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思考

2013-08-15 00:54荣建华
传播与版权 2013年7期
关键词:真人秀

□ 荣建华 张 梅

“真人秀”源自英语的“Reality TV”,在汉语中,人们也把它翻译成“真实电视”,它是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或游戏节目”。“真人秀”始于上世纪和本世纪交替间,荷兰的《Big Brother》被称为真人秀节目始祖。2000年6月,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节目播出后取得较高收视率和影响。接着央视及上海、湖南等地方电视台争相推出类似节目。2005年伴随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火爆,以后一股“真人秀”节目浪潮席卷全国,至今未衰。

一、真人秀节目兴起的原因

(一)真实——观众心理需求的极大满足

真人秀节目融合了纪录片真实记录的特点,同时也吸收了电视剧情节跌宕、悬念起伏的戏剧特性。“真人秀”通过最大限度地呈现真实,将电视媒体的特性发挥到极致。“真人秀”节目贵在一个“真”字,极大满足了人们对“真实”的要求,也许真实性正是这类节目的魅力所在。它已成为一种无数观众一起参与的娱乐消费形式,电视节目适宜故事性的叙事方式,符合人们的收视心理,对真实人物生活的记录则为观众实现心理认同提供了途径。不同的动机和意义阐释促使庞杂多样的观众坐到电视机前,充满兴趣地观看“真人秀”的全程纪录。“真人秀”在这方面可谓极尽能事,像法国《Loft Story》、荷兰的《Big Brother》等,全天24小时记录拍摄发生在各个房间里的一切。具有“真人秀”色彩的《新老娘舅》(上海台)开播以来好评不断,甚至连社会学家顾骏、作家程乃珊都加以褒扬,就是因为节目“无所顾忌地展现原生态的上海市井生活”。

(二)利润——巨大的市场空间

目前,全球传媒之间竞争激烈,找到一个好的经济增长点殊非易事,更何况电视这个曾经媒体中的“龙头老大”正遭遇网络和手机媒体的蚕食,它的优势已不再明显,危机已在眼前,不用讳言,各地电视台热衷于开办真人秀节目是缘于其诱人的经济利益。法国M6电视台在2001年推出的窥视类真人秀《Loft Story》吸引了日均500万名观众,每30秒广告价格最高达到62万欧元,收视的火爆给媒体带来的是巨额广告收入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效益,“真人秀”之类娱乐节目从某种程度上成为各地卫视的“救命稻草”。由于第一、二季《中国好声音》的火爆,据媒体报道,第三季《中国好声音》签约、中标总金额超过13亿。

(三)受众本位——大众娱乐时代平民的狂欢

2004年,因收视率下降,具有14年历史的央视著名娱乐节目《综艺大观》淡出电视荧屏,它预示着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全面升级换代的来临。而取而代之的“真人秀”的盛行表明中国娱乐节目逐渐从明星的自娱自乐转向大众娱乐时代平民的狂欢,草根平民走向电视舞台的中央。这种新的电视文化理念,使得电视荧屏上出现了普通老百姓的身影,让普通人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展示了他们的真实状态下的真实生活和心理状态。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真人秀节目的流行表明,中国电视从明星娱乐大众到大众自娱自乐转变,这种娱乐主体的变化,意味着平民娱乐时代的真正到来。

二、我国真人秀节目的现状与问题

(一)盲目的模仿与克隆

我国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刚开始几乎都是模仿西方同类型节目,贵州电视台的《峡谷生存营》全面模仿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Survivor》,差不多是《Survivor》的原版复制。当全国各地电视台真人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时,很多电视界同行开始忧心忡忡,假设没有各台的盲目跟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预计可以继续红火几年。然而受利益驱动,2006年全国各地电视台有国家广电总局批文的“类超女”选秀节目多达20多个,盲目跟风的结果带来的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与受众的视觉审美疲劳。最终导致第一轮音乐选秀节目热逐渐由高潮走入低谷。山寨和克隆已成为中国真人秀节目的最突出问题,湖南卫视总编室主任李浩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从《超级女声》取得成功,跟进式的节目就纷纷出现,但真正被大家认可的并不多,“现在我们遇到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节目的创新”。

(二)过度的暴露与低俗

中西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决定了两者在节目制作理念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其所处的现实文化情境紧密相关。西方媒体大多属于私人企业,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媒介产品,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被以营利为目的的媒介企业赋予了特别的商品属性,获取经济利益是其最终目的。这种趋利性也决定了真人秀节目在策划理念上必须一切为了提高收视率,甚至不惜一切手段,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性、隐私、残酷的竞争、博彩等内容,可以不遗余力地加以真实呈现。法国M6电视台播出的《阁楼故事》(Loft Story)中,通过26台摄像机对10名青年男女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拍摄,呈现在观众目前的是许多打情骂俏、挑逗、裸体甚至性爱的镜头。显然,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观众的审美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所不允许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娱乐趣味、道德标准、人性深度的表达和调用方面都会受到中国特定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方式的制约和规定,湖南经视《完美假期》节目出现的“打情骂俏、拉帮结派与钩心斗角”,让观众感觉它是“一场令人恶心的人生丑剧”。最终,这档真人秀节目被相关部门叫停。

