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国有林区森林文化建设思路与对策

2013-08-15 00:44徐茂宏
山西林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林区森林生态

徐茂宏

(山西省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太原 03001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要奋斗目标。森林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森林文化作为人类文明最早的文化形态,有着古老辉煌的历史,但对山西国有林区(以下简称国有林区)来讲,作为独立的文化体系来建设还是崭新的课题。2010年以来,国有林区以“森林文化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森林文化建设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和发展国有林区森林文化,进一步提高森林文化建设水平,对于传承林区精神、促进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长远的意义。

1 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概括地讲,森林文化应是指人对森林的敬畏、崇拜与认知,是建立在对森林认识及其各种恩惠表示感谢的朴素感情基础上,反映人与森林关系的文化现象。森林文化不仅包括森林物质产品、森林技术、森林文化理论和有关森林管理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还包括反映人们对森林的情感、感性认识的森林艺术、森林美学等内容。推进国有林区森林文化建设,只有把握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才能找准切入点、着力点,从而在更高境界、更宽领域挖掘森林文化内涵,逐步构建起先进、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

1.1 生态性

生态性是森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气候变暖、酸雨危害、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生态危机,还是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地区性生态危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森林的破坏。在山西,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都是森林植被最为稀少的地区。森林本身是一种生态、一种生命、一种生机。森林文化在物质层面上,能提供清洁的空气、无公害的食物,还能降解空气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在精神层面上,能培养人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感和生态文化模式,从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1.2 民族性

西方的传统文化,把树木视为一种不可理解的超越自然的物体,认为树木的根系深达地狱,绿色的树冠伸入天堂,因此,树木把天堂、人间和地狱联结在一起。我国的传统文化,亦有树木敬畏和树木崇拜现象,但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人文色彩。“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道出了国人深深的根祖文化观念。

1.3 地域性

不同区域森林类型的差异性,决定了森林文化的地域性。北方和南方,干旱和润湿,山地和平原,各有不同类型森林分布,从而显示出不同地域森林文化的特征。从全国看,近年来兴起了各种名优经济林之乡、花木之乡命名活动。山西地处内陆,广种杨、柳、槐、松、柏,因此,把国槐定为省树、褐马鸡定为省鸟,太原市把菊花定为市花等,这些都体现了森林文化浓郁的地方特色。

1.4 人文性

森林文化既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可以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会从森林中得到不同的感悟。传统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些森林中的群体或个体,都能通过人的情感寄托与艺术的加工而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的象征物。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讲的“栽树就是栽历史、栽人文、栽政绩”,就是对森林文化人文特征的诠释。

2 正确认识森林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煤长水短,山多林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山西的一个基本省情。为了彻底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山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生态兴省”战略的重大决策。生态兴省,林业先行。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山西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持续提速,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也已现雏形,相比之下,森林文化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逐步成为现代林业三大体系建设中的一个“短板”。没有文化底蕴的林区,是一个不完整的林区,可以说,森林文化是现代林区之魂。国有林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优美的大森林环境、悠久的经营历史、多样化的园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发展森林文化、倡树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推进森林文化建设,是国有林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要切入点,更是凸显国有林区的引领作用,带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森林文化建设关系国有林区的社会形象,关系国有林区的转型跨越发展。

2.1 消除认识误区

森林文化建设既是上层建筑的构建和完善,又是经济基础的延伸和发展,两者是互动的。有的人认为,森林文化建设是文化部门的事情,林区是个经营单位,没有必要来抓;还有的认为,现在主要应该抓经济发展,没有精力去建设森林文化。由于认识上的简单化、片面化和肤浅化,造成推动森林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不强,办法不多,效果不明显。这些认识误区,是国有林区森林文化建设中必须克服、努力避免的。

2.2 坚持统筹兼顾

森林文化的本质和精髓是“以林为根,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推进国有林区森林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重塑林区精神,传播和谐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全面发展。建设森林文化,不能单打一,而是应和林区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推进国有林区森林文化建设,应坚持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硬任务落实与软实力建设,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内提素质与外树形象,传承创新与弘扬光大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改革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面上推进与点上突破的关系,努力构建完整的森林文化体系。用先进的森林文化更新我们的观念,构铸生态价值观,进而指导建设、引领发展,最终实现国有林区美丽与发展的双赢。

2.3 注重特色塑造

国有林区经营范围纵跨全省南北,横跨吕梁山、太行山,地理条件、人文风俗、资源禀赋、机构布设各不相同,每个林区的森林文化建设既有很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比如,中条山林区的园区文化,吕梁山林区的白皮松文化,五台山林区的台蘑文化,杨树林区的樟子松文化,就带有各自的地域特点。另外,森林文化本身虽然归属于文化领域,但又与其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有所不同。森林文化鲜明的生态性特征和生态教益功能是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所以,国有林区推进森林文化建设,一定要打好资源这张牌,树立“资源为王、生态优势”的理念,依托资源基础、探寻历史脉搏、挖掘人文内涵、丰富建设项目,走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3 努力推动国有林区森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国有林区的森林文化建设过去有基础,近年有突破,“十二五”期间还应大推动,最终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森林文化建设,应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需求为根本,大力实施文化兴局工程,统筹规划、系统整合、合理布局、整体推进,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发展,努力构建起先进的、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

3.1 领导高度重视是推动森林文化建设的关键

领导率先垂范,对建设先进森林文化起着指导、引路作用。林区生态、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先进森林文化支撑,应定期专题研究森林文化建设的布局和推进问题,坚持正确发展方向,以不断创新的森林文化建设成果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推动大发展。

3.2 发展森林文化产业是推动森林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建立植物园和教育基地, 是森林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更应注重推陈出新,拓展森林文化产业项目,让森林文化产业成为林区的新亮点。

3.2.1 增加森林生态旅游的文化底蕴

森林旅游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国有林区又有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应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出版特色书籍、增设解说碑牌、增加参与式旅游项目、增强生态疗养功能、开发旅游特色产品等多种形式,挖掘林区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的生态文化价值并赋予其灵性,让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入森林旅游,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增收增效。

3.2.2 增加特色生态经济园区的文化底蕴

栽上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抓森林文化,也是抓林业产业。国有林区在推进生态经济园区建设中,应注重与生态知识普及、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统一规划,使之能吸引人、留住客,成为国有林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3.3 弘扬生态文明是森林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实践表明,在林区开展节庆文化、文艺展演、体育竞赛,既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又明显地提升了林区文化品位和对外形象。国有林区应注重构建森林文化传播的长效机制,面向社会,通过修史编志、创作影像作品、编写科普书籍,举办各种节庆展览、知识竞赛等活动,借助影视传媒、专题网站、报刊杂志等各种手段,广泛传播森林生态文化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道德意识,营造全民热爱森林、保护森林、培育森林、分享森林的精神文化氛围,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发挥有力的推进作用。

3.4 加大文化建设投入是森林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建设先进的森林文化离不开必要的财力支持。应坚持多条腿走路,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寻找文化投入的新渠道,逐步建立有利于林业生态文化发展的投入体系。如加大森林旅游道路、特色产业园区、生态教育基地、古树名木保护等项目投入,科学布局林业科技馆、标本馆、植物园建设等。

猜你喜欢
林区森林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应处理好“三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