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中居住社区规划中村落空间的传承和发展

2013-08-15 00:51吴俏瑶
山西建筑 2013年19期
关键词:村落空间传统

吴俏瑶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1 项目背景: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的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集中居住社区的建设是农村土地集约化使用的重要手段,是农村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途径。江苏省徐州市2006年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在集中居住点的建设实践中,江苏省探索出来的集中居住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第二类是就地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第三类是中心村建设、农村居住示范点的方式。徐州机场搬迁安置房项目属于第一类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是徐州市新农村的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地处江苏省徐州市黄集镇,地块以西0.5 km为黄集镇核心区,即黄集镇政府、派出所、邮局、中小学及孙凤鸣纪念碑所在地,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比较齐全,和城市的关系十分密切。

2 前期研究:村落空间和文化的传统延续

居住形式是居住者行为的空间载体,而居住者行为又是其文化的直接反映,农民集中居住区,意味着原始的居住空间的完全解体和新空间的全新建设。但是,物质形态的解体并不意味着心理认同感的崩溃,住居形态的变化仍然不能阻止传统习惯的延伸。人们会试图从新的构建形式中寻找熟悉的、认同感强烈的场景,因此,传统村落空间的传承在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由于建设上是由政府统一建设,各类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善,因此,和城市居住区有着比较相近的建设条件。在以往的建设实践中,该类社区的建设规划对基础建设、房屋亮化等方面投入了较多的精力,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然而,规划设计手法上往往沿袭了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布局,忽略了对使用者行为模式的传承性的考量,对村落空间形式和文化的延续研究不足,割裂了二者的关系,使得“新农村”突变成为“新城市”。

为了避免跳跃性的空间巨变与使用者行为模式的传承性和文化的延续性的矛盾,在徐州机场搬迁安置房项目前期研究中,首先对所谓“新农村”所反映的文化、行为模式——包括背后的欲望、动机和感情进行了解,整理出目前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的不足;同时,我们试图从村落空间和农村文化的层面进行分析,梳理出形式沿袭与文化传承的脉络,抛弃传统,同质化简单复制的建设模式。实现有特色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的设计。

3 规划思考:物质空间和非物质因素的特点

1)徐州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村落形态南北差异较大,苏南、苏中地区村落形式灵活,结合地形以团聚式、条带式、街道式等为主,空间层次丰富,村落景观多样;苏北地区布局形式较为单一,格网式布局占主导,空间均质,与苏北坦荡的平原景观相对应。此种规划布局在形式上颇为规整,平面形态上接近于方形。此外,苏北地区的建筑群落十分注重朝向,整体上多呈正南北布置,部分群落因地形原因而朝向略有变化,但也保持了群落整体朝向的一致性。徐州地处苏北地区,苏北大部分地区为低洼区和黄泛区,农村建筑风格属于苏南向北方过渡型,既有江南文化的渗透,亦有北方建筑特有的厚重,南北交融是其一大特色。徐州古民居作为中国古民居的分子之一,除具有中国古民居的一些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尤其是南北兼融的建筑风格,显示了徐州作为我国南北交汇地产生的文化交融与共生。徐州农村住宅单元形式单一,由正南北朝向的住屋与若干辅助用房组成,绝大多数都有院落,由围墙围合。农家院居住单元多是对外完整的矩形空间,但是没有苏南高大的院墙,多是低矮的围墙,因此,主体建筑与庭院分界明显。从外部看,是庭院低矮舒展的横向线条与主体建筑竖向线条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2)传统村落空间的文化特性。首先,农村的交往空间和城市的交往空间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传统村落的形成往往依赖于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关系社会,居住者之间较为熟悉,交往也较为频密,交往空间多在村落中比较宽敞或是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如村口、巷口等,空间序列从大到小,丰富有序、尺度和距离感拿捏恰到好处、功能空间灵活多变,给居民以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农民集中居住点的规划设计中,村落交往空间的缺失使得农村传统的交往在新建社区中无法实现。类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往往流连于整齐的规划图形,中心大广场的布置格局,忽略了农村交往的随意性,交往行为被人为中断。

