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的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

2013-08-15 00:43叶小燕
关键词:费恩哈克历险记

叶小燕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作为美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堪称一代文学天才,尤其擅长描写儿童心理状况,塑造出了不少的儿童艺术形象。其中,较为经典的代表作就是1884年创作完成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它是一部杰出的青少年成长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作家通过对主人公三次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来一步步展示出他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就是当时美国特定时代下的产物,是美国当时社会的缩影,并被海明威评价为美国现代文学的源泉,可见其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小说概述

(一)内容简介

作为一部经典的青少年成长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要描写了一个流浪儿童哈克的成长经历。作家独到的使用了第一人称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具体来说,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发生在美国内战前的南方,十三岁的主人公白人少年哈克为了追寻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而逃亡到了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过程中,他巧遇了从主人家逃出来的黑人奴隶吉姆,二人很快成为了好朋友。为了帮助吉姆成为一个自由人,哈克与吉姆一起逃亡。而在逃亡过程中,哈克一直受到吉姆的保护与教育。二人互相帮助,终于战胜了所有困难,哈克通过逃亡逐渐认清了自己和现实生活,并逐步成长到了看清成人世界的阶段,成为了一个具有健康心理和理性思想的大男孩。而吉姆也最终在哈克的帮助下获得了人生自由。[1]

(二)人物简介

一般来说,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成长一般都离不开其他人物的影响。在该部小说中,主人公哈克的成长与成熟当然也会受到其他人物的影响。哈克作为一个不守规矩的白人少年,他的行为和思想很多方面都不符合寡妇的教诲,他渴望拥有自己的生活,并从父亲身边逃离出来,巧遇了逃跑的黑奴吉姆。在逃亡过程中,他受到了吉姆的教诲,并最终改变了对于黑人的偏见,从道德层面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哈克的成长受到了“父亲”角色的深刻影响,除了与之有血缘关系的父亲外,黑奴吉姆更像是一个朋友身份的父亲。哈克的亲生父亲对其只有有限且负面的影响,而吉姆却起到了真正的父亲责任与作用。他不仅保护哈克,还教育哈克,让哈克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规矩,对于哈克的真正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公爵”与“国王”的行为让哈克最终认识到了错误与罪恶,并认清了这两个人的丑陋嘴脸,这是一种反面教材教育了哈克,让他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一些社会现象。[2]

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

作为马克·吐温现实主义艺术的巅峰之作,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具有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它把现实主义的具体描写与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描写了主人公哈克经历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尤其是抓住了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描写与刻画,在善良与畸形之间寻求平衡点,并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手法,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又让小说充满了情趣。整部小说轻松幽默的叙述特色,实则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讽刺意味。作家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蕴,表达了青少年如何由幼稚懵懂到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而该部小说中主要是通过对主人公哈克的三次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来具体展现出青少年的最终成熟,这实际上是由哈克的冒险精神与智慧来体现整个美利坚民族坚忍不拔、向往自由的精神。[3](P263-277)

(一)第一次内心意识的矛盾冲突

在小说中,主人公哈克内心自我意识的第一次矛盾冲突发生在第十六章节里。具体来说,当白人哈克与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时候,突然之间看到了岸上的亮光,吉姆兴奋地认为应该是到达了废奴州凯劳,并憧憬着未来的自由生活。但是,他的言语却激起了哈克内心的种种不安情绪,这是因为哈克作为白人少年,自小就受到了奴隶制的影响,并根深蒂固地认为黑人就应该成为奴隶。因此,他始终认为,黑奴吉姆从主人那里逃出来应该是一种大罪。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哈克对于吉姆的话语感到心里很不好受,其善良的本性开始不断的动摇。他在河上漂流的木排上也开始来回折腾着自己。这种表面上的徘徊不定行为,实际上就充分体现了哈克内心强烈的矛盾冲突。他一方面想要帮助吉姆逃脱奴隶的牢笼,用一些话语来安慰自己逃避所谓的责任,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想到了白人小姐对于他的种种照顾与教诲,从而又让他的罪恶感加剧而想要去揭发吉姆。这种内心自我意识的冲突,表明了这个时候的哈克仍然是白人世界的代表,他的奴隶制思想是非常牢固的,只能作为一个淳朴的青少年,而其思想道德领域还较为天真幼稚,是白人眼中的“好”男孩。

