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重庆大学城资源提升璧山软实力

2013-08-15 00:49中共璧山县委党校课题组
关键词:璧山大学城文化

中共璧山县委党校课题组

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城市软实力指标体系是由文化号召力、教育发展力、科技创新力、政府执政力、城市凝聚力、社会和谐力、商务吸引力、形象传播力、区域影响力、信息推动力这十个大类组成。璧山在经济等硬实力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科技创新力、教育发展力、文化号召力等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一、璧山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

璧山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1365”总体工作思路引领璧山发展,要实现“全面升级提速,赶超主城发展,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璧山”的目标,除了拥有自身丰厚的资源外,还需要对外借势、借力。而重庆大学城拥有可供璧山发展的大量资源:一是高度密集的智力资源。大学城现已入驻大学14所,有教师、学生15~20万人,社会人口25万人。二是良好的基础设施。大学城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科技产业发达、综合配套完善、开放式现代化的风格,成为西部地区的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与创新中心、国际科技教育交流中心。三是优越的人文环境。各高校在建设和谐大学城文化过程中强调文化的育人功能,突出时代主旋律,面向未来,科学合理地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大学城的文化特色。

璧山完全有条件依托大学城的资源,努力提升璧山软实力,促进璧山全面快速地实现赶超主城的目标。一是历史悠久,文蕴深厚。璧山是巴渝地区历史上诞生状元最多的县,产生过6位翰林。状元中力挺抗金的冯时行、博学多才的蒲国宝一直是璧山最耀眼的历史人物。在璧山,还出土过众多重要历史文物,如:汉代画像石馆、凉亭关节孝碑群、清代百岁坊、翰林山庄等,这些都是璧山千年文化积淀的体现,也是深厚文化内涵的写照。二是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璧山位于重庆西部,与重庆大学城仅一山之隔,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目前县域境内规划、建设有7条东西向区域性交通通道穿越而过,从北至南分别是渝遂高速、319国道、已动工建设的成渝高速复线、以及轨道交通一号线璧山延伸段、璧山隧道、成渝城际铁路、成渝高速公路。通过这些主要交通干道,5分钟可到达大学城,8分钟到达西永微电园,1小时到达成都,完全具备了与主城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三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璧山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速度经济”样本。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总量翻了一番多,人均GDP达到5 417美元,首次超过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新型工业,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食品新的三大支柱产业,引进占全市1/4的IT配套项目101家,非IT项目270余家,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610亿元,总量增长近3倍。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十万亩蔬菜、十万亩花卉苗木和三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打造了农业产业化品牌。“1365”总体工作思路正稳步快速地推进。四是生态环境更加优化。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水质力争接近III类标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建成深绿型生态化城市。已建成以观音塘公园、秀湖公园为代表的一批城市公园、休闲广场和绿化走廊,形成了璧山新的形象标志。加快城市绿化,正全力打造园林景观,新建人民广场、中央公园、金剑山登山公园等10个公园和广场,让市民推窗见绿、移步换景,正努力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二)不足

璧山拥有众多资源发展的同时,还有些不足之处,亟需借助大学城的资源发展。一是科技发展水平不够高。与全国发达城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突出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数量总体偏少和专业人才匮乏、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不健全、科技资源分散等问题。二是教育资源未能有效整合。以往采取的干部教育、成人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大多局限在本县范围内,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参与人员不够广泛,没有充分“走出去”。三是文化氛围不够强。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还比较单一,市民的文明程度还需提高,仍亟需提升市民的精气神,虽然举办了一些文化演出但却未能以此形成较强的文化影响力,未能在社会上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因此,需要依托大学城的资源,取长补短,稳步推进“1365”总体工作思路的展开,从而达到提升璧山软实力的目标。

二、提升璧山软实力的对策

(一)借科技,促进璧山科学技术发展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科技是关键。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进步因素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加速器。