村落的构成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重要的变化就是人口结构的改变。随着打工人群的增加,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活动在日常的农村生活中占了绝对多数位置。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这部分人群的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此外,村落的人居活动也有着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特点,其中宗族和节事活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多以宗族关系为核心,宗族文化是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白喜事等节事的举办空间是村落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于对村落传统的重视,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的设计中也应该对该类空间进行考虑,才能延续村落的特性,有助于村落空间的改良和发展。

传统农村住宅因周围有农田而没有集中设置绿地,村落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缺乏居住所需要的公共绿化空间,尤其是缺乏组团间的中小型公共绿地空间。现在,由于城市近郊的农村多实行土地集中化,这造成了农村的居住用地与农业用地相分离,这时设置集中绿地就是十分必要的了,以便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绿化景观环境。同时,组团间和组团内的绿化空间的设计应力求自然化,高渗透性,从而还原村落的原始景观特点,真正体现新农村的新空间。

4 设计概念:空间重塑与文化传承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是建设新的农村生活方式,而从现代规划设计角度结合传统文化为村民提供新型的邻里空间,文娱空间,宗族活动空间,尽可能避免单一复制模式,完善配套设施,考虑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探索。

1)交往空间的营造。充分考量了传统交往空间的特点,从小组团到大社区,规划了层层递进的交往空间布局,同时,改进空间的环境质量,力图不仅从空间上还原交往传统,而且提升交往的质量,满足交往行为的发展需求。

2)服务空间的延伸。设计需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不仅顾及了传统的农村生活与习俗,而且考虑了服务空间的延伸,以满足村民多样性需求。首先,设计借鉴传统村落形态中以宗祠为中心的布局形式,将公共服务中心作为村落的核心空间进行布局,住宅围绕其呈组团化布置。在生活服务空间方面,建筑考虑提供文体娱乐场所、卫生保健室、社区会议室、老年人活动室及幼儿园等,并设置日用消费品超市、农业生产资料和农贸市场等,并将该类空间与住宅紧密结合,形成村落所特有的街巷式的服务网络。

3)村落景观的渗透。景观空间设计方法采用嵌入式的绿色生态空间,穿插在组团之间,以丰富的植物种植层次体现村庄特点。在绿化设计中,以中心景观绿化、带状绿化和点状绿化,点缀在公共服务空间、成组住宅间和小型的交往空间中,塑造多层次、立体化的绿化空间,还原农村原始的居住氛围,在环境上延续村落空间的建筑意象,从而保持和推动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化。

4)地域文化的反映。新民居的改造与建设中,保存并很好体现出来的传统民居特色及其文化内涵也能够成为传承村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受汉文化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建筑的风格上:建筑粗中有细、疏密结合,简单不失大气,粗犷不失优雅。设计中采用了多层次的围合性布置,充分考虑了户户间的交往,组团和组团间的交往,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丰富的建筑空间。

5 结语

理想村落空间的规划设计有别于传统村落的各个方面,但是最核心的文化部分,甚至是某些文化符号的抽象再生都会对现代新农村的规划特点和形态特点产生正面的影响。因此,设计中深刻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紧紧围绕着“村落空间”这个命题,深入研究了传统村落空间的布局,同时从文化层面上解读和设计村落空间,注重农村实际、融入传统村落的精髓,赋予文化内涵规划的设计方式才是适合现代农村生活模式的新农村建设方式。

[1]拉普卜.住屋形式与文化[M].第2版.张玫玫,译.台北:境与像出版社,1976.

[2]汤 蕾,刘宇红,姜劲松.新农村建设中村落空间格局传承的思考与实践[J].小城镇建设,2007(11):14-18.

[3]李 欣,单鹏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J].小城镇建设,2011(3):99-102.

[4]邓春凤,黄耀志,冯 兵.基于传承传统村落精神的新农村建设思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24(4):62-66.

猜你喜欢
村落空间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