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教育模式构建

2013-08-15 00:45
关键词:闲暇卓越工程师

陈 波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美国闲暇理论专家杰弗瑞·戈比(Geoffrey Godbey)从哲学角度把闲暇归纳为“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使得个体能以自己喜好的、本能的感到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产生行为,并为信仰提供基础”。可见,闲暇教育并非教会人们逃避学习和工作的艰辛,而是教会人利用闲暇培养健康生活旨趣,以脱离低级趣味的、富有创造性和价值感的方式来享受新型休闲,从而达到发展自我的目的。伴随闲暇时间增多和闲暇教育引导的缺失,不少工科大学生出现沉迷网游、酗酒等失范行为,对身心成长和学业才能产生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多层次、高标准、国际化工程人才的培养进程。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实施背景下,高校有必要担负使命,围绕工程精神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这个核心目标,探索工科大学生闲暇教育新视野,理性建构包含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在内的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教育模式,有效促进“卓越计划”的进一步落实。

一、准确定位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教育目标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教育目标是开展好闲暇教育、有效推动“卓越计划”的基石。普遍意义上的闲暇教育教会人如何科学利用闲暇、培养闲暇管理技能,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目标强调自主性、自由性和广泛性。闲暇教育目标则紧紧围绕“卓越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目标,坚持将教育主导性和学生自主性有效结合,将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和品格塑造在工科大学生闲暇生活中进行价值定位和实践探索,帮助工科大学生通过闲暇生活达到追求卓越、实现卓越、发展个性的目的。笔者认为,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教育目标可作如下表述:通过闲暇教育,激发工科大学生追求卓越的内在需求和实现卓越的精神动力,增强学生在选择闲暇活动、进行闲暇管理、维护闲暇心理、约束闲暇行为中的科学性、自觉性、持久性和有效性,以达到学生自觉完善卓越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和人格品质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对该目标的定位和理解需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教育目标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服务,同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主地位,体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融合。闲暇是有限制的自由,闲暇教育必须尊重个体作为人的价值存在,力图帮助个体挖掘和发展这种存在,同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完成相应的社会使命。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教育就是要在尊重学生个性需求的同时,担负起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工程类人才的社会使命,而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工科大学生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成长目标并非相互悖离,应是融合与促进的关系。第二,准确理解“卓越”的科学涵义是定位好该目标的前提。“卓越计划”要求工程类人才必须在知识、能力和人格上达到“卓越”目标,具备以深厚的工程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为核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其他有益知识为补充的知识结构;具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问题解决能力、通用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能力;具备勇于挑战、情感积极、懂得合作、意志坚强、乐于交往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艰苦奋斗、追求卓越、实事求是、精益求精、自主创新的工程精神。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教育就是要紧紧围绕着以上“卓越”目标实现其教育功能。第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教育究其本质是“助人自助”,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个体,也就是通过激发工科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精神动力,教会学生闲暇技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实现卓越的目的,因此在教育中要体现人文精神,提倡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人文价值导向,把握好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和平衡性。

二、全面把握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教育内容

建构系统科学的闲暇教育内容体系是顺利实现闲暇教育目标的关键。结合“卓越计划”实施的客观要求和工科大学生接受闲暇教育的主观需要,我们认为,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教育可从观念层面、能力层面、心理层面进行理性建构。

(一)闲暇观念塑造

首先,激发积极的闲暇动机。闲暇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闲暇活动并导致闲暇活动向着某一目标发展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基于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可把闲暇动机分为积极的闲暇动机和消极的闲暇动机、长远的闲暇动机和短时的闲暇动机、外部闲暇动机和内部闲暇动机、有意识的闲暇动机和无意识的闲暇动机等类型。多种类型的闲暇动机综合作用于闲暇活动的开展,而何种类型的动机占主导地位则直接影响着闲暇行为的性质和闲暇生活的质量。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教育应力图激发工科大学生追求卓越、积极主动、长远持久的闲暇成就动机,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外部要求转化为工科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动机,将处于准备状态的无意识动机转化为个体觉察的有意识动机,并促成积极的闲暇行为选择。在实践中,应帮助学生明确卓越成才目标关于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的要求,并围绕这个成才目标设立明确适当的、力所能及的、切实可行的闲暇生活目标,注重对目标实现的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并评价指导;注重启发引导,将学生引入“我的闲暇生活是否合理”这个问题情境中,使其主动查找现有闲暇状态与卓越成才目标实现的差距,将闲暇动机的强化和成才效能感的提升有机结合。

