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绿色之路探索*

2013-08-15 00:54白晓明
草原与草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鄂尔多斯农牧民全市

白晓明

(鄂尔多斯市农牧业局,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017000)

鄂尔多斯六十多年草原保护建设历史,实质就是探索绿色之路的过程。进入新世纪的十多年,鄂尔多斯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在前人奋斗基础上艰难探索的结果。是继承前人、借鉴经验教训、深入调查研究、尊重自然规律和群众首创精神的总结。

1 鄂尔多斯草原保护建设历史回顾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鄂尔多斯草原昔日的辉煌与壮美。秦汉时期,这里因富庶而被命名为“新秦中”,汉朝实行郡县制时,这里是非常有名的朔方郡府所在,隋唐及唐宋之际,这里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重要战略要冲。十三世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吟赞这里是“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清末民国初年,独贵龙火炬在这里点燃,反帝反封建王公贵族的鄂尔多斯风暴武装抗垦风起云涌。

伴随着近现代的战争与无度垦荒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到解放前这里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黄沙肆虐,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昔日沃野变成不毛之地,人类的生存和生产面临困境。

新中国的成立,同时标志着鄂尔多斯生态建设史拉开了序幕。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盟委、行署提出“禁止开荒、保护植被”决策,六十年代提出“种草种树基本田”,七十年代提出“三种五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八十年代提出“生态建设是最大的基本建设”,九十年代初提出“两翼一体”战略和“3153”工程,九十年代后期把生态建设提高到“立盟之本”的战略高度,举全盟之力加强生态建设,国内外专家学者称鄂尔多斯生态呈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喜人态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科学决策,收缩转移,集约发展,制定出台“农牧业发展三区规划”,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项目先后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有效实施,天帮忙人努力,鄂尔多斯草原生态面貌焕然一新,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步入了历史新纪元。

六十多年的奋斗,有三点启示:一是科学决策,政策对路,顺乎天意民心,充分尊重专家的意见,把握规律,广泛调研论证,确保决策和政策正确与可行;二是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干给一届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人接着一茬人干。不断开动脑筋,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在继承中创新;三是坚持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注重培育典型,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既要“满天星”,又要“月亮明”。从宝日勒岱到殷玉珍,从“柠条盟长”王玉真、治沙专家王玉珊到企业家王文彪、赵永亮,从牧区大寨到“水草林料机”五配套小草库伦建设,从饲草料防灾基地和养殖小区建设到打造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从仅作为生产资料功能认识的草原到历史文化传承巨大载体的草原,可以看出生态治理这条红线逐步拓展和延伸的清晰烙印和时代轨迹。

鄂尔多斯生态治理的历史,就是不断培育典型,创新治理机制和模式的历史,也是局部治理成果全面推广普及的历史。占全市总面积48%横亘南北的毛乌素沙漠、库布其沙漠,在七十年代后期曾一度呈现“握手”之势,如今毛乌素沙漠治理率达到73%,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率也达到25%以上,荒沙变为绿洲,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装。每年入黄泥沙减少三成,全市的植被盖度已由本世纪初的21%上升到现在的近70%。鄂尔多斯生态治理成果来之不易。

2 近十年市草原保护建设的基本做法

2.1 坚持规划先行

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是撤盟建市以来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出台的最有现实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文件,从酝酿到颁布,历时近三年,充分听取了各级领导、专家和群众的意见,凝聚了全市人民的智慧,规划出台受到基层干部和广大农牧民的一致拥护,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落实。三区规划,将全市51%的国土面积划定为禁止发展区,对这一区域内的农牧民实行转移,确保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将全市37%国土面积划定为限制发展区,原则上限制扩大再生产,促进生态恢复;将全市12%的国土面积即黄河和无定河流域水土条件较好的地区确定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优化发展区。三区划分促进草原生态项目的集中,提升草原的生态功能,实施六年来,成效显著,草丛高度、植被盖度、牧草的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态集中恢复区已经再现昔日草原的水草丰美。

2.2 坚持项目支撑

2002年实施退牧还草项目以来,包括陆续实施的阶段性禁牧、休牧补贴以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为鄂尔多斯草原生态恢复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说,没有国家和自治区的草原生态项目,就没有鄂尔多斯草原生态的今天。同时,只有在尊重老百姓利益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前提下搞生态建设,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10年开始鄂尔多斯市级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2亿元,用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使农牧民建设保护草原的热情被激发、潜力被释放、利益被尊重,草原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观。

2.3 坚持科技创新

农牧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鄂尔多斯推行的禁休轮牧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舍饲养殖、增绒技术、草场改良技术、盐碱草地治理技术、退牧还草快速恢复草原生态技术、草原承包经营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应用、牧草新品种推广试验、高产紫花苜蓿种植、飞播飞防技术等等,(我市科技人员近年开发设计软件2套,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多项),都为草原生态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强大的助推力。草原普查、基本草原划定中,高科技新产品广泛使用,为鄂尔多斯打造“数字草原”提供了数据支撑。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实力、产业定位高的科技先导型企业参与草原建设,开发以草为原料支撑的高科技食物和药物绿色有机新产品。

2.4 坚持人工种草

过去鄂尔多斯在人工种植柠条方面闯出了新路,柠条成为改善鄂尔多斯生态的主打植物品种。目前,针对市场前景和需求,我市确立了发展优质高产苜蓿种植计划,从2011年开始,在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基础上,当年种植苜蓿市政府再给予每亩10元钱的补贴,在适宜区把种植紫花苜蓿列为全市草原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达拉特旗、乌审旗和鄂托克旗赛乌素的苜蓿种植已初具规模,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有实力的企业和协会(目前已达22家)参与开发种植苜蓿,精深加工项目正在启动。仅2012年,全市新增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预计到2015年全市水地苜蓿种植的保有面积达到120万亩。

2.5 坚持依法治草

随着草原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草原管理步入依法治草的新阶段。要像保护耕地一样确定保护草原红线,科学划定基本草原保护范围。为此,必须加大草原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滥采滥伐、乱垦乱建等破坏草原的行为,牢固树立草原保护重于建设观念,进一步完善草原“双权一制”,规范草牧场流转程序,保护农牧民切身利益不受侵犯。加强草原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草原执法能力,积极探索草原执法机构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鄂尔多斯绿色之路探索未有尽头,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鄂尔多斯草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充分认识到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要在专家的指导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慎重把握科学合理利用草原的新模式,适时调整禁休牧政策,重新确定不同区域草原的载畜量,在严格的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基础上做到增草增畜,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

猜你喜欢
鄂尔多斯农牧民全市
地理盲
桩基托换在鄂尔多斯大道桥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锐意改革 打造健康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地区的西夏窖藏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