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3-08-15 00:52
产业经济评论 2013年12期
关键词:文化研究发展

社会组织在经济领域和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围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目标,上海在培育发展相关社会组织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并已建立基本覆盖传统文化产业的社会组织体系。随着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以及文化产业社会化趋势日益增强,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的发展境况日益受到关注。目前,上海积极探索其发展战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组织发育不成熟、功能作用不显著、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如何深化对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的认识,促进社会组织激发文化市场创意活力,并在比较和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培育和监管机制,无疑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相应研究及其意义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发展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直接的研究成果不多。在研究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问题中,涵盖了相关问题的解答。从国内看,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

其一,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的类型及相关研究。学界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我国社会组织主要包含三类:一是社会团体;二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三是基金会。这也是构成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社会组织主体。其中,关于社会团体的研究成果较多,且主要集中于对行业协会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行业协会在文化领域中的发展模式、产业化路径、知识产权保护、行业自治、国际影响、发展定位、功能作用、公共政策环境等。相对而言,关于另两类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发展问题的研究略显匮乏。

其二,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其原因。学界一般认为,与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社会组织整体发展不理想,普遍陷于成长困境。石国亮(2011)从文化、资源与制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动力与保障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杨柯(2011)从社会组织监管体制入手,指出政府本位的体制设计不利于社会组织的民间表达性与自主治理性。李旸(2012)认为社会组织对政府存在路径依赖,是造成其深陷被动境地的重要原因。姚锐敏(2013)则认为公信力不足,是制约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些研究也基本反映出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其三,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的功能。目前学界对于社会组织整体性功能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欧阳兵(2005)认为适度发展非政府组织,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王名、朱晓红(2009)认为当代社会组织产生出许多新的制度和组织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整个社会创新。二是文化功能。韩凯(2011)指出大力发展民间非营利组织,有助于破解公共文化服务难题。夏辉(2004)提出非政府组织在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对我国文化事业社会化改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小平(2011)也认为民间非政府组织参与文化建设,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三是经济功能。魏婥约(2010)、孙录宝(2012)的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在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陈景岭(2013)提出,企业与社会组织跨部门联盟相互间的频繁合作交流和高信任度,会促进联盟内部的资源整合,进而导致创新绩效的提高。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而言,其功能则主要聚焦于文化发展和产业提升等领域。

其四,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的发展路径。朱晓红(2012)、蒋金富(2012)、王彩云、高海虹(2012)等学者均认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是政府培育与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有效手段。易承志(2012)从优化配置组织功能的比较优势,构建科学的社会组织服务绩效评估机制等方面,进一步破解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存在的相关问题。李水金(2009)则针对我国非营利组织暴露出的责任和腐败问题,提出完善其问责机制的有效途径。

从国外看,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组织的概念界定、存在意义、组织管理及其与政府关系等四个方面。关于概念界定,Salamon(1995)认为,只要满足正规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等6个基本特征的组织,就可称为“非营利组织”。这是目前国际上认同度较高的社会组织定义。关于存在意义,主要有四种理论解释。Weisbrod(1998)最早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角度阐述了社会组织的起源问题。Hansmann(1980)提出“合约失灵”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受到“不得分配盈利”约束的非营利社会组织。Rose(1986)提出的慈善理论认为,社会组织的出现完全出于利他动机。而Jensen(1983)主张的自利理论则认为,社会组织提供免费服务是为了获得免税的优惠政策。关于组织管理,Drucker(1989)认为社会组织需要职业化和目标管理,要想提高其运作效率,必须确定衡量工作绩效的标准。Brinckerhoff(2007)则认为,社会组织应引进企业经营管理的观念与技能。关于与政府关系,Dannis(2000)认为社会组织无法完全独立于政府存在,二者之间主要形成三种关系,即合作互补关系、补充关系和对抗关系。

由此可见,国内外学界已从多角度较深入地研究了社会组织发展问题,许多成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研究,具有重要启迪意义。但是,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关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社会组织的专门研究还不多,有关其类型分析、发展特征、成长困境及培育机制等问题,尚需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以往研究多偏重于社会组织发展的一般性理论阐释,未能紧密结合上海具体发展实际,提出针对性的实践方略。

