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文学与翻译一身 树文化交流之桥梁——析“目的论”在《京华烟云》中的应用

2013-08-15 00:48丘晓芬
关键词:京华烟云京华烟云

丘晓芬,陈 钦

(1.福建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福州350007;2.福州大学 至诚学院,福州350002)

一、林语堂和《京华烟云》成书背景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在旅居巴黎时期于1938年至1939年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五万多册,闻名遐迩的《时代》周刊称其“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该书详述北平曾、姚、牛等几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已闻名国内。同时,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英汉语言双谙,有杰出的翻译才华。他提出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原则至今对中国的翻译研究有深远的影响。在创作《京华烟云》之前,他一度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语,但《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深厚的文化蕴涵用英语准确地翻译出来不能不说是一项浩瀚的工程。再加上《红楼梦》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去甚远,使林语堂怀疑译作能否被20世纪的欧美读者所接收。他选择了创作一部让外国读者了解当时的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小说。[4]当时的中国社会经济落后而且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新旧思想的斗争也日益激烈。一大批中国青年开始把眼光转向国外,形成留学潮。同时,走出去的中国人发现不少西方人完全是从庞德的作品中发现了中国,对中国的印象也莫过于小脚、辫子之类的国丑。因此,在引进外来文化的同时,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林语堂写《京华烟云》的目的在于向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对本土文化的钟情和对祖国深深的爱。

二、功能理论视角下的“目的论”

功能理论主要是由撒琳娜赖斯、汉斯弗米尔和诺德等数位德国翻译家提出并综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功能理论主要包括文本取向与功能取向两大方面。文本取向即文本分析的过程,功能取向指译者在翻译中要考虑翻译动机及目的语的接受者等因素。不同的文本要用不同的方法翻译,赖斯称之为“根据文本选定的方法”。这打破了源语的王位地位。莱斯的学生费米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目的理论。费米尔和诺德把它引入翻译理论,形成“目的论”。它后来成为功能理论的主导思想。他们指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the translation purpose justifies the translation process…….“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2]。在这种原则下,原文文本在翻译中起的是信息提供者的作用,为了实现译文的功能,译者在翻译中注重的不是“对等理论”中注重的原文,而是译文所期待达到的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用的翻译策略是归化和异化,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如果译者的翻译目的是想要保留原文文本的语言和文化特色,那么就可以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即译者尽量保留原文本,使读者向原文靠近。反之,如果译者想要读者在欣赏译文时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是在阅读一篇译文,而是融合到译者的本土文化中。那么这就符合归化翻译策略,即译者尽量不干扰读者,而使原文本向读者靠近。归化和异化之争长期存在着,目的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种矛盾。如当代翻译家郭建中(1998)在他的文章中所说的,归化和异化是不矛盾的,目的论对翻译设计各因素的综合考虑让两者实现了互补[3]。

三、目的论指导下的《京华烟云》文化翻译策略探讨

如前面所述,林语堂先生写《京华烟云》的目的是让西方人更客观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因此,他在创作这本书过程中以外国读者为目标语的对象。文本的类型既包括信息型的文本也包括表情型的文本。在《京华烟云》成书中,林语堂先生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从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等方面向西方展示了中国的方方面面。目的论原则下该策略的使用让该书保留了中国的文化特色,让西方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一)物质文化方面

粽子是中国传统食品,但在外国人眼里却是新奇而陌生的。林语堂先生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感受,将粽子做具体的描述,让外国人眼前出现一幅栩栩如生的粽子画面。如文中所述:“tsungtse,these were solid triangle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stuffed with ham and pork or black sugar and bean flour,and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and steamed.”[1]

在此句中,林语堂将粽子的馅描述得很详细,有火腿、猪肉、黑糖和豆沙。目的是让不熟悉粽子的外国人有直观的了解,从而很好地传播了中国食品文化。

(二)社会文化方面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习俗和传统。在《京华烟云》一书中,林语堂描写了中国的葬礼、婚礼和算命术等传统文化。这里举婚礼为一例:

