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问政本体论——政务微博话语权研究系列之二

2013-08-15 00:54梁芷铭
传播与版权 2013年3期
关键词:问政社会公众公民

□ 许 珍 梁芷铭

微博问政本体论指向社会公众的现实世界,关注的是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冲突以及双方矛盾的消解,并确证着公民在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实际地反对政府治理的异化并改变着现存政府治理,从而真正解决公民、社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微博问政是政府治理趋向良性的基础和根据,是微博实现功能最大化的依托。在微博问政勃兴的当下,有必要借助微博问政本体论视角,对微博问政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和基本价值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推动微博问政功能的实现。

一、微博问政的基本内涵

微博问政,是伴随着微博兴起而出现的一种问政形态。在敞开的互联网世界里,微博问政的主体包括公民个人、社会群体、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机构等一切非政府机构。微博问政的客体是政府治理及其运行机制、成效和公权力运行等与政府职能密切相关的各种事务。微博问政的介体是微博本身,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可以表达民众话语的工具。总之,微博问政以微博为平台,通过发布信息、公众关注和公众评论等微博功能,围绕政府治理这一核心,以公民个人基本权利、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治理和政府治理为具体观照对象,通过社会公众的普遍互动和社会公众与政府的互动,推动实现政府职能转型,促进公共服务,进而维护个人基本权利和实现社会共同体利益。在本质上,微博问政表征着公民权利及其与政府权力的矛盾状态。

二、微博问政的基本特征

(一)理性表达与非理性情绪并存

在社会公众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渐增强的现代社会里,微博不再局限于日常社交,而逐步演变成为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的有力工具,成为人们表达利益诉求的新渠道。于是,微博问政进入了政治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宏大版图,在政民互动、舆论监督、社会管理和民意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微博问政构建的复杂世界里,社会公众的理性表达和非理性情绪释放交织在一起。公众的理性表达是微博问政的重要底色。一方面,公众理性认知和体悟着自身的权利、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政治局势的发展,利用微博以理性话语展开对政治和公共事务的关注,就一系列与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另一方面,公众并不盲信现实生活中和互联网上未经确证的消息,而是以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尽可能全面掌握相关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发出自己理性的声音。

与理性表达共存的是公众的非理性情绪释放。“虚拟的网络环境和微博的匿名特征为微博暴力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公众的非理性表达主要表现在微博问政中的语言暴力、人肉搜索、微博炒作和纯情绪释放,以及对相关政策、措施和政府部门回应的漠视。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管理和政治治理的改进,也不利于公众利益的实现。可以说,正是微博问政的理性表达扩大了民众与政府的沟通,也缓和了双方的紧张关系,提高了双方互动交流的质量。但实际上,微博问政的理性力量常常在无形中遭受公众非理性情绪的消解。一旦社会非理性情绪的释放占据了优势,微博问政就不可避免走向了反面。

(二)主题指向明确与碎片化信息同在

现实生活和借助信息技术而形成的互联网世界是社会公众展开微博问政的大环境。社会公众身处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中,并把相关信息与自身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联系起来。“由于转型时期民众利益诉求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台’,直接利益冲突仅为此群体利益矛盾的现在时,而彼群体则以非直接利益冲突的方式介入,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位移,两者角色互换,冲突交错进行。”这就使得微博问政的主题指向十分明确。也就是说,微博问政主题必然指向社会群体的直接利益冲突和非直接利益冲突领域,具体而言,微博问政主题大多直接指向社会民生、公民权利、社会管理和政府治理等各方面。这些主题通过微博发布、关注、转发、收藏和评论等方式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

虽然微博问政的主题指向明确,但却不能如传统媒体甚至博客那样,容纳大量的信息。这与微博的字符数量限制——文本的碎片化直接相关。在微博的140个字符数里,每一条微博表达的信息都是有限的和琐碎的。因而,为了表达更多的信息,就不得不借助于微博的连续性、图片或者相关视频。即使如此,微博问政依然不能在信息容量上超越或者接近于传统媒体和博客。而公众在此基础上获得的相关信息也是碎片式的。

(三)参与的便捷性与互动性共存

微博黏附于网站,微博问政同样要借助网站平台,但相关用户发布信息、关注和评论并不需向相应网站支付任何费用,也就是说,网站实行的是无门槛准入,微博用户可以借助手机、电脑、客户端等工具随时随地发布和分享相关信息。同时,在微博限定的140个字符数的范围内,亦无需全面考虑文字表达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更无需借助各种软件即可完成信息的发布。这就造就了公民参与微博问政的便捷性。