其次,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闲暇价值观是评价闲暇行为好坏、区分闲暇行为价值高低的内心尺度,在闲暇生活方式选择中起支配作用。缺乏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指导,个体的闲暇生活容易陷入散乱、零碎甚至庸俗的境地。传统的闲暇价值观把闲暇作为劳动(或学习、工作)的对立面来认识,把闲暇等同于娱乐和放松;“财富的尺度绝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1],马克思认为,对自由时间占有的多少以及对它的利用程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尺度,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论述为指导,高度重视闲暇对人的发展意义,理性重估闲暇价值。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价值观应教会学生达成对“闲暇是什么”、“闲暇之于人的价值”的科学认知与态度,在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即生活”的闲暇生活态度和“乐于学习”的终身学习理念,摒除“闲暇是无限制的自由或仅仅是慵懒的休息”、“闲暇只为满足官能享受、消遣放松和兴趣爱好的需要”、“闲暇就是对学习和工作的逃避”、“闲暇可以无所作为、随意选择”、“闲暇不需管理,也无需教育”等错误认知,让学生意识到“闲暇是使自己有致力于重要事务的自由,是能够并且懂得怎样自由使用时间的才能,而这种闲暇和自由的才能不是自发产生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2];明确科学的闲暇管理对完善道德生活、促进个性发展、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的导向价值和助推作用,学会在闲暇中提升自觉性和目的性,对现有知识查漏补缺,自觉调节知识结构,自觉发展交往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不断完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能力,积极提升个性心理品质和道德实践水平,自觉锻炼卓越人才素质,达到享受闲暇、悦纳自我、实现价值、提升幸福的精神体验。

(二)闲暇能力培养

第一,闲暇生活选择。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生活选择力培养就是帮助学生主动、明智地选择对卓越工程师德、学、能成长有意义,对个性发展有价值的闲暇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应以塑造科学闲暇价值观为前提,引导学生以主人形象走进闲暇生活,培养其独立自主、热爱生活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合理分析和认识自我,结合卓越工程师成才目标和个人兴趣爱好、学科专业、优势劣势、个性心理等因素确定闲暇生活目标。选择科学的闲暇生活方式和闲暇活动内容,应以闲暇生活目标为依据,遵循量体裁衣、扬长补短、精神悦纳、个性发展的原则,关照到“卓越成才”的工具性维度和“乐活成长”的价值性维度,适当加强创造力培养类闲暇活动比重。第二,闲暇时间管理。闲暇时间管理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自主管理闲暇生活、高效利用闲暇时间以实现“卓越”成才目标和个性自由发展的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养成闲暇时间计划的习惯,围绕闲暇时间占有情况、闲暇生活目标、闲暇活动主次等因素设定具体的闲暇生活计划,体现目标明确、主次分明、流程清晰、统筹兼顾原则;其次引导学生进行目标管理,强化闲暇计划实施的任务评价,实现闲暇生活的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反馈与自我调整;最后引导学生树立克服困难、敢于挑战、甘于寂寞、坚持到底的勇气和恒心,实现闲暇任务执行的自觉性和持久性。

(三)闲暇心理维护

传统教育片面强调科学知识和生存技能的传授,着眼于理性谋生能力的培养,忽视生活空间和闲暇时间的心理和精神体验,制约了创造力的发挥。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心理维护就是在闲暇生活中发挥态度、情绪、情感、意志力等心理因素对于成才的作用,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闲暇内心体验和精神享受,从而促进“卓越”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引导学生实现成才过程中学习态度的转变,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卓越”为“我要卓越”,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完善作为充满价值感和愉快感的事情;其次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情绪和情感,自觉培育健康的闲暇生活情绪和积极向上、乐于交流、虚心学习的闲暇交往心态,为灵感的迸发和创造力的发挥营造心胸开阔、乐观镇定的精神状态;最后强化闲暇意志力的塑造,培养坚定、独立、果断、富有自制力的意志品质,善于消除闲暇计划实现过程中的内心冲突、精神压力和外部干扰。