因此,要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促使政府、企业、行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实现良性互动与合作,其根本着力点就在于完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监督机制,提高社会组织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文化创意经济产业链的进一步整合。

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社会组织”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从学界普遍观点和上海本地实践来看,文化创意类社会组织如前文所述一般可分为“社团”、“民非”和“基金会”三类。根据“上海社会组织网”统计数据显示,这三类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行业性社团,以及文化、社会中介类“民非”,在相应领域所占比重依然较低。此外,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会、学会等学术性社团,在提供创意来源,提升创意水平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文化创意类基金会也有利于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投融资力度。但这几类社会组织在上海地区仍处于萌芽阶段。

上海作为首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在培育文化市场新主体等领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在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数量上,与国际发达城市和地区相比尚有明显差距;第二,质量上,发育不成熟、规模偏小、人才不足、作用发挥有限;第三,内部建设上,缺乏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第四,配套安排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不够完善等。

上海与部分省市比较,存在的问题具有共通性。当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发展进程尚属于起步阶段,国内如广州、深圳、宁波、南京、杭州等城市的先进做法仍值得学习。从与国外比较看,发达国家多元的文化社会组织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如法国政府通过合同制购买文化项目,对文化行业社会组织予以间接资助;美国采用依靠社会力量调节文化产业发展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建立起文化行业全覆盖的社会组织体系;日本政府主要通过立法保护知识产权和健全经纪人制度等,推进文化创意经济高速发展。

目前,上海正加紧完善各类社会组织的监管体制,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文化类社会组织良莠不齐;监管主体多元化,造成实质性监督缺位等。对此,应当有针对性地构建适合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发展的管理法律体系;优化已有的“政府—企业—行业”三元互动管理模式;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建立自律机制;引入公众和媒体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社会监督机制;强化对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运行质量和资金使用等重点环节的有效监管。

三、上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的对策分析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围绕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应当构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的多元培育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激励机制、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机制、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及全程管理机制、文化创意行业资源整合机制、文化创意企业利益协调与竞争机制、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及社会协同机制等。

其具体措施主要有:第一,扩充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社团和基金会的数量;第二,创新包括减税免税、拨款补助、贷款、合同承包在内的政府资助方式;第三,完善相关法制保障;第四,制定文化创意行业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第五,搭建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的信息及技术服务平台;第六,加速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的自治化;第七,扶持有竞争力的优秀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等。

此外,还应从政府、企业、行业、社会以及制度环境五个层面着手,努力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有效弥补政府与市场在文化创意行业管理和服务上的不足,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文化生态环境。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政府层面,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对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的有效监管;第二,企业层面,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参与形成自治组织,弥补市场与政府的职能失灵;第三,行业层面,发挥社会组织在协调行业利益、整合行业资源、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谐发展;第四,社会层面,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组织组建与管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投融资体系建设;第五,制度环境层面,建立健全促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加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

[1] 石国亮.中国社会组织成长困境分析及启示——基于文化、资源与制度的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 2011, (5): 64-69.

[2] 杨柯.社会组织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 (6): 29-32.

[3] 李旸.上海社会组织建设与社会转型研究[J].科学发展, 2012, (8): 89.

[4] 姚锐敏.困境与出路: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 2013, (1): 62.

[5] 欧阳兵.大力构建和谐社会与适度发展非政府组织[J].求实, 2005, (9): 62-65.

[6] 王名,朱晓红.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创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9, (4): 121-127.

[7] 韩凯.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破解公共文化服务难题[J].前线, 2011, (2): 26-27.

[8] 夏辉.非政府组织与文化发展——兼论文化事业社会化改革[J].广东社会科学, 2004, (5): 90-92.

[9] 张小平.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J].前线, 2011, (10): 14-16.

[10] 孙录宝.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的社会组织初探[J].社团管理研究, 2012, (7): 41.

[11] 陈景岭.企业与社会组织跨部门联盟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1): 55-56.

[12] 易承志.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相关问题研究——基于组织功能比较优势的视角·以上海市为例[J].太平洋学报,2012, (1): 81-82.

[13] 李水金.中国非营利组织问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9, (6): 50-53.

猜你喜欢
文化研究发展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