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君新论

2013-08-15 00:55张海丹
关键词:外戚王氏西汉

张海丹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西汉王朝盛极一时,从元帝时开始走向没落。元帝自幼崇尚儒学,追求才艺,对政事缺乏兴趣,宣帝曾断言:“乱我家者,必太子也。”果然,元帝即位后,一改往日“以霸王道杂之”的政治制度,多用儒生,委之以国政,汉家基业由此衰败[1](P2)。后经成哀平三朝,每况愈下,终被王莽的新朝取代。在这一过程中,有一股外戚势力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王氏家族。可作为外戚,王氏为何能历经四朝而不衰呢?这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一个女人——王政君。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先后以皇太后、太皇太后的身份把持朝政,并支持自己的娘家不断地侵夺权力,一寸寸地占据了西汉的整个统治地位。这位历汉四世为天下母,飨国六十余载的女人,不仅目睹了西汉的衰亡,而且是她亲手将传国玉玺交给王莽,断送了西汉国祚。史家班彪评说:“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位号已移于天下,而元后卷卷犹握一玺,不欲以授莽,妇人之仁,悲夫!”[2](P4035)然而王政君果如此言,仅是妇人之仁吗?这还要从王政君的性格、权术以及王氏家族的兴盛情况中探究。

一、性格的影响

王政君的性格从幼时“婉顺得妇人道”到身为皇后时为人谨慎、遵法循礼,一直给人以温婉无争、宽容大气的印象。这种性格,是她能够长期得势的重要基础。

据《汉书·元后传》载,李氏“梦月入其怀”,于汉宣帝本始三年,生王政君。当时王政君的父亲王禁只是一个廷尉史,贪图酒色,不成大器,李氏难忍丈夫多妾,愤然离家。自此王政君便失去了母亲的庇护,在众多长辈与兄弟间处处忍让、小心谨慎地成长。年复一年,王政君出落得如花似玉,加上性情温柔,贤惠能干,在当地颇有佳名。但当她先后两次许配人家,都是未嫁便已丧夫。父亲为弄清究竟,请人卜卦,结果为“当大贵,不可言”。这又使王禁联想起一个传说,当王禁的父亲王贺举家迁到魏郡元城后,颇受当地人敬重。当时元城有位老者曾说:“昔春秋沙麓崩,晋史卜之,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麓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其齐田乎!’今王翁孺徙,正值其地,日月当之,元城郭东有五麓之虚,即沙麓地也,后八十年,当有贵女兴天下。”[2](P4014-4015)王禁便深信王政君是此贵女,开始对她进行悉心培养,教其读书写字,操琴司鼓,指望她能大富大贵,庇护王家。

温顺的性格及良好的教育,为王政君得以进宫侍奉太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十八岁时,王政君被送入宫中,她紧紧抓住每一次机会,竭力改变自己卑微的地位。一年后太子宠妃司马良娣病死,为了缓解太子的哀痛,五位家人子被皇后挑来供太子选择,一旦选中,便可位列太子妃。经过悉心打扮的王政君,端庄大方地坐在离太子最近的位置。深陷悲伤中的太子根本无心挑选,随手一指,说其中一人还可以。由于太子并未指明,独穿绛衣、显得与众不同的王政君便幸运地被认为是太子所选,当晚即被送入太子东宫[3](P90)。也许王政君命该交运,一朝临幸,便怀有身孕。尽管早被太子遗忘,可当王政君于甘露三年诞下男婴,她的命运就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宣帝对这位世嫡皇孙异常宠爱,为其取名刘骜。宣帝去世,太子即位,刘骜被立为太子,母凭子贵,王政君被立为皇后。

谨慎隐忍的王政君虽贵为后宫之首,仍谦逊有礼,从不与人争风吃醋。这种性格和行为不仅为她赢得了母仪天下的威望,终不为傅昭仪、冯昭仪所及,而且在一次废立太子的危机中帮她渡过难关。太子成年后“幸酒,乐燕乐”[4](P949),而傅昭仪之子定陶共王多才艺,元帝常有意废太子而立共王,后因大臣反对,又介于皇后为人谨慎,遵法循礼,故得不废。甚至到哀帝时,已位及太皇太后的王政君,面对傅太后的傲慢无礼,也能坦然处之,这为她得以在失势时维持现有地位,以待日后复出奠定了基础。因此,王政君小心翼翼、宽厚忍让的性格是她政治生涯能够长期持续的基础要素之一。

