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蒙交汇区域生土民居调研与思考★

2013-08-15 00:51胡青宇
山西建筑 2013年13期
关键词:生土交汇民居

胡青宇 胡 迅

(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一直以来,学界研究对冀蒙交汇区域生土民居鲜有涉及,直至1957年,中国建筑史学家刘敦桢先生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关于民居住宅的专著《中国住宅概说》,由于限于人力物力,未做详尽的田野考察[1],关于冀蒙交汇区域生土民居只是完全引用日本建筑学者伊藤清造所著《支那及满蒙の建筑》中的一些平面图例和类型资料[2]。文革结束后,以郭湖生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编写组,从技术角度对冀蒙交汇区域生土民居的作法经验做了初步的阐释,略显遗憾的是,有“以偏概全”之嫌[3]。而当前的学界研究以现在的区域划分为基础,河北省以笼统的四合院概之,内蒙古地区又主要集中在蒙古包这一民族建筑上,从而导致研究范围割裂,对冀蒙交汇区域生土民居“视而不见”。

目前,随着环境恶化及能源危机加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研究探索,成为学术和实务界的重要课题。冀蒙交汇区域生土民居作为依循地方技术材料在特定地域空间所构成的环境综合体,反映出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适应过程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地方性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很多“生态”建造实践技术和哲学思想。基于此,2012年4月,笔者及所在课题组对冀蒙交汇区域生土民居进行了田野调查,并纳入当今时代背景下进行思考。

1 冀蒙交汇区域环境与资源

冀蒙交汇区域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气候以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平均气温为0℃ ~3℃,冬春严寒而漫长达7个月之久,自然生存环境严酷,历史上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栖息之地,蒙古包一直在游牧生活中显示着强大的适应性和优越性。随着塞外移民运动的展开,游牧向农业或半农半牧生产方式的转型逐渐确立,蒙古包与定居生活的不协调日渐显露出来。晋陕冀鲁四省移民与蒙族土著在极为艰难的生存空间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中,通过长期的客观环境适应和主观社会实践,一种兼具蒙汉聚落方式和文化特征的生土民居逐渐定型。形成之初很大程度上除了借鉴内地民居的“土墼”建造技艺以外,地方资源材料对建筑形式也有很大的影响。当地“生土”资源丰富,且土质含钙高、蓄热性好,作为适宜的建房材料,加上草原盛产用来和泥加筋的狼针草,居民就地取材,形成“以土坯为墙垣,以秫秸为席椽,上覆泥涂,以蔽风雨”[4]的建造模式。事实上,其原始质朴的乡土特色和风貌正是一种具有超越单一文化背景的、一种既有别于客居地游牧文化也不同于其祖籍地农耕文化的“民居创生文化建构”的体现。

2 生土民居特征与建造语言

1)乡土材料营建。

“土墼”亦称“墼”“墼子”,是从汉代就开始的中国古老的建筑材料,《隋书宇文恺传》载:“其室皆用墼累,”[5]《云笈七蕺卷一百十七》载:“于观内取土筑基,脱墼计数千车,”[6]发源于中原的土墼营建技术随着移民传播到冀蒙交汇区域。制墼过程为先将粘土用水拌合成泥,然后放入木制或生铁打造的模具中,再用泥刮刀将泥面与坯模抹平成型,最后晾晒而成。土墼尺寸多为384 mm×256 mm×70 mm,土墼墙的砌筑方式多为顺砖与丁砖交替式砌筑方式。在民居建造过程中,首先以毛石加上草泥作建筑结构基础的建造,梁檩结构搭在立柱或承重墙上,椽子上铺装红柳条,再覆以厚重的夹草泥,厚度约120 mm,外表面全部用20 mm~30 mm草泥浆抹平。此外,利用当地草甸湿地的茅草根与生土粘结体,将其削切成大小适中的块状,主要用作围墙的砌筑。土墼墙体、草皮院墙、石材根基通过不同的砌筑方式,表现出多样性的肌理与质感的对比和统一。

2)院落空间格局。

在农牧经济交叉影响下,院落空间承载着饲养牲畜和耕种农作物的两种生活方式,院落从汉地紧凑窄长形发展为方形的宽阔深远型,配套的生土杂屋、畜棚设置和菜园布置在庭院内。空间格局没有固定的定式,具有多义性,可以根据具体的生产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减和重新划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民居以渐建的方式逐步完成,造成屋顶样式的单坡和长短坡自由组合,这种在原型基础上变形、加建的情况在细节上有效地避免了整体的单调和呆板,最终演变成为灵活的平面布局、开敞错落的空间组织、多变的体型轮廓及丰富的材料装饰。此外,有质感的土坯或以块状草皮围隔出多个低矮“囫囵”小院,有助于“人与人”彼此亲近,形成特殊的社会交往功能。

