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2013-08-15 00:48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应用型

安 娜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130012)

现今,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据统计,截至2007年,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占同期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不仅是适应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更是顺应教育发展的要求。近年来,高等学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为契机,加强和改进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做好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日趋完善的国家资助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多数贫困生都得到了行之有效的帮助,但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贫困生的资格认定难以把握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认定依据主要来源于贫困生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及贫困生本人提供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但随着贫困认定工作的深入,一些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的可信度存在着质疑,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作为学校本身,又很难逐一到每个贫困生家里去调查、核实,这就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的情况。即使是通过同班同学或寝室同学了解情况,也可能碍于同学间的情面而很难保证其客观性和真实性,而真正贫困的同学,可能会出于难为情或较强的自尊心而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状况。所以,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的资格认定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被忽视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有部分贫困生来自偏远的农村,由于城乡在经济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得他们觉得与城市里的同学们在知识面、接受能力、人际的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往往觉得自己无所特长,在全新的陌生环境中,贫困生最初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上的变化,比如消极的自我意识以及消极的自我暗示,都会使贫困生产生自卑感。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经济比较拮据,无论是家庭还是贫困生自身都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得他们在学习及生活上得不到稳定而可靠的经济保障,常常会处于焦灼不安的忧虑中,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他们会选择在课余时间到校外打工,奔波于校内与校外、学习与打工之间,使得他们比普通同学更加劳累,加重了他们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负担,也会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无法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和安慰家人,故而常常感到自责和焦虑。加之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部分贫困生在即将毕业时对个人的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因此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随着紧张情绪的不断加重,他们的精神时常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如果这种压抑的情绪长时间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倾诉或宣泄,学生的心理就会产生疾病,而实际上,心理上的压抑、焦虑带给贫困生的困扰要远远地超出经济上的艰难。

(三)针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认识不足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了多项资助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保障,但是有部分贫困生却产生了较重的依赖心理,一味地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上,心安理得地向学校申请资助金,不愿通过寻找兼职或勤工助学等活动来主动解困,也有的贫困生肆意挥霍得到的资助金,对自己的生活及学业降低要求,很多受助同学本身并没有完全理解和体会到党和国家的良苦用心,对社会及学校毫无感恩之情。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不能仅是表面文章,只重视物质的资助,更应重视精神扶贫,只有把经济资助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双管齐下,才能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引导工作。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现象依然存在。目前,无论是直接规范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法律法规,还是同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其立法进程都显得相对缓慢,没有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相适应,因此无法有效地使用法律机制监管和约束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正常运转。这些不仅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也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教育发展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产物。即便如此,纵观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教育与经济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协调发展,教育投入不足,且教育的资源分布不均衡,使得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尤显突出。

由于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这些地区的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师资等方面都与城市里的学校存在巨大的差距,有些贫困生从小就伴有某些自卑,进入大学后,感受到农村与城市的文化差异,使得他们倍感孤独,无法融入学校的大环境中,比如普通话讲不好,不懂得计算机,外语的基础差等方面,这些都增加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经济与心理的双重压力。

(三)道德境界提升不理想

当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与贫困生自身的道德素质有相当大的关系,即便有些贫困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道德境界提升却不理想,诚信意识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贫困生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资助工作的中心,作为资助工作者服务的对象,在开展资助工作中必须以人为本,人的素质高低对资助工作开展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思想教育水平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认定程序

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由生源地政府、社会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参与,并明确各方的责任。每学年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对贫困生认定进行适度的、动态的调整,并加强对贫困生认定小组的教育和引导,使贫困生认定过程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和客观的原则。

(二)依据产学研路线,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 自身的综合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适应实际工作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了解获取知识的方法及途径,这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要具备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贫困生不仅要从外部的经济方面给予资助,更要从内部培养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学校积极开展科技助学活动,与地方企业联合,使得勤工助学机制得以深化发展,鼓励贫困生到野外参加生态调查、到工厂参观、学习,开展社会实践讲座,以及组织小型的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这样贫困生在实践中不仅可以发挥其自身的专业优势,也可以使得一些基本能力得到锻炼,比如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与社会交流融合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

(三)注重人文关怀,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需要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拥有了健全的人格,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锻炼能力,而这些都是同学们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基本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能够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的人才,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特殊的培养目标,注重贫困生的人格塑造尤为重要。

由于受到自身的经济状况的影响,有部分贫困生的思想及心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贫困生作为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也应该得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关怀。有的贫困生可能由于家里贫穷而导致自卑心理,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得较为敏感,不能与周围的同学进行良好的互动。针对贫困生的这种现象,做为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及辅导员老师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引导贫困生树立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创造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培养出在基层一线岗位上能够“下得去、用得上、吃得苦、留得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塑造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要鼓励贫困生进行独创性的思考,发现新的问题,研究新的情况,提出新的观点,不仅能够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更能够主动参与竞争,帮助贫困生在生活上、学习上找准自己的定位,坚定自身的价值。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努力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为贫困生创建一个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

(四)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普遍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使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暂时得到了改善。多数贫困生在获得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后,都表现得特别珍惜,心怀感激之情,因此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学校。但也有少数的贫困学生经过学校的贫困生认定后,把享受到的资助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贫困,就应该得到社会的资助,所以一味地等待外部的资助,更没有想过还有比他更加困难的同学。造成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中这种感恩意识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外部因素,也有来自家庭及学生个人的内部因素,更有教育的因素,因此,加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及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尤为必要和重要的,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感恩讲座来宣传本校或其他高校贫困生中的感恩事迹,引导学生心怀感恩之心,也可以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多样的爱心活动,通过贫困生自身的体验来培养感恩意识,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一部分贫困生改变那种理所应当的错误认识,更能让这些贫困生感受到来自国家、学校及同学们对他们的关心,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和学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性的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资助工作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但是无论形势如何变化,都要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终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不仅要给予贫困生物质与经济上的资助,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贫困生当中,鼓励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贫困,树立人生的勇气和信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贫困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学有所成,更拥有高尚的品德。

[1]由丽.关于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9(8):46.

[2]宋术学.关于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5):621.

[3]王小元,简子博,戴朝护.新时期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5.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