析《一朵红红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