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思考

2013-08-15 00:54南竺君
传播与版权 2013年7期
关键词:类节目大会英雄

□ 南竺君

今年借暑期档上映的《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文化教育节目形态,掀起了一阵新的收视热潮,也带动了后来一系列诸如《中华好诗词》等文化教育类节目播出。

一、节目归属

电视社教节目是以电视传播的形式对观众进行社会教育、文化教育的一类节目样式。这类节目寓教育于娱乐,寓教化于服务,寓宣传于信息、文化知识的传播之中。①熊忠辉:《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234页。

在此,本文认为文化教育类节目是以文化教育为目标,以电视传播的形式,对观众输出知识为内容的一类节目样式,从属于社教类节目的节目样态。由于《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主题始终围绕文字传承、汉字教育,本文中笔者将两档节目归为文化教育类节目进行研究。

二、节目优势

(一)嘉宾的利用

《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都聘请了文化名人、教授来担任嘉宾,承担裁判和解释词汇的职责。因“解释”本身具有普及意义,能够达到大众传播的目的,二则社会名人的感召力为收视率更添砝码。

(二)观众参与感

《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一大特色就是场下的互动。带队教师和亲友团在参赛选手们顺利答题时的快乐和振奋,犹豫不定时表现出的紧张和比比划划与叫喊,书写错误时的懊丧与失落,还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由10人组成的“成人体验团”,他们与参赛选手同时书写汉字,并由场外主持人在解说过程中公布正确率,这些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参与感,对观众具有感召力,在收看节目的同时自己也跟着书写汉字,参与节目。

(三)主考官选取

作为一档教育类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采用一种新形势的传播文化的方法。传播的作用之一是“解释”,正如信息学的理论,“信息是‘使不肯定程度减少的量’,本质就是消除不确定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主考官由央视播音主持人、各大新闻主播轮流担任:《新闻联播》的郭志坚、李梓萌、郎永淳,《新闻30分》的李文静、章伟秋等。在主考官的选取上,字正腔圆的播音员来充当主考官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误差,达到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实现教育的准确。

(四)听写——寻求心理认同

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听写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都是非常有认同感的,听写几乎伴随了每个人的小学、中学时代。节目采取听写的方式很容易引起观众回忆,引发熟悉感,达成心理认同,使节目更容易为受众接受。

三、节目不足

(一)生僻字偏多,教育意义不强

两个节目中竞赛选用字词包括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甚至民俗文化等泛学科学术称谓,尤其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选用词尤为生僻,“瞀儒、芫荽、鞣制、瘰疬、保墒、碌碡”等从未见过的字词频繁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用处不大,只能起到竞赛目的,对广大观众教育的意义不强,实用性不大。

(二)差距大于乐趣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三期的听写题公布的正确率让所有的观众汗颜,70多道的汉字听写题,观众同步听写的正确率仅为10%,“90%的人患失写症”的话题登上微博话题榜,新闻频频发出,在反思和寻找差距的同时,我们是否找到了乐趣?似乎节目带来的深层意义实在不是让人领略汉字之美而是反思自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节目的初衷。

(三)嘉宾的价值挖掘不够

《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邀请的嘉宾都可以说是文化界的重量级人物: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晓松,文化名人、知名音乐人;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丹青,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以类型学视角考察汉语方言语音及语序状况,成果丰硕;程荣,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词典编辑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是词典学、文字学和词汇学;张伯江,研究所研究员,句法语义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功能语法、认知语法和篇章语言学;谭景春,语言所研究员,词典编辑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以词典学见长。这些嘉宾的知识含量和素养绝不仅止于解释字词,判定对错,节目中嘉宾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坐镇”,他们的名誉价值在节目中的体现远远高于学术价值,实现的使用价值远远低于自身的价值,颇有“杀鸡用牛刀”之感。

四、教育类节目思考

(一)单向式灌输与互动式引导的博弈

《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采用的无固定、有悬念的文化知识做内容,采用“考试、竞赛”的模式展现,节目不再处于只有授课人和授课内容的局面,而是主持人、嘉宾、选手的立体呈现。这也带来了更深一步的思考。

1.采取互动式引导的节目更能贴近多数。查看一档节目是否受欢迎、是否贴近多数,收视率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自播出以来,《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收视率直逼各类娱乐性节目的新闻话题频频报道,《汉字英雄》的收视率保持在0.6%~0.8%,《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则保持在2%左右,同类节目《我的一本课外书》也有比较高的收视率。这些收视率数字不仅代表着节目在文化教育类节目中名列前茅(据《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提供,《百家讲坛》季度平均收视率保持在0.15%~0.22%),而且在载歌载舞的娱乐性节目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受众参与演变。《汉字英雄》做到了坐在台下记录式受众到参与性受众的转变。爱奇艺开发的节目同名手机APP《汉字英雄》随节目同步上线,闯关成功即有机会参与节目录制。

2.知识传输的深度和理性程度单向式高于互动式。可以说,《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呈现出立体化形态的同时,已经不可避免地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作为嘉宾的传授者、作为主持人的提问者和作为选手的参赛者一分为三地共享节目的话语权,共同承担三分之一话语权的三位传授者的发言也因节目时间要求、传授者个性等相关原因呈现简单化、机会化、破碎化的特点,也就使教育功能停留在比较浅薄的层次,没有被更深一步地挖掘与其文化地位相称的文化教育价值。

(二)教育性目的与娱乐性表现手法的制衡

《汉字英雄》的制片人高瑾对此谈到,文化节目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歌唱类节目有歌曲的感染力,舞蹈节目有舞蹈的视觉冲击力,但是文化节目必须做得既让人有兴趣,又得有所收获,这是最困难的。”在比赛形式上,《汉字英雄》、《我的一本课外书》、《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都采用每个参赛选手“单打独斗”的应试方式,每轮由一名选手上台回答问题,每名选手都有机会展现出非凡的语言才华与独特的个性魅力。虽然形式上还是一本正经的“写字考试”,但无论镜头运用、现场调度、后期剪辑还是视觉包装等各方面,《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都显示出娱乐化操作。而《汉字英雄》则将这种娱乐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喵星人”、“字典姐”、“墨字哥”等的符号化戏谑式代号取代选手名字;主持人字典“贿赂”,选手穿衣风格“阿拉蕾”大战“西瓜太郎”,选手产生疑惑就延长答题时间等情节;比赛前每名选手类似《快乐女生》、《中国好声音》的宣言VCR;选手答不出题目台下亲友团焦急的样子……煽情的手法、特效的运用、台上台下情感流露,都使这些以文化教育为目的的节目披上了娱乐性节目的外衣。

“节目能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金越这样评价《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文化教育类的节目娱乐化展现,确实能吸引更多受众,带来更好的节目体验,与此同时,分辨节目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将教育性目的与娱乐性表现手法的制衡相统一有时显得难以界定。

[1]徐宛芝,王拓.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是汉字 追捧的是文化[N].新华日报, 2013-10-12.

[2]熊忠辉.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类节目大会英雄
英雄犬
WAIC与WIC大会简介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第39届ISO大会撷英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