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法的意义和作用

2013-08-15 00:51罗再琼徐中环朱蔓佳夏丽娜
关键词:基础理论中医学案例

罗再琼 徐中环 朱蔓佳 夏丽娜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案例式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商学院,进入我国的也有20多年的历史,对我国高校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起着重要的启发和推动作用。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医教育领域的运用,多见于实践性教强的各临床学科,而在基础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的教学中,对完整意义上的案例式教学法的研究与运用较少[1-5]。为激发初学者学习中医学的兴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早期结合,提高《中基》教学质量,本文通过探讨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基》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以期对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医学早期基础类教学中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中基》课程教学的现状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专业的入门课和基础课,在整个中医学的学习阶段中十分重要。但本课多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由于受教育者是基于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普及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诸多问题和冲突,如中医药发展滞后的现实在心理上的投射,思维方法在过渡环节上出现障碍,理论抽象、文词深奥难懂,妨碍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接纳和理解。特别是对本课的讲授目前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动力和兴趣。因此,改革《中基》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提高《中基》教学质量的关键。

基于上述问题,不少院校的教师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改革,综合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围绕《中基》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以下几方面:①从教学理念着手进行课程改革。②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③探索开设“中基”实验课。④对教材进行改编。⑤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讲解。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如重视第一堂课(绪论)的讲解,运用合作性学习方法、图示法、引入案例的讲解等。从教学理念、思维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手段、工具等多个角度对《中基》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对《中基》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有的处于尝试阶段,不够深入,特别是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较为缺少,尚未引起普遍的重视[1-5]。

二、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基》教学中的意义

1.突破了基础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

案例式教学法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模式之一,在中医教育领域的运用,也多见于实践性教强的各临床学科,将其引入一年级新生的重要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突破了基础类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实践环节前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基》课程的运用,将促进中医学各课程的早期实践教学的开展,也将为中医基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起到示范性的作用。

2.体现了中医特有的教育教学模式

中医教育历来强调早实践、早临床,许多著名中医学家的成长,都历经临床上不断实践、体悟和提升的习医之路。但当前的中医教学限于多种客观的因素,临床见习、实习有较大困难,案例式教学法将这一“名医之路”移植后纳入中医基础类教育中进行训练,通过师生互动,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早期进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可以提高学生对抽象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领悟和掌握,有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缩短中医学生的成才之路。

三、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基》教学中的作用

1.改革了传统的《中基》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基》教材具有的抽象性、理论性、叙述性强特征,传统的教学方法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和生硬。案例式教学法在课程早期引入案例,通过对古今中外名著、名医典型病案的介绍,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课程中、后期对病案进行讨论、分析,师生互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

2.初步建立了中医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中医素质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有意识地结合章节安排学习部分贴近基础知识,简洁、典型的病案,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初步融合,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逐步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转换原有的思维,初步建立起中医思维方式,能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认识和研究现代中医理论的发展,从而培养了自身的中医素质。

3.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实现了教与学的早期统一

《中基》课程的基础性、理论性强,面对缺少医学知识的一年级学生,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细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运用案例式教学法,使实践环节前移,将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早期链接,建立起师生教与学良好的互动环境,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途径获取大量的信息,早期进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弥补了以往基础课教学中实践课程匮乏和动手能力不足的缺陷。

4.早期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案例式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一年级基础课教学中早期引入案例式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层层解析、透彻说明、学习讨论,带动和深化理论学习与辨识,促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达到既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的目的。此外,案例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王进,等.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案例式教学模式初探[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1):61-62.

[2]宋述财.案例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7):344.

[3]姚旭,等.案例导入式双主体教学法强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7):110-111.

[4]马淑然,等.病案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147(12):26-28.

[5]孙必强.浅谈案例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264.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中医学案例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