3)民居形态塑造。

冬春季节的保温和防风是冀蒙交汇地区生土民居最为关键的问题,民居以实用性原则与地域自然环境相契合,背坡向阳的选址原则、行列疏松的村落布局、布置松散的庭院空间、进深较浅的民居间架,有利于争取良好的太阳辐射和采光。墙体通常以当地的石材、土墼为建筑材料,外侧涂抹夹草泥作为保护层,外墙厚度一般都在600 mm以上,内墙达到400 mm,民居只在南向开窗,有助于防寒保温。由于降水量少,民居多为平顶或囤顶,在减少资源的同时增强对风的抵抗能力。除了生土民居的生态特征以外,封闭厚重、质朴苍茫的生土外形更加贴近自然,反映出包括蒙汉两族在内的中华先民对理想型人居环境的共同向往和追求。

3 生土民居现状与再生思考

1)冀蒙交汇区域生土民居虽然具备许多生态优势和值得继承的地方,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生土民居呈现出衰落状态,面临着与时代的冲突,因此在其当代再生过程中,必须对以下几个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首先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传统生土民居空间格局和尺度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抗震性较差、不耐侵蚀的缺点,使得村民盲目追求所谓“现代化”,以砖、钢筋混凝土结构直接替代传统生土民居,导致地域文脉的割裂,厚重的墙体结构土地利用率低下和不经济的劣势,也限制了当代生土民居延续和发展[7]。

相关管理部门以城市化手法改造乡村的“新农村”模式,只关注短期经济效益,无形文化形态很少注意,缺乏对乡村生产生活的搜集研究和深入了解,发展措施单一,导致与农村生活模式的割裂,缺乏生活气息而出现“新村变空村”的尴尬境地,造成传统民居发展的新困境。

当前乡村新民居建设自上而下宏观的政策性主导研究多,自下而上式解决具体问题的研究较少。片面强调城市优越论,忽略了乡土民居低碳节能的地域适应性的传承和创新,集中于高耗能、多浪费的大拆大建,这种过度优先发展的思路只是应急措施,应该探索根本性的解决办法。

土地作为谋生的传统根基日益松动,乡民对土地的依恋情节不断减弱,在现代城市异地文化和乡土文化的生硬碰撞过程中,乡民很难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导致年轻一代文化认同感缺失,过度追求商业价值、千篇一律的新村建设使得民居的场所感和品质丧失。

2)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生产生活与技术特点,笔者提出几点想法,希望能给生土民居再生以新的思路和启发。

a.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以创新性继承,首先利用地方资源的技术革新;其次实施和推广民居适宜技术,重新整合并获得地方化:包括节能节地技术、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室内外物理环境控制技术等,适度采用钢结构体系根据现代生活需要,加强抗震性和空间布局的灵活性。

b.传统民居的再生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当地政府和建设部门的支持下,建立新型生土民居建筑示范基地工程,通过建造被公众普遍接受的实验性民居,发挥推广应用,而且将为民居研究工作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

c.冀蒙交汇区域生活水平低下,低造价经济指标设计标准具有现实意义。传统生土民居通过自建或换工方式组织建造,符合“少费多用,低耗高能”原则,再生过程中有必要长期存在,可以充分发挥地方可再生资源,采用低技术降低施工难度,实现与地方经济和谐发展。

d.在整合专家设计咨询、政府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广大民众的世代积累的乡土技术和诉求,发挥“以乡民为建设主体”的原则,激发居民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并积极参与整个实践过程,促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

e.加强传统居住理念、建筑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再认识,强调地域民俗文化、民居风貌的传承和延续。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创造充满生机的生态型乡村民居,提升当地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居住质量,保证民居对村民的居住吸引力。

f.重新认识生土民居被动节能的生态效益和回应环境的重要性,把选择利用地形、保护场址作为再生设计之源,以“适应环境、顺其自然”作为营建模式,并基于当今生态文明背景下生态民居自觉主动适应环境的转型和再生。

[1] 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57:25-27.

[2] 伊藤清造.支那及满蒙の建筑[M].东京:大阪屋号,1929.

[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 赵允元.赤峰州调查记[J].地学杂志,1913(1):57-58.

[5] 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593.

[6] 张君房.云笈七蕺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61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76.

[7] 李 群.新疆维吾尔族生土民居调研与思考[J].美术观察,2011(4):16-18.

猜你喜欢
生土交汇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生土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生土掺量对硫氧镁水泥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两水交汇,泾渭分明
三角的交汇创新问题
生土建筑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聚焦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交汇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