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渔业资源的SWOT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3-08-15 00:47王永龙
巢湖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渔业资源巢湖渔业

王永龙

(合肥市行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

巢湖是大自然赠送人类的极为难得的宝藏。合肥市不仅因实际拥有它而倍感自豪,更要为保护、发展、利用好巢湖的独特资源而倍感责任重大。如何保护、发展、利用好巢湖的渔业资源,不仅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更是合肥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1 巢湖渔业资源的SWOT分析

SW0T分析主要是分析内部优势(S)和劣势(W)以及外部机遇(O)和威胁(T),然后运用SW0T分析矩阵法,找出适当的可行性战略。

1.1 巢湖渔业资源的内部优势(S-Strength)分析

1.1.1 地理优势独树一帜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长江下游的安徽省中部(北纬 30°25′28″-31°43′28″,东经117°16′54″-117°51′46″),合肥市境内。 它是全国省会城市中唯一拥有的独特资源。水位高程8m时,巢湖面积755 km2,折合113万亩,容积17.17亿m3。流入巢湖的河流共有34条,仅有裕溪河与长江相通,它是唯一的出湖河流。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裕溪河上、下游建闸,水位变化受人为控制。一般年份水位变幅在4.92-1.44之间,正常水位2-5米 ,容积17亿米3。环抱巢湖的县(市、区)是庐江县、肥东县、肥西县、巢湖市、包河区。

1.1.2 “巢湖三珍”名闻遐迩

巢湖盛产鱼、虾、蟹、贝及经济水生植物。200 2年至2004年期间,对巢湖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鱼类54种,隶属l6科、9目,主要以鲤科鱼类为主(35 种),占 64.8%。[1]其中“银鱼、螃蟹、秀丽白虾”自古有名,被称为“巢湖三珍”。银鱼:鱼体细长,光滑透明,洁白如银。可鲜食,也可制成银鱼干。用银鱼做的银鱼汤、银鱼炒蛋、银鱼丸子、银鱼烧豆腐等味道特别鲜美。白米虾:煮熟后仍洁白如雪。用白米虾做成菜肴,其色、香、味俱佳。素有:“巢湖白虾甲天下”之称。白米虾还可药用,有脱痘疮、下乳汁、强身补精、解毒之作用。中华绒鳌蟹:是一种河蟹,色绿体肥,秋季上市。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用巢湖螃蟹制作的蟹糊、醉蟹等,为巢湖独有的风味。“巢湖三珍”,供不应求。

1.1.3 资源保护初显成效

1979年成立了安徽省巢湖管理委员会,下设办事处(又称巢湖开发公司),加强了渔业资源的保护,一段时间,渔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在渔业资源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实行封湖禁渔措施;坚持不懈地取缔有害渔具渔法;实行专项捕捞许可制度;合理确定捕捞期,共分5个汛期;保护改良产卵场环境。目前,巢湖水生植物资源有所恢复,面积约有4900多亩。鲤、鲫鱼产卵条件有所改善。[2]初步推行了“生物操纵技术”。即是利用人工放流作为增殖湖区资源的辅助手段,人工放流鲢鳙鱼种和蟹苗,合理利用巢湖极为丰富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资源,提高水体利用率,促进渔业资源发展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巢湖在保护渔业资源方面多了大量的工作和一些有益的尝试,并为渔业资源增产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践证明,封湖禁渔措施效果显著。随着封湖禁渔措施逐年完善和手段的提高,鱼产量以年平均递增率4.7%持续稳步增长。湖区的生产生活秩序明显改善,遏制了渔业资源明显下滑的严重趋势。渔民反映,巢湖禁渔史上,最好是范洛森任职期间管理严格,效果较好。

1.2 巢湖渔业资源的内部劣势 (W-Weakness)分析

1.2.1 江湖阻隔。过去巢湖与长江水的交流量为10.3亿立方,建闸以后,交流量为1.5亿立方,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而且换巢湖水时间较长。此外,由于风向原因,巢湖西半湖水体交换更难,严重影响鱼类生长。