二、权术的影响

除了自身性格对其长期掌权的帮助,王政君高超的权术和灵活的策略也不可忽视。身处优势地位时,王政君毫不犹豫地发展自家势力,打击异己;而身处劣势时,她又能避其锋芒,委曲求全。对于时局,王政君总能保持清醒的认识,从而做出最准确、最敏锐的判断。

成帝即位后,仍沉迷酒色,不喜理政。王政君一改往日谨慎低调的做事风格,广揽政事,借成帝之口大肆分封,通过外戚力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以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舅谭为平阳侯,商成都侯,立红阳侯,根曲阳侯,逢时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2](P4017-4018),王氏子弟分布于朝廷内外,上上下下,使王政君的地位得以巩固。

对于有威胁的人物,王政君则毫不犹豫地一律清除。例如成帝皇后许氏及其家族。许嘉“自元帝时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辅政”,虽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与许嘉并重,但按西汉旧例“后父重于帝舅”[2](P3974),许氏对王氏力量存在极大的威胁。恰好此时灾异不断,刘向、谷永等人皆归咎于后宫,而许皇后又深得皇帝独宠,王政君即以忧“上无继嗣”[4](P968)为由,对许后进行限制。成帝也迫于压力,在“后宫女宠太盛,将害继嗣”的言论下,对许后逐渐冷落。久之,许嘉得诏“将军家重身尊,不宜以吏职自累,赐黄金二百斤,以特进侯就朝位”[4](P961),退出辅政之位。后赵飞燕入宫,诬告许后“挟媚道,祝诅后宫,詈及主上”。皇太后大怒,下令废黜许后,“后姊谒皆诛死,亲属皆归故郡山阳,后弟子平恩侯旦就国”[4](P996)。外戚势力仅留王氏一门。

此外,王政君的政治才能还表现为能屈能伸的智慧和精准的决策力。汉哀帝即位后,政权落入祖母傅太后及生母丁姬手中,于是傅氏和丁氏外戚势力迅速膨胀,与王氏不断冲突。傅氏被封为帝太太后,地位与王政君相差无几。王政君深知自己所处位置的不利,为了缓和矛盾,保存实力,她主动要求王莽等人避帝外家。面对傅太后骄倨的态度,王政君宽容以对,在人臣面前保持母仪天下的高贵气质。当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贫困不堪,王政君又诏令王家族人,使其除家中田地、祖上坟茔外,其余土地全部分给贫农,这为王政君赢来了极高的赞誉,也给王氏成功复出做足了准备。及哀帝崩,傅太后、丁太后皆已去世,而哀帝又无子嗣。王政君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驾临未央宫,“收取玺绶,遣使者驰召莽,诏尚书诸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期门皆属莽”,第一时间将权力收入囊中[5](P189)。

三、王氏外戚的辅助

王氏家族子侄众多,又皆“敏于人事,好士养贤,倾财施予,以相高尚”[4](P985),这些客观因素对王政君历四朝而大权犹握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传说王政君的先世本姓田,在东周时为齐国卿大夫,后田氏代齐,做了国君,后被秦所灭,项羽起又封田安为济北王。至汉兴,田安被削去爵位,可当地人仍称之为“王家”,于是田安的后人便逐渐以“王”为姓氏。王氏家族向来门丁兴旺,王政君的父亲王禁生有四女八男。《汉书·外戚传》记载,元后外家“凡十侯,五大司马,外戚莫盛焉”[2](P3973),“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筦执枢机,朋党比周……历上古至秦、汉,外戚僭贵未有如王氏者也”[4](P986)。王氏外戚具有极大的势力,经常制约皇帝决策,如成帝欲封刘歆为中常侍,终因王凤不同意只得作罢。他们甚至还派人监视皇帝举动,一遇变故,及时采取对策,赢得主动权[6](P84)。王章弹劾王凤事泄被诛则是典型的一例。王章因王凤擅权和生活奢靡上书起奏,建议另选贤能,成帝本就对王凤不满,便多次召王章密谈。殊不知谈话内容被王音偷听,转告王凤,王凤立即称病回家,上表乞骸骨。王政君出面干涉,“垂涕,不御食”[2](P4022),成帝迫于太后压力,只好作罢。王政君与外戚的巧妙配合使他们的政治地位得以巩固,而异己者王章则以大逆之罪被诛。

