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

2013-08-15 00:48王向南
关键词:师生员工校园文化公益

王向南

(1.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部,长春130028;2.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三个重大转折,即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高等教育已进入总量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提质增效的战略转型期。与此相适应,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中外文化交流融合、校内发育和社会渗透、学生主体和网络主导等交错混杂多元发展态势,对于学校教书育人、学生素养积累、成长成材产生重要影响。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人力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完善定型过程,在校学生向国家建设者角色转换的模拟预演过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教育规律办事,充分调动教师员工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内涵丰富、积极向上、彰显个性、鲜活生动的发展格局,体现国际视野的人文传承精神和学术创造氛围,发挥校园文化主流价值引领、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提供正能量的积极作用。基于转型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着眼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本着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的原则,围绕四个维度推进展开。

一、在培育创新文化方面有所突破

创新是民族进步和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要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为重点,把创新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所谓创新文化,原是企业文化概念的移植和借用,泛指与创新活动相关联的文化表现方式和存在形态。引申到校园文化建设领域,主要包括系统创新、行为创新、制度创新和考量标准创新。

1.着力在系统创新上突破

系统创新是在校园内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的关键环节,要以教师的学术创新为先导,影响感染学生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内容新颖的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活动,让师生从鲜明的校园文化识别系统中找准观念创新的方向和突破口,把发展理念、文化个性、价值取向、办学特点、行为规范等抽象文化符号具象化的校园视觉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环境设计有机结合起来[1],构建学校识别系统,使生活在校园内的师生员工鲜明的文化个性与识别系统构成高辨识度的有机整体。

2.行为创新要突出针对性和操作性

把创新观念转化为创新行动,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意设计,需要在校园内形成勤于思考、善于动手、鼓励大胆创新探索的治学风气和文化氛围。要围绕这样的目标,把鼓励倡导行为创新与学校共青团工作紧密结合,与学生会社团活动紧密结合,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开展不同学科的专题讲座和学术研究活动、知识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活动、毕业设计的创意竞赛活动,以及激励师生员工发散思维的各类科学实验和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发现创新型人才加以重点培养训练,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创新的校园精神。

3.把制度创新作为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保障

制度创新是推动校园制度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校园制度文化泛指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办学方针、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等,作为一种外部约束力对师生员工施加影响,使其在校园内的行为文化得到普遍认可和遵循。制度创新要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调整完善校训、校规、公约、守则、纪律等规制要求,尤其要把鼓励支持校园创新文化的内容补充进来。比如,对学生会和各类社团负责人的选举,要改革传统竞选办法,把候选人在未来团队建设中的规划是否有利于发展校园文化和制度创新,作为任用的重要指标,从而把竞争机制引入校园文化建设,激活学生群体的创新基因,用制度保障文化创新的内涵和领域不断扩大,使广大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创新上有所创造,不断丰富发展校园文化。

4.考量标准创新是激励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因子

考试考核是评判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水平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办法,在衡量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更是如此,必须根据校园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规划,调整完善考评内容和标准,可以把是否具有创新内容以及创新程度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影响细化为具体考核标准,以此为依据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绩效评估体系;也可以通过建模从微观层面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和效果评价,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绩效从无形变为有形,使激励约束有抓手,校园文化创新成果便于统计积累和推广应用,还可以调动师生员工文化创新积极性,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同。

二、在倡导公益文化方面有所作为

校园公益是社会公益的一个缩影,大力倡导公益文化,对于在校园内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引导师生增强公益理念,参与公益活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主流文化校园化。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加快推进的时期,也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管理创新的转型期,利益板块磨擦、社会矛盾凸显,努力扩大公共服务,提升社会幸福指数,让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一个重大紧迫的公共课题。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要把倡导公益文化作为一个重点积极推进。所谓公益文化,泛指文化表现形式、文化活动内容、文化影响范围、文化参与主体具有鲜明的利他性、大众性、广泛性、非营利性,对受众群体能够产生有利于身心健康,提升精神生活质量,激励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斗志投身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校园公益文化是对广大师生员工修身励志、参与社交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积极导向作用的文化创造和宣传活动。倡导校园公益文化应把握三个重点:

1.把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作为校园公益的基本内容

绿化、美化、亮化的校园环境对于师生员工心情愉悦地投身工作学习非常必要,营造和保持这样的环境需要师生共同精心呵护,自觉地维护校园基础设施,如公共教室、教学设备、寝室楼道、花坛绿地、健身器材、馆藏图书等,都应在生活细节上形成珍惜爱护的自觉行为,使关心集体、爱护校园,养成良好的习惯风尚,并成为代代传承的校园公益传统。