1.2.2 渔业资源退化较大。

鱼类种群结构变化较大。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巢湖闸和裕溪闸先后建成,巢湖水位完全受人为控制,洄游性、半洄游性和喜流水鱼类的生存条件发生巨大的变化,洄游性鱼如刀鲚锐减,半洄游性鱼如鳃鱼基本消失,喜流水鱼类如铜鱼因建闸后湖水流动减缓,不适应栖息条件而消失。建闸后由于湿地面积的萎缩,水生植物大量减少,使得巢湖内食草性鱼大量减少;喜爱生活在草丛中的鳜鱼锐减。由于藻类疯长,“水华”频繁发生,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况,使得喜食硅藻和高等植物碎屑的银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适合在敞水面生活的鱼类。鱼类在建闸前主要以大型鱼类(如四大家鱼、鮊类)为主,占62.9%,而湖鲚等小型鱼类仅占28.6%(1952年)。建闸后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鱼类捕获物及其年龄结构变化显著。到上世纪90年代,大型鱼类比例逐年下降,鱼类小型化、低龄化趋势发展较快。目前,巢湖鱼产量中,大型鱼类比例仅16%左右。寿命短,群体结构简单、生长快、性成熟早的一年生鱼类占主导地位,而寿命长、体型较大、性成熟迟、生殖周期长、种群的繁殖力和恢复力低的大型鱼类在数量上属从属地位。目前,巢湖主要经济鱼类主要有:湖鲚(毛鱼)、银鱼、翘嘴红鲌、蒙古红鲌、鲤鱼、鲫鱼等。湖鲚(毛鱼)、银鱼等小型鱼类为秋季的主要捕捞群体,占全年捕捞产量的80%左右,而鲌类、鲤、鲫等大型鱼类为冬季的主要捕捞群体,其产量不到20%。鱼类的捕捞群体呈现低龄化和个体小型化趋势。

蟹与虾变化巨大。自1966年裕溪闸建成后,河蟹的洄游受阻。目前巢湖河蟹已基本绝迹。19 63年以前,巢湖以喜生在有水草浅水区的日本沼虾为优势种,目前退变为喜生在敞水区的秀丽白虾为优势种,成为“巢湖三珍”之一。

1.2.3 养殖基础薄弱。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先进科技应用不足、市场开拓主观意愿不强,导致巢湖水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由此产生恶性循环:巢湖渔业生产水平不高,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进而制约了产业集聚、产业延伸、投入品产业发展、水产龙头企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也影响了与之相关的二、三产业的发展。

1.2.4 水生植被减少。巢湖水生植被受1954年洪水和巢湖闸、裕溪闸的影响很大。1954年洪水前湖中水生植被生长茂盛,植被发育良好,几乎分布全湖。根据资料记载,共有54种水生植物。1954年洪水和1960年巢湖建闸后,水生植物受到严重影响。1980年后虽有一定程度恢复,但由于环境条件限制,一直没有得到充分恢复。1980年调查,全湖分布面积不到20km2,占全湖总面积的2.58%,生物量仅2.42×104吨。2002-2003年的调查发现,在巢湖设置的22个样点几乎没有发现连片水生植被,仅在岸边或河口附近有零星分布。水生植物大幅度退化,湖泊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湖泊水质不断恶化,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鱼类的生长与繁殖。

1.3 巢湖渔业发展面临的机遇(O-Opportunity)分析

1.3.1 水产政策的出台为巢湖现代渔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安徽省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进水产跨越工程,扶持水产大县,提升水产品加工水平”。随后于2009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在全省组织实施水产跨越工程”的意见。这充分表明,“十二五”时期,巢湖渔业将处于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宏观环境之中。

1.3.2 示范区建设为渔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由于皖江示范区建设所带来的政策叠加机遇、综合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有利于巢湖打造面向长三角的水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流通、贸易、物流平台,促进巢湖现代渔业的快速发展。

1.3.3 区划调整带来资源整合的机遇。2012年3月2日安徽省巢湖管理局正式揭牌,标志着环巢湖地区的保护和开发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巢湖的统一治理和保护,尤其是为渔业资源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1.3.4 休闲渔业成为巢湖渔业发展的新亮点。新生的休闲观赏渔业打破了渔业生产的单一性,形成了集养殖、垂钓、观赏、餐饮、旅游度假于一体的新型经营形式,满足了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需求。随着合福高铁等客运专线的开通以及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加上巢湖本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休闲观赏旅游渔业,对促进环巢湖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远大于产业发展本身。

1.3.5 生态安徽建设对渔业提出新要求。“生态强省”是安徽的奋斗目标之一。以渔养水,以水养鱼,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水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相互映衬。多年来,通过在巢湖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实施禁渔期制度、实施湿地修复建设等措施对渔业生态进行修复,改善鱼类种群结构和水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巢湖发展必将引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期。