王氏外戚对王政君的配合与支持,是维护王政君至高无上地位的重要保障。早年元帝欲废太子之时,王凤积极奔走于大臣之间,太子地位得以保全,王凤功不可没。面对傅太后的无礼挑衅,王氏子弟处处维护王政君最高国母的地位,不容他人僭越。酒宴之上,内者令曾为傅太后置坐于太皇太后旁,王莽怒曰:“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与至尊并!”[4](P1061)而当有言使傅太后并尊于太皇太后时,孔光、师丹等人皆以为不可,丹曰:“圣王制礼,取法于天地。尊卑者,所以正天地之位,不可乱也。”[4](P1076)及哀帝崩,王政君与王莽共立九岁的平帝为君,王莽提醒太后:“前哀帝立,背恩义,自贵外家丁、傅,扰乱国家,几危社稷。”[4](P1132)卫氏外戚因此被强留封地、不得进京。自此至王莽新朝建立,王政君稳居太皇太后之位,无人并尊。

同时,王氏外戚也积极争取得官僚士人和西汉宗室的支持。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时,荐举人才不遗余力,而王氏诸弟也都是好事慕名,争相招揽士人。一方面为官僚士人打开了利禄之途,另一方面使王氏外戚得到了知恩图报的死士。“郡守公卿皆出其门下”,王氏外戚与官僚士人结为一体[7]。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等皆与王氏交好,对王氏秉政极力支持。对于西汉宗室的笼络,王氏通过授予爵位利禄进行收买。王莽曾一次在汉宗室中加封三十六个列侯,其余也皆有所赐,以此赢得汉室对其拢权的默许[8](P)。这些官僚士人与汉室宗族的纵容对于王政君及王氏外戚的长期掌权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此外,很多偶然因素也是王政君能够长期执政的重要条件。首先,自成帝始,哀帝、平帝皆无子嗣,王政君作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册立新君理所当然[9]。新君由王氏所立,自然对其抱有感恩之心,即位之初不忍对其大加削弱;同时,由于所立皇帝大多年幼或懦弱无能,根本无法独立处理政事,这就给王政君及王氏辅政提供了契机[10]。其次,西汉后期的外戚除王氏之外力量都很弱小,无力与之抗衡。“虽傅丁两氏在哀帝即位后暴兴尤盛,为公卿列侯者众,然帝不甚加以权势”[2](P4002),势力始终不如王氏兴盛。而平帝之时,外家先被禁入长安,后又以谋反罪被全部诛杀。最后,王政君的长寿也是他人所不及的。王政君终年84岁,在以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影响下,这位惟一活着的老祖宗在册立皇帝、决定国家大事时所提出的建议,无人敢不重视[9]。

以上所述,王政君谨慎宽厚的性格、高超灵活的权术、王氏家族的配合以及各种有利的契机,都是王政君政治生涯长盛不衰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王政君的领导下,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昔日威震四方的西汉王朝一步步地走向了末日。虽然西汉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作为四朝国母的王政君把持朝政数十年,并没有给西汉王朝带来一些有利于发展的建树。同时,王政君的纵容与默许又使庞大的王氏家族一点点地榨干了西汉的骨血。终于在公元8年,王政君将传国玉玺交给王莽,默许了新朝的建立。因此,对于西汉的灭亡,王政君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

[1]林剑鸣.秦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何黎辉.后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张荫麟.中国史纲[M].长沙:岳麓书社,2009.

[6]李禹阶,秦学颀.外戚与皇权[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栾保群.由西汉外戚专政谈外戚与皇权的关系[J].天津师院学报,1981,(3).

[8]孟祥才.细说王莽[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萧平汉.论西汉的三次外戚专权与其历史地位[J].大连大学学报,2001,(3).

[10]冯佳.西汉外戚与西汉政治[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外戚王氏西汉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关注王氏药罐治病更防病 金牌口碑健康养生好项目
现代营销联手王氏药罐 共同开拓大健康项目市场
“巫蛊之祸”性质再论
中医按摩市场潜力大 王氏推拿让你更赚钱
打造普惠天下的王氏药罐国医文化 专业医生深深赞叹王氏药罐的神奇
曹魏政权立后的解读
巫蛊之祸对汉武帝一朝政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