(二)第二次内心意识的矛盾冲突

在哈克进行了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以后,他决定抛弃与吉姆之间所谓的友情而去告发他。但是,真正当他想这么做的时候,吉姆的一系列举动与言辞又一次唤起了哈克对于黑奴吉姆的同情之心。比如说吉姆对于哈克的健康关心而让把自己的旧衣服铺在船舱底让他坐,并对哈克说,他正是有了哈克这个朋友,才让他重新燃起了对于自由的向往,并说要把哈克当作一辈子的好朋友等等之类的话。这些做法与说法都让本就善良、真诚的哈克感到了莫大的鼓舞,他内心里对吉姆充满了感动之情,并对要不要去告发吉姆又开始产生了内心的争斗。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两名追捕者询问哈克是否有黑人在竹筏上,哈克的内心自我意识冲突达到了高潮,他一直在告发与不告发之间徘徊,最终他欺骗了那两个追捕者,而是说竹筏上躺着的是他得了天花的父亲,从而使得吉姆逃过一劫。到此为止,哈克已经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内心冲突,而这也是哈克道德成长的第一个关键时期,这两次心理冲突都最终让哈克抛弃了原先的所谓正确行为-告发逃跑的黑奴吉姆。虽然说,在哈克内心里,他觉得有违白人世界里的道德准绳,但是,他依然选择了抛下那些根深蒂固的旧观念,而是真正从自身的良心出发去考虑事情,并让他在两次心里意识的觉醒过程中,推动了他形成一种人道的正确观念,并帮助其向着更为成熟的性格特点迈进。[4](P75-77)

(三)第三次内心意识的矛盾冲突

通过以上两次哈克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我们可以发现,白人少年哈克与黑奴吉姆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很多波折。具体来说,哈克与吉姆的初次相遇是消极和负面的,哈克仅仅是为了摆脱逃亡旅途中的孤独和寂寞而把吉姆当作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伙伴。此后,哈克出于内心斗争的结果,选择了帮助吉姆撒谎来逃避两个奴隶的追捕者,虽然说这是哈克一时冲动下的选择,但是,它仍然说明了哈克在无意识下表现出的积极取向。随后,在小说的第三十一章里,哈克对于奴隶制以及吉姆的黑奴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态度改观,这个时候的哈克才得以获得道德层面的全面提升,他真正开始从自己的良心出发来主动的帮助吉姆逃脱主人的追捕,这也正是该部小说的高潮所在,反映了哈克道德准绳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当两个无赖要把他给卖掉时,他内心矛盾冲突达到了顶峰。一方面,他认为是上帝在惩罚他不守规矩,这使得他想告发吉姆。但是,出于与吉姆的友情,他的直觉又告诉他,告发吉姆将是错误的。此时的哈克正在进行着良心与人性的斗争,最终看到了吉姆身上多种优点,并把想告发吉姆的想法认为是不应该的。这个时候的哈克才真正完成了由扭曲的心灵向健康的心灵转变的过程。在这件事情之后,哈克才开始自主的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做事,从而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的伪善规则与罪恶制度。这个时候的哈克显然与刚开始逃亡出来的哈克相比,具有了个人的主观意识,这不得不说是哈克道德成长过程中的一次巨大飞跃。

三、结语

总之,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文学史上著名小说家和讽刺大家,他创作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幽默的笔触表达了对当时美国社会制度的不满,他主要勾勒出了一个白人少年哈克由懵懂到逐渐成长的历险过程,尤其是抓住了他内心三次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来逐步推进他的道德成长与成熟,让他在每次矛盾冲突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与成熟,不仅在个人层面获得了很多知识,还对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并在道德层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成为了一个具有健全心理和民主理想的人。因此,从这个意义来理解的话,青少年的成长与成熟离不开自我意识与思想方面的矛盾冲突。[5](P25-30)

事实上,这部小说被界定为少年成长读物,但是,其根本的属性应该是美国南北战争以前南方腐败文化的缩影。小说中的主人公哈克的心路历程与其自身的家庭背景和白人文化熏陶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纯真善良的本性在他进行逃亡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反复和改变,对各种社会现状有了更为直接的了解,并做出了一些评价,并对各种美国现实进行深刻的剖析,最终成为了一个有主见的人道主义者。这实际上反映了马克·吐温本人对于美国当时的蓄奴制的厌恶与反对,表达了对于种族平等和自由和平生活的向往,并最终把主人公哈克塑造成了一个有着正义感的美国现代文明的代言人。

[1]刘惠.《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儿童形象分析——来自哈克贝利·费恩的不同声音[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1).

[2]舒丽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长之旅[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

[3]孙胜忠.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解读[A].虞建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3辑)[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0).

[4]肖婷婷.哈克·成长·“需要”——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哈克与吉姆的内在联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2).

[5]张纯.生命历险中的冲突与心灵的成长之旅[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猜你喜欢
费恩哈克历险记
冰河时代历险记
哈克出逃并找到一个朋友
哈克寻宝记
真正的强者
地心历险记
寻影历险记
我只需要一美元
充满爱心的两美元
杉米的迁徙历险记(二)
费恩的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