(1)建设专利技术转化基地。根据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生态工业园区,建成重庆台商工业园和微电园拓展区,依托重庆大学在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生物医药工程、新材料技术等优势学科搭建 “产学研”平台,用全面周到、高品质的商务服务和环境优雅、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吸引专业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建设专利技术转化基地。一是设立政府专利转化实施资金。围绕“1365”总体工作思路建设,支持一批拥有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专利的企业开发专利产品,使现有的自主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全县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食品三大产业集群建设,在三大产业中发展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二是资助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科技专利技术和产品。目前,在全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项目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经济效益低的情况下,应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购买、合作开发生产等形式,引进国内外高科技专利技术和产品,弥补大项目、好项目少的不足,改善产品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2)规划现代化农业试验基地。璧山的蔬菜基地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打造等方面的工作都开展得有条不紊,而要确保蔬菜的产量大、品质优、营养足,就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支持。由于主城区用地紧张、地价偏高,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农学专业的学生苦于没有种植试验田,缺乏实践场所。因此,在地价较低、区位优势明显的璧山规划出现代化农业试验基地。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农、林、畜牧业务主管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从专业技术骨干中抽调精兵强将组织课题组,与高校农学专业的教授一起从事科技试验、示范工作。要把职称聘用与课题任务挂起钩来,与职称考核联系起来,切实加强对科技试验、示范工作的领导,确保课题正常开展。二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大力引进农学专业的学生来基地进行试验和调研,努力改善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外部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软硬件建设,配备必要的设备,改善办公条件,解决好科技人员的待遇问题,促使其安心工作。同时,分期分批安排在职人员到大学接受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三是争取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农业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规律,增加产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新技术推广、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投资,推进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重点措施的落实。

(3)设立工业制造业实训基地。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后勤工程学院等设有很多工科专业的高校都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学生们缺乏实践锻炼场所,动手能力不强。因此,可以由县政府出面,联系学校和相关企业,以带薪实习或租赁场地等方式,为学生们提供实训场地,设立工业制造业实训基地。

一是建设工业制造业实训车间和购置相应实训设备。建立激光成型及精密模具制造实训车间和数控技术实训车间,按合格标准配备并留有发展空间的原则,组建电气安装实训室、控制技术实训室、普通机加工车间、钳工实训车间、数控实训加工车间和CAD/CAM专业教室。二是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一方面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按“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综合整合。另一方面,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增加习题课、讨论课、现场课教学。通过开设综合实验课,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应用性、实用性,以提高学生对新工艺、新方法的适应能力、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精干的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稳定的双师型队伍。除加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引进的力度外,更应注意从生产一线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把高水平的高校学生吸引到璧山来,让他们了解璧山并愿意就职于璧山,通过新鲜血液的补充,学生们实训期间的发明创造及产品也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二)借教育,助推璧山教育力提升

所谓教育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对促进其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能力。教育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而关键的因素之一。从总体上看,璧山的人力资源开发在我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这与中央和市委提出的科学发展的要求,与璧山县委提出的“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璧山”的美好愿景还有很大差距。

(1)借大学城学术资源优势,助推璧山干部和职业培训水平提升。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因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必须强化对干部的培训。决定一个干部素质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即品德、才能、学问,一个合格的干部应该是“三者兼备”。干部综合素质的养成,主要靠实践锻炼,但也不能轻视培训的作用。就干部培训而言,璧山本身的资源应该说也是比较丰富的,培训效果也是明显的,但在某些知识、学问等方面毕竟有欠缺,各类高校能很好地弥补这一欠缺。璧山的职业培训也是如此,因此,很有必要借大学城的优势尤其是其学术方面的优势来提升璧山的干部和职业培训水平。首先,要周密调研。就是要全面而细致地搞清楚璧山的干部培训资源特别是师资情况,尤其在实际培训中还需要哪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及师资;而重庆大学城又能够提供哪些方面的适合璧山需要的理论知识及师资等。其次,要密切合作。璧山要主动与大学城的相关大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用契约的形式把双方的权利义务固定下来,形成战略协作关系。第三,要形式灵活。大学城的专家、教授可以到璧山来授课、做学术报告;璧山的干部培训班也可以到大学城的相关大学去办。同时,璧山的干部也可以到大学城的相关大学去做“兼职教授”。第四,要总结经验。双方要不断总结合作的经验,每年要就成败得失做出中肯的、有事实与数据支撑的总结报告,并提出改进措施。