2.把和谐友善、互助进步作为校园公益的核心理念

构建和谐校园和友善的人际关系,通过互助服务和志愿奉献,凝聚师生员工形成把校园变得更加美好的共同理想信念,并把这种信念转化为和谐友善、互助奉献的自觉行动,使学雷锋、树新风、主动做公益、随手做环保成为师生员工的行动指南。

3.把参与公益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

要鼓励支持学生社团建立多种类型的志愿者组织,不仅在校园内开展志愿服务,也需要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如到社区做义工,到敬老院、孤儿院奉献爱心,帮助残障人士、关照留守儿童等,并把这些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课,使之定期化、常态化。要把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学分制,达到一定的志愿服务时间并取得良好绩效,可以奖励学分。以此形成一种激励机制,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形成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道德操守,为工作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三、在推广生态文化方面有所建树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理念重塑,是社会文明发展阶段的新超越、新高度。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摆上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等重要的位置[2],为构建“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明的指导方针。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推广生态文化是适应这个新要求的必然选择。所谓生态文化,是指在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的强大能力之后,更加合理地运用人类能力的文化表现形态,它强调感性、平衡、协调和稳定,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对规律的尊重,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生态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领域,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妥善处理和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把保护环境与治理环境统一起来,把爱护资源和节约资源统一起来,把科学消费和勤俭节约统一起来,养成崇尚勤俭、厉行节约、鄙视奢靡、反对浪费的良好习惯。

1.要把勤俭节约作为校园生态文化的公共课题

这对于“90后”“00后”等新一代学生群体尤为重要,他们从小就处在爱的包围之中,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砺,思维活跃、观念超前、个性张扬、崇拜偶像、乐于模仿,特别是家境优越的学生在生活上容易产生攀比炫富现象。要有针对性地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杜绝浪费、勤俭节约的内容,培养他们自主自立独立生活能力。

2.要把摒弃不良嗜好、自觉环保作为校园生态文化的必修课

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抵制环境污染,做环境保护的有心人,自觉戒烟戒酒、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建立兴趣小组,围绕美化校园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环保活动。

3.要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理念贯穿到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

倡导零排放、鼓励低碳出行,少开私家车、不用公车、自觉坐公交、以徒步和自行车为出行主要方式,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基本生活理念[3],使节约用水用电、修旧利废成为校园生活的良好传统。

四、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所坚守

学校是传承人类文明成果、教书育人的场所。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外文化交流扩大的新形势下,不仅要大胆吸取国外优秀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洋为中用,更需要在借鉴学习中弘扬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必须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妥善处理好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以国际视野、平和心态、包容精神,在国际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走出一条科学、协调、可持续的文化发展之路。

1.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我们的民族形成了优秀的道德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以及风俗习惯[4],所有这一切都是校园文化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坚守的精神财富。如儒家思想倡导的仁义、诚信、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在诚信缺失、道德缺位等一系列有悖市场经济规律的丑恶现象屡屡发生的今天,更需要传承和发扬。近年来,韩剧所以能在我国风靡热播[5],原因不在于编剧和演技多么高超,而是在平凡的剧情中蕴含着儒家思想的优秀成果,让我国观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认同感、亲近感,这些有益的精神财富却被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所忽视,这说明了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得很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补好这一课,确保我们的传统道德回归。因为有了传承,校园文化才能创新发展。

2.弘扬传统文化要注重模块创新和业态创新

新型文化业态、新颖文化模块、新兴传播渠道对青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校园文化大发展离不开业态创新、模块创新,因此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要注重把校园文化内容与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模块结合起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传播,使他们接受得轻松、消化得舒畅,在精神愉悦的状态下内化为自身素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如在网络普及的新形势下,伴随Wifi、3G、宽带网络技术等高速发展,使微博、微信等公共智能服务平台更加方便快捷,也是学生群体的主要交流方式。校园文化应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模块,增强影响力、凝聚力。

[1]百度百科.校园文化建设系统[OL].http://baike.baidu.com/view/3918468.htm,2013-01-23.

[2]周浩.走向辉煌——若干问题深度解析[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98.

[3]申彪贤.公共自行车助推百姓绿色出行[J].人民公交,2013(5):61-63.

[4]姜泽晓.试论传统美德与教师职业道德的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3(7):64.

[5]宋颖.韩剧的成功给我国电视剧的启发[J].神州,2013(24):208-209.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校园文化公益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公益
公益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公益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