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华烟云》中的“死亡情结”

2013-08-15 00:45张婷婷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京华烟云京华烟云

张婷婷

众所周知,爱情和死亡是人类永不泯灭的话题,也是西方文学家们探索和研究的终极命题,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文学创作者们始终无法割舍的“情结”,即所谓的“死亡情结”。一向被“悲剧意识”所环绕的大作家林语堂,自然也不例外。尽管死亡是人类想尽方法和竭尽全力想回避的尴尬话题,但林语堂还是直面人生。他大胆了选择了死亡话题。透过对作品人物的深刻刻画以及情节的完美塑造,林语堂实现了自己对生命的超脱,完成了由生到死以及向死而生的人生之旅。

一、《京华烟云》以及林语堂的“悲剧意识”

林语堂,举世闻名的美藉华人文人,集多种身份于一身:语言学言、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学者、哲学家以及作家,通过写大量小说、散文和翻译文学作品为世界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代表作《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于1938年定居法国时创作的英文版小说。林语堂凭借这本巨作,于1975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本小说讲述了北京姚、曾、牛三个富裕家庭的兴衰起落。通过对京城中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成员在民族危机时刻所展现的性格变化、生命抉择、牺牲与奉献,揭示了中华民族不卑不亢的精神。很多人称《京华烟云》是以战争为题材小说的始祖。由于其独特性和生动描写,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读者的关注和研究兴趣。

林语堂是个悲剧意识极强的作家,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人生哲学独到的见解,因为他已经参透了人生的奥秘和生命自然法则。在他众多作品中,不论是小说、散文,还是随笔都体现了他那无处不在的“悲剧意识”。《京华烟云》借鉴《红楼梦》的悲剧艺术,一则展现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和历史的客观悲剧;二则揭示悲剧的原因,不是偶然单一和某个恶人恶行所致,通常是多重和深层;三则追问生命的终极,对生命本省悲剧多有关注审视[1]。林语堂从来没有避讳“死亡”这个敏感字眼或“死亡”这个尖锐话题,相反,他是大胆面对“死亡”,对“死亡”进行大胆思考和探索,从而揭示其生命哲学和意识观念。我们不难发现他很多的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点,例如《风声鹤唳》中的博雅、《朱门》中的杜忠、《奇岛》中的保罗、《红牡丹》中的费庭炎以及金竹、《赖柏英》中的甘才等。

然而,在他众多作品中,代表作《京华烟云》是最能体现和说明这一点。林语堂对父子的冲突、婆媳的隔阂、妯娌的纠纷、主仆的矛盾、男女的爱情、婚丧嫁娶等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刻画,从而揭示其“悲剧意识”。从家族盛衰历史方面来讲,《京华烟云》就是一部讲述了京城三大富裕家族兴衰起落历程的著作。从这一点看,整个小说就弥漫着悲剧氛围,具备了十分鲜明的悲剧色彩。在战争中,各大家族都经历了各自的起起落落和兴衰荣辱。除此之外,《京华烟云》中林语堂还提到了诸多人物的死亡:姚太太、姚思安、姚体仁、银屏、冯红玉、阿满、曾平亚、孙曼娘及其养子等。我们不难发现林语堂笔下的这些诸多人物都不是善终的,要么夭折;要么未婚而终;要么自杀身亡;要么天灾人祸。我们可以从林语堂的长女林如斯的话语中得到印证,她验证说“浮生若梦”是《京华烟云》的主旨。有很多人主张《Moment in Peking》,应被翻译为《瞬息京华》,而不是《京华烟云》。“烟云”也好,“瞬息”也罢,林语堂无非就想小说体现人生无常、岁月匆匆、世事沧桑、生命短暂、百年如梦。总的说来,《京华烟云》不仅是一部展现个人悲剧的一史诗,而且也是一部揭示整个社会和历史悲剧的一篇宏伟巨作。林语堂自己也承认:“理智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就象风中的残烛,寿命使大家平等如一。”[2]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以经看透了生死。生命无常,岁月短暂,刚好印证了中国那句老话“人生易老,天难老”。“死亡”已经成了林语堂贯穿于文本的一个“情结”,它折射出了林语堂的生命价值观念。换句话说,“死亡情结”已经隐藏于作者内心深处,并已自然而然贯穿到其作品当中。