(三)落后的制作和研发

跟国外相比,国内真人秀节目在制作技术和研发能力方面还比较落后。西方的真人秀节目制作水平较高,他们借鉴电影的表现方式,不管是镜头的运用,还是音乐、舞美、特技等都非常精致。而反观国内的许多真人秀节目,人们往往看到太多无聊的镜头、拖沓的节奏、冗长的语言。例如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首播即遭到全民吐槽,节目的节奏、剪辑手法、舞美呈现等方面存在颇多争议。国外的电视节目创新早已由个体策划转向集体研发,而国内许多电视台真人秀节目的制作过分依赖某个制片人、编导的个人智慧,听说国外某档真人秀节目火了,找来一两盘海外节目的带子就匆忙上马,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传媒日益全球化和竞争激烈的时代,一个电视媒体如果不注重产品的研发,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过度依赖节目版权购买的话,既要支付高额的版权费,又要在节目改编方面受到制约,最终就会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三、“本土化”——中国“真人秀”节目未来发展之路

(一)提高节目的创意能力与创新水平

自从新世纪“真人秀”节目模式进入我国电视荧屏,至今已有13年,经历了从“盲目模仿”到“引进版权”阶段,目前这股“引进热”无比火旺。2013年被业界称为“版权引进年”。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中国每年引进的电视节目模式平均约20种,今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30多种。有媒体称,目前中国走红的电视综艺节目90%是从海外引进的版权。但是一味模仿和引进并非长久之计,不断地克隆与山寨最终会使观众审美疲劳而致收视率下降,唯有创新才是根本出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是创新成功的典型。相亲真人秀的节目形式在国外早有出现,如美国FOX的《诱惑岛》、《谁想嫁给百万富翁》、ABC的《单身汉》等,国内的相亲类节目也并非江苏卫视首创,1998年湖南卫视开播的《玫瑰之约》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相亲的成分多,“真人秀”的成分少。而江苏卫视2010年初开播的《非诚勿扰》则将真人秀的“表达”和“竞争”顺利作为主要元素发挥到了极致,使之成为节目的内核,才顺利完成了这类节目的创新。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观众审美心理相结合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并且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道德意识和审美价值观,中国的电视工作者应该立足本国国情,创造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以免水土不服。央视的《开心辞典》原版是英国《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节目,奖金高达百万元,但央视没有原封不动照搬,而是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去除了其过度的商业味,根据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的特点,融入“家庭梦想”和“平民智力英雄”等关键理念,突出表现亲情;更为可贵的是,这档节目并没有囿于传统亲情的层面,而是直接参与了中国人审美心理社会化模式的转型,“在节目导向上向主流意识靠近”。而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在本土化方面也有值得称道之处,他们重视中国普通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巧妙地加以本土化移植。相比国外《The Voice of Holland》更注重与音乐相关的内容,而《中国好声音》考虑到中国老百姓“喜欢听故事”的习惯,在节目中加入了学员故事和情感渲染,“故事化”也许是《中国好声音》成功的要素之一。“中国在引进和制作真人秀时,必然会面临一种文化差异的考验。中国的真人秀在娱乐趣味、道德标准、人性深度的表达和调用方面都会受到中国特定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方式的制约和规定。一方面在模仿和移植国外的真人秀,一方面又在试探中国的真人秀之路,真真假假、边走边看。”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尹鸿教授的话揭示了真人秀发展路径。 [本文系武汉纺织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时尚传媒创建”(项目编号:201210459033)的阶段性成果]

[1]胡智峰.电视节目策划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曹玲娟.真人秀该怎么走:小节目要折射大价值[N].人民日报,2009-01-09.

[3]谢耘耕、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J].新闻界,2006.(2).

[4]王莉.负面新闻下的公信力质疑,选秀类节目秀色渐衰[N].经济参考报,2006-07-21.

[5]古永其.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互联网营销[DB/OL].http://blog.sina.com,2012-10-09.

[6]林玉琴.综艺节目引进热的冷思考[N].中国财经报,2013-10-31.

[7]胡智锋.电视审美文化[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8]雷丹.“真人秀”节目中国本土化的“五年之痒”[N].新京报,2005-08-18.

猜你喜欢
真人秀
谜语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真人秀节目基本元素的呈现
调查
从使用与满足角度探讨国内亲子类真人秀的走红——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分析与思考
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研究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姚明:演戏不是理想不会再上真人秀
论真人秀节目的剪辑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