1.4 巢湖渔业发展面临的威胁 (T-Threats)分析

1.4.1 水域污染。当前,巢湖东半湖有国控监测点5个,省控监测点2个,西半湖有国控监测点7个。检测结果表明,巢湖东半湖水质属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总磷;西半湖水质属重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总磷、石油类、氨氮。主要原因有四个。第一,工业污染居多。巢湖流域面积为1.35万平方公里,其工业经济为安徽的中枢,工业排放的污水较多。第二,生活污水多。流域人口多,2010年末有1060万人,城镇化率为54.0%。城市人口多,生活污水自然多。历史上污水流入巢湖,氮磷沉积多,营养过剩。第三,农业面源污染广。巢湖周边(含围垦造田)有一百几十万农田。农民认为施肥越多,收成越多。化肥农药的土壤吸收率仅为35%左右。大量施肥,大量氮磷自然流入巢湖。以上导致巢湖水污染的情况接近于各占三分之一许。第四,巢湖流域土地含磷多。肥东县就有磷矿,随着水土流失,磷流入巢湖。巢湖总磷、总氮增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植被退化、鱼类减少。

1.4.2 捕捞强度增大。2008年度巢湖入湖捕捞的生产船只为3 484条,其总吨位为48 456t、计 96 916.00kW,其中大型船舶 1 350条,4 5107t、79 380.00kW; 小型船舶 2 134 条,3 349t、17 536.00 kW;入湖生产的劳力数为9 572人。20 09年,参加捕捞生产大型渔船1 337艘,小型渔船2 192条,参加捕捞渔民总数为10 322人。[3]这还不包括含山等外地来的几百条捕捞船。在鱼类资源减少的情况下,捕捞船只和捕捞渔民总数还明显增多,巢湖压力明显增大。从渔民捕捞状况调查来看,渔民反映目前状况是鱼少了,鱼的味道不好了;有的鱼绝种了;渔业资源从多到少依次为湖鲚(毛鱼)、白虾、银鱼、鲫鱼、鲢鱼、白条鱼。而且白虾、湖鲚(毛鱼)占比近70%,银鱼占比近15%,其它合起来仅占15%。

1.4.3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加快渔业科技创新。目前,大水面捕捞技术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水产养殖病害呈逐年加重趋势,造成损失巨大。特别是水产品精深加工不足,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产品增值、产业升级和渔业增效,巢湖渔业没有产生其应有的巨大效益。

1.4.4 支撑保障体系难以适应现代渔业发展需要。巢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长期不足,抵御各种自然风险能力弱。特别是养殖环境条件急剧退化;渔业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渔业执法手段不强,管理水平无法适应新时期现代渔业发展的要求。

对巢湖来说,发展机遇千载难求,现实挑战客观存在。总而言之,当前机遇远大于挑战。运用SW0T分析矩阵法,可以发现,SO战略或ST战略为优先发展战略。SO战略即是发挥巢湖渔业资源的独特优势,抢抓当前巢湖面临的难得的机遇,乘势而上,获得巢湖的大发展、大繁荣。ST战略即是充分利用好巢湖的资源优势,设法克服巢湖面临的威胁,扬长避短,实现新一轮发展。

只有坚定信心,立足实际,积极抢抓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巢湖之上,水鸟齐飞;湖面之上,金光闪闪;巢湖之中,鱼翔浅底;万类湖天争自由的胜境一定会实现的。

2 巢湖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对策建议

2.1 坚持三项原则,做好渔业资源保护与发展

一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渔业资源,在开发中兼顾保护。保护是第一位的,保护是前提,即是,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才可以综合开发利用巢湖。只谈保护,不求开发,巢湖是难以更好地发展的,或者,只谈开发,只想发展,不谈保护,巢湖终究也是发展不起来的,而且会促使巢湖的状况更加恶化。二是巢湖流域治理与巢湖本身治理密切配合,缺一不可。只有将湖内治理与湖外治理紧密结合,双管齐下,才能真正达到对巢湖保护与发展的目的。三是长远着想与短期治理相互配合,实现多赢。巢湖治理是个长期问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绝不能为了短期利益,更不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或是一点所谓的“政绩”而贻误巢湖的长远发展。要坚决克服短视行为。

2.2 抢抓机遇,尽快修改“管理办法”和“规划”

一是加强地方立法,尽快出台巢湖管理条例,赋予巢湖管理局在巢湖流域合理的范围内综合管理的职权,对破坏水质,破坏渔业资源,破坏生态活动集中执法。当下要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遵照市场经济规律,根据《渔业法》及其配套法规,重新制定一个切合实际,并具可操作性的“巢湖渔业资源管理办法”,科学保护并利用渔业资源。

二是抓紧修改《合肥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从上述SW0T分析来看,目前形势已经是今非昔比,国家和地方对渔业的保护和发展越来越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一定含金量的措施和优惠待遇。要抢抓当前政策叠加机遇,加紧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八大工程”建设。2011年8月巢湖地区区划调整后,对作为指导合肥渔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不能不对此作出积极回应,并适当修改,以发挥其对现实以及未来发展的指导作用。比如,要求巢湖流域实行生态保护,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等。

