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榜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效应

2013-08-15 00:53郭乔丽
关键词:偶像榜样思想

郭乔丽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榜样教育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规范自身行为的一种方法。榜样教育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经实践证明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社会文化多元互动、冲撞,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新形势下,更需要强化榜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效应。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推行榜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榜样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客观需要

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这句话说明公民之素养乃国之根基。作为民族希望、祖国未来的大学生能否紧跟时代主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践行“八荣八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冲击,就取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而要做好这一工作,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强化榜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榜样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种道德标准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其先进事迹、高尚品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真实写照。榜样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等之间的关系,使其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榜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其心理表现出过渡期的许多矛盾性: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等。在今天多元化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取向面前,大学生常常会感到迷茫、消沉、困惑,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教育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及时和正确的引导。榜样教育的运用与人们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密切相关。“观察者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习得认知技能和新的行为模式”,“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观察,观察者也能形成同样形式的思维和行为”[1]。通过榜样教育,把抽象的、复杂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使大学生容易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从而达到内化的作用。

(三)榜样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古今中外,教育家们都很重视榜样教育。古代大思想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此来肯定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西方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要用良好的榜样教育学生”,洛克认为“对儿童行为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的监护人的行为榜样”。

榜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时代楷模、先进典型层出不穷,如“当代雷锋”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等。他们以关爱他人、感人至深的善行义举向我们诠释着道德良知,彰显着人间大爱,展示着文明时尚。这些榜样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因此,教育者应将榜样教育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帮助大学生对榜样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借助榜样的力量触动学生的灵魂世界,最终使其产生情感道德共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

(一)所树立的榜样缺乏层次性、多样性和时代性

1.榜样缺乏层次性、多样性。榜样教育的对象的思想状况、道德水平、文化知识结构是不同的,同时人的思想意识本身也有层次,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崇拜对象。而以往高校树立的榜样,形象过于完美,缺乏多样性、层次性,缺乏感召力,难以使学生从内心产生认同。这样的榜样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榜样缺乏时代性。榜样是时代的产物,其价值在于时代的需要。“实践证明,只有那些具有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精神的榜样,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产生强大的榜样示范和激励作用。”[2]然而,当今时代,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与教育者树立的榜样差异太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而我们今天宣传的榜样很多仍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先进典型,这些榜样多为“高、大、全”式的优秀人物,他们的事迹太突出,让学生感到他们离实际生活太遥远,使其难以真正从思想到行动上认同这些榜样。同时,由于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现实性、亲切感,甚至真实性,所以难以使榜样产生激励作用。

(二)榜样宣传模式化

在榜样教育过程中,对于榜样的宣传趋于模式化,具体表现在榜样形式单一,内容刻板、空洞,政治色彩浓,由此造成学生的反感心理。在榜样宣传上,应景性宣传多,经常性宣传少,如在“学习雷锋月”各种宣传报道层出不穷,一旦时间过去,相关报道便消失殆尽。对此,人们讽喻为:“雷锋叔叔三月来了四月走。”

同时,榜样宣传缺乏深度,大多流于一般的口号和说教。对榜样的学习停留在纯知识灌输的层面上,使榜样脱离现实生活,没有让人真正从内心对榜样产生认同,也就更谈不上把榜样的人格品质内化到思想行为中。

(三)传统榜样教育边缘化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榜样文化出现了由民众自我认同和推崇而形成的新形态,我们称其为偶像文化。如今各类媒体所塑造的明星偶像,时代感很强,与学生年龄相当,且明星偶像的事迹多为近期发生的事情,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反映他们的所思所想,映射他们的困惑和矛盾等心理,于是得到了他们的心理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理认同逐渐上升至偶像崇拜。传统榜样教育与学生的明星偶像崇拜虽同时存在,但却鲜有重叠,结果传统的榜样教育逐渐趋于边缘化,而明星偶像崇拜则逐渐趋于主流化。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强化榜样教育效应的对策

(一)树立榜样:讲求层次性、多样性和时代性

1.注重榜样的层次性、多样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不断趋于多元化,对榜样的需求呈现出层次性、多样性。教育者应根据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树立与其生活相近的榜样和偶像,例如,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让其效仿学习。此外,还应注意到,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都有榜样。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教育者在树立榜样时,应兼顾榜样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2.注重榜样时代性。榜样是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每个时代英雄都具有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精神。榜样教育,不能脱离榜样所处的历史时代,既要宣传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因为他们的高尚情操、伟大精神永不过时,又要把握榜样教育应有的可学习性和可模仿性,突出其时代性。“当前随着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榜样崇拜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树立榜样时,应注意时代精神与时代需要,要突出时代性,使榜样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3]

(二)宣传榜样:注重精神内涵的挖掘,进行广泛宣传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教育者在进行榜样教育时,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全面分析榜样。要使学生不仅了解榜样的先进事迹、先进行为,更要学习榜样的先进思想、崇高品格,促使学生在切身体验和实践过程中升华个人的思想。

与此同时,在对榜样进行宣传教育的活动中,切忌“应景性”“突击性”“一阵风”的形式主义。我们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讲求实效,广泛宣传,让榜样教育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学校方面来讲: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及其具体的思想、行为特点,制定相应的榜样教育计划,持之以恒地对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平等的对话和讨论,而不是单向灌输,表层效仿;另外,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强化榜样教育。荀子曰“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就是强调教师必须起典范作用。从社会方面来讲:要搭建一个具有更大效力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形式多样的与社会公众互动的平台,即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开辟榜样文化专题论坛,让社会精英、普通大众、政府部门领导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民主、平等的对话,各抒己见,求同存异。

(三)实施“偶像—榜样”教育,力求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合理重叠

针对榜样教育边缘化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建立“偶像—榜样”教育[4]。“偶像—榜样”教育,就是在社会的引导和干预下,通过对自我认同的人格形象的感知和理解,使人受到启迪和鼓舞并进而自觉效仿的教育活动[5]。“偶像—榜样”教育并不是要取代榜样教育,而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拓展榜样教育的空间,是对传统榜样教育的一种完善和弥补。偶像崇拜是大学生人生追求的一种体验,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和偶像。我们应该用冷静、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既要充分理解和肯定其合理成份,又要加以理性指导,防止盲目崇拜,通过借鉴偶像文化中的合理成份,促使榜样教育形成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形式,争取达到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以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 [美]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林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9.

[2] 汪士华.增强高校榜样教育实效性的思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7).

[3] 陈丽芬,廉永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榜样教育法存在的偏差及对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

[4] 王东,贾安东,曾欣然.“偶像—榜样”教育的德性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6(9).

[5] 何小忠.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244.

猜你喜欢
偶像榜样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偶像报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我的偶像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