二、“死亡情结”在《京华烟云》中的映射

英国举世闻名的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过:“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换言之,人生只不过就是生死二字。生命是可贵的,死亡又是不可避免的。如同爱情一样,“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死亡是生命的开始,也是生命的结束。在《京华烟云》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在关键时机遭遇死亡,面临死亡以及超越死亡的三个阶段的变化,从而揭示其生命哲学。死亡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生命循环的重要一环节。有人把生命比喻成风中残烛,稍有风动就会熄灭,由此可见,人在死亡面前是多么的无助和脆弱。然而,死亡在林语堂的字典里有其新的意义,死亡是生命的更新和延续。在林语堂的眼中,“人生是多么不确定,吾们倘知道了甚么是以满足吾们,便紧紧地握住它,有如暴风雨的黑夜,慈母之紧紧抱住他的爱子。”[3]这体现了林语堂对人生的悲剧意识,以及对生命的极度热爱和眷念。林语堂的“死亡情结”正式来自于他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只有他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瞬间,他才能勇敢的遭遇死亡,面临死亡甚至到最后的超越死亡。

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给了很多对“死亡”的描述和刻画。就死亡的人数来说,就多得不计其数,小到丫环银屏的死,大到姚思安的死。就死亡的成因来看,也是种类多样。曾老太太是无疾而终的,“只见她的头从平滑的皮枕上垂下来,大家才知道她归天。”[4]姚思安在睡梦中去世,“是体力逐渐耗尽的简单明了的自然死亡。”[4]曼娘是在小说中一个举足轻重并且不可替代的悲剧人物,她的出场为整部小说提供和渲染了一个不可缺少的悲剧氛围。虽然早已得知曾平亚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曾家只想通过“冲喜”这种迷信做法来拯救曾平亚时,孙曼娘还是毅然无怨无悔地嫁给了他。因为曼娘经历了父亲的死亡,她已经有了直面死亡的勇气。所以,她接受了曾家的提议,因为她想拯救她的爱人,那怕是一丝希望,她也不愿意放弃,要拼死抓住最后一根救命草。通过曼娘这个人物角色的刻画,林语堂想揭示生命的无常和短暂。人在遭遇死亡时,显得是那么脆弱和无力。的确,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无法长生不老,岁月绵绵。俗话说得好“自古红颜多薄命”,《京华烟云》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众多读者所认为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般的才女子冯红玉,虽然她因情自杀,但她的死难免会让读者落泪,同情她那悲惨的命运。然而,她的死却促成了阿菲和宝芬的婚事,成全了他们的幸福。可以这样说,冯红玉的生命又融入到了阿菲和宝芬的幸福生活中,从而完成了生命的循环。在众多悲剧人物死亡描述中,姚木兰的大女儿阿满可谓是所有人物中死得最惨绝人寰和悲天动地的。年仅15岁的阿满在学校的组织下参加了反日游行,然而却被残酷地杀害。女儿的死亡无疑给姚木兰与重大打击,让她一夜之间老了许多,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当听到她大嫂兼结拜姐妹曼娘惨遭日本兵蹂躏和杀害,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完全彻底崩溃了,因为再坚强的她在“死亡”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当她唯一的儿子提出要参加抗日战争时,虽然她有千万个不舍和不愿,但她还是允诺了,因为她深知生命的重要,已经不再惧怕死亡了。就如她所说:“实际上,夏季的开始并不再春分,而是在冬至,白昼渐长,阴的力量开始衰退;冬天的开始在夏至,那是白昼渐短,阳的力量开始衰退,阴气渐盛。人生也是按照循环而有青春、成长、衰老。”[4]木兰的这番话语体现了她已经领悟到了人生的全部哲学,并参透了生命的全部意义。在民族危机的紧急关头,木兰眼中看到的不再是自己和她爱的家人,相反她看到的是千千万万个受苦受难的中国同胞。她的价值观念已经达到了一个飞越和升华,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所以,她不再惧怕死亡,相反,她敢大胆地直面人生,拿出勇气面临死亡,甚至是战胜和超越死亡。尽管逃亡的路上充满无数不可预知艰难困苦和荆棘,但木兰还是毅然坚决地收养了四个孩子,因为她知道她收养的四个孩子是她女儿阿满的延续,更是中华民族血脉的延续。这时,对姚木兰来说,死亡不是那么的可怕,因为她已经勇敢地经历遭遇死亡,面临死亡以及超越死亡的三个阶段的过程转换,完成由生到死以及向死而生的人生旅程。林语堂将这种死亡意识投射于整个《京华烟云》的创作中,借助于“死亡”,来向世人宣告他那了不起的生命哲学和超凡的人生境界。

[1]梁素芳.浅析《京华烟云》对《红楼梦》悲剧形态的继承与分离[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9)

[2]林语堂.悼鲁迅,《拾遗集》(下),《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8 卷[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林语堂.人生的归宿,《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0卷[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4]郁飞译.林语堂.瞬息京华[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京华烟云京华烟云
山西药茶香飘京华
红色京华
烟云几许著苍山
从文化缺省补偿角度看《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复译
探究林语堂作品落后女性观的原因
论《京华烟云》人物的命名方式
京华清明记忆
物质文化在《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
茶山烟云
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