“Mrs.Tseng,held a brand new steelyard wrapped in red paper,and with the end of it gently lifted the red silk from the bride's face.The steelyard with its horizontal beam and sliding weight was used for luck because its name had the meaning of‘to have everything according to one's wish’.”[1]

该句描写中国的婚俗,用秤砣挑红盖头是中国读者熟悉的习俗,其中“称”和”秤”谐音,意思是称心如意,一语双关。林语堂在传达这个双关时采用了增补的形式弥补了文化差异。

(三)语言文化方面

《京华烟云》一书中每一章节都以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的话为引言。林语堂先生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用归化的策略,考虑接受者的环境以及翻译的可接受性,让外国读者明白道家思想,为西方人了解中国古典文化搭建了一座桥梁。

四、“目的论”在张振玉版翻译《京华烟云》中的体现

张振玉先生把此书翻译成中文,它的目标语对象是中国读者。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手段能达到译语的功能效果。为了尊重并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与需要,译者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再加上省略和必要变动等一些翻译法。不仅成功得传达了原著的含义,避免中国读者误解和感觉拖沓冗长,使翻译目的得到很好实现。

(一)增删策略的使用

增删是体现了译者的主动性,按照作品功能的需要译者可适当增加或减少一些内容以达到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需要。

张译本中删除的部分大多是中国文化部分的介绍。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但对中国人来说是很啰嗦的内容。如:

原文:The spirit that possessed them and entered their bodies was the Monkey Spirit,Sun Wukung,celebrated in the religious epic Hsiyuchi.[1]

译文:来附体的神仙是齐天大圣孙悟空。

原文中作者恐怕西方人对孙悟空的形象陌生不了解,特地添加加了monkey spirit(猴精),celebrated in the religious epic Hsiyuchi(宗教小说西游记歌颂推崇的)。让西方读者有更详细的信息。然而,对中国读者来说,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如果忠实地逐字一一翻译过来,中国人会觉得多此一举,做如上处理后,一般中国读者都会觉得流畅、简洁并无冗赘之感。

在增加方面,张译本最典型的是添加了《京华烟云》具有对称平衡结构的章标题,这是有传统中国小说特色,在原文小说中是没有的。这种处理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上卷道家女儿,中卷庭园悲剧,下卷秋季歌声。

(二)四字格的使用

译者张振玉先生在翻译时,多处使用了汉语四字格。四字结构是汉语用语的一个重要特点,让中文读者更容易接受,拉近了译作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四字结构的使用使得语言整齐,古朴典雅,在节奏上也有对称的美感。如:

(1)Now that they had decided to seek safety in their home at Hangchou,he had made extremely cool and unperturbed preparation for the departure.[1]

译:后来既然决定了到故乡杭州去避难,便冷静异常,从容准备,处变不惊,方寸泰然。[5]

例句将英文的长句转化为中文的短句,用四字成语的结构,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富有中国古文的色彩。体现了“目的论”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的思想。

五、结语

林语堂先生在作书中将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结合,在目的论原则的指导下很好地传递了中国文化。作者充当了文化使者,给西方世界带去一个真实而形象丰满的中国。同时张振玉先生翻译的《京华烟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国内读者的普遍喜爱。这与他的翻译策略不无关系。这种成功给了我们启示,目的论对文化翻译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它摆脱了对等翻译的束缚,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更自由地采取翻译方法。而译者的能动性围绕根据翻译的目的进行,翻译目的决定一切翻译行为。

[1]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35-36.

[2]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21-125.

[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48.

[4]张振玉.Translation of Moment in Peking from the Point of Skopos Theory[J].Xi'an: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5:68-70.

[5]林语堂.京华烟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1-103.

猜你喜欢
京华烟云京华烟云
山西药茶香飘京华
红色京华
烟云几许著苍山
从文化缺省补偿角度看《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复译
探究林语堂作品落后女性观的原因
论《京华烟云》人物的命名方式
京华清明记忆
物质文化在《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
茶山烟云
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