三、有效利用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教育途径

(一)闲暇教育课程

闲暇教育课程是指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闲暇教育效果而有计划执行的具体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总和,是开展闲暇教育的重要教育途径。卓越工程师培育应重视闲暇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实施,不断提升学生利用闲暇完善素质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首先应立足工科大学生闲暇显性教育严重缺失的现状,创造性地开设以闲暇基础知识传授和闲暇价值观培育为主要内容的系统理论课程,作为闲暇教育的直接途径予以重视,积极完善此类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和结构,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评估;其次,加强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心理、体育等在内的人文类学科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工科大学生闲暇教育中思维启迪、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志趣培养、身心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教与学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实现科技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最后,积极开展闲暇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相比于闲暇教育理论课程和人文课程的闲暇系统知识传授和观念培育功能,闲暇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学生个体在闲暇生活中的经验改造、技能培养和实践体验。闲暇活动课程建设应强化活动目标的明确性与适度性、活动方案的科学性、活动参与的能动性与实践性、活动反馈的及时性与活动评价的过程性,包含探索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科技创新比赛等活动都是闲暇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挖掘其闲暇育人功能。

(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结合个体自身情况和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制定行动方向、计划和方案的过程”[3],目前已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受到广泛关注。鉴于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可行性、适时性、针对性、灵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教育需借助于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实现途径。首先,认知阶段。引导学生树立成长为卓越工程师的职业理想,并找准职业理想实现与闲暇时间利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个体兴趣、性格、能力、学习状况和学习习惯做出专业测评,引导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分析卓越工程师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创新实践、身心发展、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素质要求,主动查找个体现状与卓越工程师素质之间的差距。其次,目标确定和计划制定阶段。在实现自我认知和行业需求认知的前提下,遵循全面发展、突出专长的原则,对工科大学生实现卓越工程师提出中肯的个人发展目标建议;引导学生遵循 Specific(明确具体)、Measurable(可衡量)、Attainable(可实现)、Relevant(相关性)、Time-bound(时间限定)即SMART原则[4]制定闲暇生活目标;引导学生根据重要性和紧急性对闲暇任务作出正确选择,抓住关键、优化顺序;教会学生分解和管理闲暇生活目标、制定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和计划清单。最后,执行和调整阶段。帮助学生认识和判断自己的“生物节律”,即对体力、情绪和智力三方面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变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安排作息,提高闲暇时间的利用效果;强化学生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意志力培养,学会主动克服惰性心理、拖延习惯和畏难情绪,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对学生闲暇生活计划清单进行任务检查,及时做出反馈、评价,并提出改进和调整建议。

(三)朋辈群体互动

大学生朋辈群体因其相近的心理需要、明显的情感色彩、灵敏的信息渠道和自然形成的权威人物而在闲暇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5]。建设性地运用工科大学生同辈关系促进闲暇教育目标实现,需要加强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团结合作的闲暇生活氛围,使学生群体产生对时间的敬畏感和对闲暇生活管理的紧迫感,明确闲暇生活需求;完善学生会和社团工作模式,将闲暇教育理念融入组织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在日常工作和活动开展上体现闲暇教育目标和内容;利用小组讨论、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等形式定期开展闲暇生活交流,促进同辈间闲暇实践体验和成功心得的分享,倡导正面的闲暇旨趣和对个人成才有利的闲暇生活方式;重视学生中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加强对闲暇管理成功案例的宣传介绍,鼓励闲暇管理经验丰富的学生开展经验交流和座谈指导,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闲暇生活动机;重视媒体在学生朋辈群体中的舆论引导和思想辐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创新,发挥导向和带动作用”[6],规范管理、完善监督,正面引领学生朋辈群体的闲暇价值观。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1-282.

[2]庞桂美.闲暇教育论:新世纪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8.

[3]诺斯威尔.生涯规划理论述评[M],陈壁辉,译.商务出版社,2003:90.

[4]Peter F.Drunker:Practice of Management[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石庭,罗发海.“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39-143.

[6]刘庆庆,杨守鸿,陈科.新媒介对青年休闲娱乐的影响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1):143-147

猜你喜欢
闲暇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人在何时最清醒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青年工程师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闲暇拾笔寄娱情
卓越之梦
闲暇时间干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