2.3 加强湖内治理,着力保护并发展巢湖渔业资源

对巢湖保护与开发的主体应该是巢湖管理局。要明确其职责和发展目标,促使巢湖管理局提高工作效能,加快改善巢湖落后面貌。

2.3.1 完善渔政管理体制,加强渔业管理。一是改革调整渔政管理体制,完善巢湖管理局管理体系。在沿湖各县区(市)以及乡、镇健全分支机构,在渔民集中的地方成立渔民协会等护渔组织,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分级管理,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水陆结合,渔政与公安、工商、司法、环保、水利等部门紧密配合的管理体制。

依靠地方党政的支持,是搞好渔政工作的关键。历史已经证明,哪里政府重视,哪些地方渔政工作就开展较好。这个经验,应该进一步发扬光大。目前巢湖已属于合肥内湖了,合肥各地政府为巢湖发展做出贡献,也是义不容辞的事。市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各级政府必须统一认识:保护并发展巢湖是自己份内的事!

二是严格执法,合理捕捞。对原来经过检验的管理方法如设立禁渔期、取缔有害渔具渔法、实行专项捕捞和定期捕捞、投放鱼巢等都要继续抓紧抓好。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渔业捕捞汛期,控制捕捞渔具的网目大小,禁止破坏性的非法渔具渔法(如电捕鱼等);禁止外来捕捞渔船;严格管理拦渔网、网箱养鱼;积极吸收渔民参与监督,杜绝人情执法;坚持每年设置人工鱼巢,为定居性鱼类鲤鱼、鲫鱼等创造良好的繁殖条件,保护鱼类生养休息。

2.3.2 科学养鱼,恢复巢湖生态。一是加大人工放流鱼苗,实行科学养殖。利用蓝藻生产鱼类并达到控制蓝藻目的,应该是富营养化湖泊值得探索的环保型渔业生产方式。因为蓝藻危害环境而被视为有害,但它也是一种富含营养的、可利用的生物资源。在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生产量非常巨大。微囊藻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为54%,氮、磷含量分别为8.64%和1.2%。加大放流滤食性鱼类的数量,同时增加放流鱼种类,从而更好利用不同生态位的饵料资源,促进渔业结构调整、优化。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鲢鱼、鳙鱼和罗非鱼等可以较好地利用蓝藻。还有研究表明,当鱼类达到一定密度还可以控制蓝藻水华。通过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鱼类,充分利用天然水体中的蓝藻作为鲢鳙鱼的饵料,通过藻类吸收转化氮磷,鱼类摄食转化藻类的食物链关系,最终捕捞成鱼后带走水体中部分氮磷等营养元素,从而遏制蓝藻“水华”,减轻富营养化程度。该技术属于生物防治措施之一,从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看,该技术是可行的。据估计,巢湖浮游植物生产为342 00kg/ha,全湖按75620ha每年浮游植物生物量达到258万吨,按饵料系数50计,产鲢鳙鱼潜力可达5.1万余吨,但这些资源没有得到适当利用。我们应在控制蓝藻的过程中利用蓝藻,在利用蓝藻的过程中达到抑制的目的。

巢湖近年来也已开始了利用蓝藻养殖鱼类的生产性实验。实践证明对削减蓝藻“水华”有一定作用,只是放鱼量太少,作用不明显。太湖经验证明,每放入一公斤鱼苗,即可产生10-15公斤收益。太湖自1966年开始人工放流鱼苗,而且每年投放的强度很大,并且遵照调整太湖渔业资源结构的长期规划,目前收效很好。巢湖相对太湖来说,不仅没有科学规划,而且起步晚,投放鱼苗少,改善水环境不够明显。应该抓紧制定规划,科学利用网箱养鱼,合理改善巢湖渔业种群结构,彻底治理蓝藻问题。

二是保护水生植被。水生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它有利于鱼类草上产卵、草丛栖息水生动物,提供鱼类充足的繁育和成长的场所。保护和恢复水生植被是治理湖泊环境的重要生态措施和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是合理开发底栖动物资源。螺、蚌等底栖动物具有高效过滤水质功能,是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渔业功能的重要生物类群。有研究表明,螺、蚌等底栖动物还有利于水生植被恢复。在巢湖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应发挥螺蚌的生态作用。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螺蚌资源,发挥其高效过滤水质的生态功能应该是巢湖生态恢复和发展环保型渔业的重要研究内容。