(2)借大学城理论研究优势,助推璧山基础教育水平提升。基础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前途与命运。因此,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璧山的基础教育应该说至少在中西部地区不算落后。至于长期存在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等方面问题,这不单是璧山,而是全国都需要进行具有决定意义的根本创新来解决的问题。璧山在基础教育方面要实现赶超,要尽快提升水平与能力,也可以借助大学城的智力密集、教育资源密集的优势。首先,确定重点。笔者认为重点是提高教师的水平。而普通国民教育大学在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心理、教学方法等有关教育理论的研究方面,都是县一级的中小学及其相关机构无法比拟的。因此,让大学的专家、教授来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完全有必要的。其次,开展培训。璧山的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寒暑假把国民教育教师组织起来,到大学城去办培训班,就近求教于专家、教授;也可以平时利用周末把大学城的专家、教授请到璧山来授课。第三,实践检验。培训效果的检验只能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这就需要大学城的有关专家、教授与璧山的相关机构一道,对接受过培训的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估。第四,总结推广。对经过培训的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明显效果的,如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学生知识、能力提高快)方面比较突出的,双方共同总结,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以便进一步提高,为今后更大面积的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借文化,塑造璧山新文化形象

细数璧山的文化场所,让人底气不足——仅有两所职业院校、1个图书馆、1家新华书店,但规模小,因此,璧山提出“文化强县”是必须的;再加上现任领导的重视,完全能承担“文化强县”的重任。

璧山现有“餐饮一条街”和“建材一条街”,因此,建“文化一条街”具有可行性。由于有老城区与新城区之别,可考虑在老城区建“传统文化一条街”和在新城区建“现代文化一条街”。

(1)在老城区建传统文化一条街。以文庙、大成广场为中心,东至电影院、彩虹桥,北至北街远林入口。具备的优势:一是老城区人口密集。目前,老城区人口占了全城人口的70%以上。即使部分居民入住新城区,但老城区的人口很可能还是超过一半。人们在物质消费得到极大满足后,还需要精神消费的满足。因此,他们的精神需求不应忽视。二是商贸经济繁荣。老城区大超市多,餐饮店多,商业气息浓,但文化韵味还远不够。若建文化一条街,使文化与商业联姻,形成文化产业,既可带动经济发展,又可提升璧山的文化档次。三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璧山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体现为文庙,她历史悠久,造型别致,又与儒家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大成广场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北街原有工人俱乐部和老戏院,虽不复存在,但文化的根还留在人们心中。电影院现提档升级,已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一个场所。因此,以文庙为中心,对周边起辐射带动作用,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意义。四是便于大学城师生来璧山文化消费和文化传播。大学城师生来到璧山,除购物餐饮外,作为文化人,他们更愿意到文化一条街消费并传播文化。建设思路:一是建筑风格体现传统特色。可考虑以文庙的朱红色为基调,使传统文化一条街整体风格古朴厚重协调。二是科学设计,合理布局。传统文化一条街可按照唐、宋、元、明、清历朝的建筑风格修建街道房屋,融入当时的文化内涵,可发展工艺产品、书法绘画、传统教育、娱乐、图书、音像制品、影视、饮食文化等产业。三是配套设施艺术化。如路灯造型、灯光、花台、喷泉及路面设计等,应有璧山特色,尽量体现文化意蕴。街道景观,可设计碑林和与璧山有关的名人雕塑等。四是图书馆的搬迁。现有的县图书馆地理位置偏,面积小,书籍少,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建议一旦新区的行政中心启用后,县图书馆可搬迁到原县府大楼。五是新华书店的搬迁。现有的新华书店虽处人流量大的地方,但面积狭窄。建议政府可租用广场大厦底楼(原重百商场,现已搬迁),作为新华书店的门市,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2)在新区建现代文化一条街。以人民广场为中心,依托歌剧院等现代文化场所,打造现代文化一条街。既有功能分区,又能整体协调。新区建设规划的起点高,布局合理,但若要考虑建文化一条街,则需避免仅仅把建筑物当作点缀,给人孤立感,需要整体的有机协调。

大学城高校与璧山的发展是一种互动双赢的关系。大学城高校与璧山在加强自我发展的同时,要进行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互为依托。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做大做强,人力资源和资本才能顺利转化;才能既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又能在促进璧山经济社会硬实力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同时,不断提升与璧山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再创璧山发展的新模式、新奇迹。

[1]张真柱.大学城建设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双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3).

[2]赵效为.大学城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4.

[3]余立中,廖晓明.广州大学城建设与管理模式[J].建筑与艺术,2005(4).

[4]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3(9).

猜你喜欢
璧山大学城文化
璧山:“四城”同建 人民同享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重庆市发改委批复市郊铁路璧山至铜梁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谁远谁近?
在这里遇见主城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
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璧山分局“四举措”整治餐饮业排污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