与微博问政便捷性紧密联系的是微博问政的互动性极其明显。一方面,这种互动性表现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社会公众就某一特定主题或者某一事件进行咨询、质问、批评、嘲讽,政府则就此进行回应,实现着双方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这种互动性表现着社会公众之间,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社会公众就某一特定主题或者某一事件进行沟通,交换意见,共享信息,实现着一边乃至多边互动。同时,这种互动性还表现在社会组织机构,如报社、杂志社、新闻网站、社会公益组织和社会公众、政府之间,形成一幅复杂的互动交流图景。

三、微博问政的基本价值

(一)促进公民意识觉醒

公民意识以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为基本要素,与以开放性社会为基础的自由意见市场的发育紧密相关。微博及微博问政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环境对公民自由表达的束缚,扩大了公众表达的边界,成就了一个开放程度和自由度比较高的意见市场。在这一意见市场里,社会公众作为公民所应有的的权利、责任和政府机构设置及其职能,以及公权力运行等被广泛关注,人们就在这里逐步实现着公民意识的觉醒。

微博问政关注公民所应有的权利和责任,虽然此过程中或许会遭到不同程度的阻力和来自不同利益集团的压制,但始终都在促使公众自觉地对照宪法和法律观照自身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不断确认自身在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梳理自身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促使公众形成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意识,促使公众逐渐形成牢固的民主意识和公德意识。同时,政府机构设置及其职能的实现也进入微博问政的范围,社会公众以建设性言论话语和强烈的批评意识表达着对政府机构设置及其职能的实现,和对公权力运行的关注,他们关注着社会民生、社会治理和政府治理。这恰是公民对自身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的进一步提升,也正是在对个人权利与责任的持续追寻中,在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中,在对政府的批评监督中,社会公众的公民意识逐渐觉醒,寻找到自身在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中的确切位置。

(二)扩延社会舆论场域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社会舆论主要集中在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即使互联网的兴起扩大了社会舆论场域,但更宽广的社会舆论场域则是在微博问政兴起之后出现的。

微博问政通过信息发布、粉丝关注和大众评论,借助共同的主题或者事件把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人联系在一起,把代表不同利益的群体联系在一起,人们在微博这一平台上相互转发相关信息,展开互动讨论,交流意见,批驳荒谬,支持真理。这就使得微博问政超越了地域、行业、群体的局限,而演化为面对每一个人的社会舆论。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阶层分化会形成不同的利益诉求,各种利益诉求会突破意识形态框架,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由‘定于一尊’走向‘众神并立’。运用行政力量压制思想领域的争鸣,并不能消除思想的存在,以‘堵’的方式形成意识形态共识,已成为不可能。”而微博问政恰恰是借助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容量把不同的主题和事件囊括进来,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即使有行政力量等多方面干预),全面直面社会治理和政府治理。在微博发布者的虚拟身份掩护下,更多的人和事将通过微博而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中心。这就在实质上突破了传统媒体所创造的社会舆论场域。毕竟,传统媒体总是极易受到版面和出版周期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对社会舆论场域的进一步扩大。

(三)助推政府职能转型

政府治理要充分考虑合法性问题,也就说,政府要充分考虑实施治理“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事实上,在微博问政的冲击下,政府治理合法性问题已经得到了重视,并由此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型,以应对社会公众对政府治理的质问与批评。

微博问政助推政府职能转型,实质上是助推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具体而言,就是助推政府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放弃原来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全心全意服务社会公众的姿态,与民平等相处,切实维护公民基本权利,最大限度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治理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是社会心态,事实上,在任何社会形态中,“社会心态都是复杂的、多向的、不稳定的,具有明显的感性特征、非理性特征和主观性特征,需要对这种自发社会因素进行自觉的调节和正确的引导”。那么,如何对社会心态进行“调节和正确的引导”?如何全面把握社会心态?又如何知晓政府治理是“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在微博走红的时代氛围中,微博问政无疑是最佳渠道。微博问政使得民众的智慧得以全面呈现,为政府治理提供了观照自身的平台和良机。这能很好地帮助政府全面掌握社会舆论,了解民情民意,知晓公权力运行的实际状况和自身职能的是否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微博问政为政府职能转型注入了力量和活力,推动着政府在职能转型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交往理论视域下政务微博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13XGL008)

[1]盛明科,杨玉兰.微博时代公共舆论暴力的产生极其治理机制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冉光仙,徐玲琳,田杰.非直接利益冲突式集群行为现象的人本考量[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阳海洪.合法性转型与当代中国传媒的新使命[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4]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孙伟平.论影响社会心态的诸因素[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猜你喜欢
问政社会公众公民
论公民美育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努力给社会公众求证事情的真相——以金华晚报《求证》栏目为例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社会公众追究政府生态责任的角色定位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社会公众视阈下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十二公民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