2.3.3 修复湿地,发挥其改善生态的功能。对于已严重富养化的湖泊,一方面要控制点源和面源的继续污染,另一方面要设法输出湖泊内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输出氮磷采取工程措施(如疏拦底泥)见效快,但投资大,持续作用小,采取生物措施(如放流鱼类、保护修复湿地、种植水生植物)投资小,并具有长效机制,应成为巢湖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措施离不开湿地的保护修复,湿地与湖泊水体唇齿相依,失去湿地的湖泊其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极容易受到外界的损害。

2.3.4 积极培植渔业主导产业。一要研究国内外两个市场,在现有湖鲚(毛鱼)、白虾、银鱼等主导产品基础上,形成规模,并以此为轴心形成主导产业。二要加强对现有传统产业的创新和改造,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对传统渔业产业实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使大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主导产品产业化。

2.3.5 积极推进渔业服务业发展。加快建立以主导产业为基础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巢湖之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融合水产养殖、水族观赏、水乡旅游、水边垂钓和水上娱乐等丰富内容的生态旅游、休闲体验渔业基地,加快发展观赏鱼产业。通过渔业功能拓展和服务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扩大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集聚,打造现代高效渔业示范区。

2.4 加强湖外治理,着力保护并发展巢湖渔业资源

湖外治理的责任主体应该是巢湖流域各级政府。

2.4.1 彻底治理污染源

巢湖换水周期相对较长,而每天入湖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总量达49.3×104t,流域内水稻田每年流失氮约3147.6t,磷约193.9t,过多的氮磷营养物质存在于水体导致水的富营养化程度高。针对巢湖污染的途径较多,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要秉承“治湖先治河”的理念,从源头上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

一是坚决彻底解决工业污染源问题。对待污染企业,要么关闭,要么治理。要学习河北保定市的做法,宁愿GDP慢几个百分点,也要治理好工业污染问题,还巢湖碧水蓝天。二是加紧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八大工程”。尤其是环巢湖生态农业带建设工程、环巢湖生态修复工程、环巢湖入湖口截污工程和兆西河整治工程的快速完成,必将给巢湖带来根本性的变化。这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举措。三是加快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彻底杜绝生活污水直接流进巢湖。

2.4.2 科学有序转移渔民

巢湖鱼产量逐年明显减少,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渔民较多而导致的过度捕捞。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允许渔民捕捞生产的时间也是相应缩短,3000多艘渔船每年仅有100—150天生产时间,其余时间大都闲置,这难免又产生一些问题:一是对渔业管理不利,因为难以杜绝偷捕现象;二是影响渔民生活质量。渔民由于长期依赖依靠捕鱼为生,缺乏其他谋生技能。从调查来看,禁渔期间,渔民捕鱼网、整修机器,绝大部分时间,在船上干耗着。因此,晚上偷偷捕鱼也是屡屡不断,影响渔业资源保护。减少渔民,才是根本之策。各级政府要鼓励并引导渔民自主创业、转业,从而最终减少对巢湖的捕捞压力。尤其要充分利用禁渔期,组织指导或帮助渔民学习创业方法、寻找创收途径。

2.4.3 加大保护利用宣传力度

一是增强公众环保意识。防治污染产生,加强环境保护,需要公众提高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促使人人关心巢湖的周边环境。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决策人员的环保知识水平,强化环保先入理念,尤为重要。

二是加强对渔业法规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群众保护资源、依法捕渔意识。要定期举办有关渔业法律法规的知识培训,并结合休渔期,在渔民中开展渔业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渔民捕鱼技能的培训,宣传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推广先进的捕鱼工具和设备,提高捕鱼效率。

三是提高餐饮住宿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对外宣传能力。合肥市第三产业,尤其是巢湖周边第三产业是宣传推广巢湖的一扇扇窗口,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充分挖掘其宣传潜力。要创新宣传形式:比如餐位卡上印制巢湖饮食文化、住宿卡上印制巢湖景点等,要达到“人人尽说巢湖好”之效果。

合肥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对巢湖实行统一有序的保护与开发,走永续发展的路子。相信在多方努力下,合肥市一定会打造成“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1]过龙根,等.巢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7,(9):28-32.

[2]车家甫.巢湖渔业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水产学杂志,1995,(11):39-41.

[3]吕友保,等.建国以来巢湖渔业发展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7):4018-4020.

猜你喜欢
渔业资源巢湖渔业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东海渔业资源重建的智慧技术思考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中韩渔业资源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青岛举行
简述鱇浪白鱼渔业资源相关研究成果、问题与建议
休闲垂钓 传统渔业新引擎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
巢湖玉卮意蕴长
华能巢湖电厂脱硝系统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