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必须坚持”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

2013-08-15 00:47俞慈珍
社科纵横 2013年1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生产力共同富裕

俞慈珍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福建 福州 35001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胜利?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中,强调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八个“必须坚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还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历史活动推动人类的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归根到底,决定人类命运的是人民群众。十八大强调“要把以人为本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要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让人民监督权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一切执政党活动的最高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政党,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

二、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运用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使用一定生产工具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矛盾。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解放、发展生产力,一方面可以从生产力构成要素如生产工具、设备、技术手段、劳动对象、生产者素质提升等方面来考虑,另一方面可以从生产关系的层面来解决。通过对一切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调节、改革;完善上层建筑的某些制度、体制、机制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发展和增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能力。当前,在我国新的社会历史时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发挥、对于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对于祖国和平统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及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因而我们要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社会的运动、发展、变化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根本质变,即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另一种是缓慢的渐进的量变,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前一种往往是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的。后一种是社会通过自身的改革、变革、革新来实现的。改革是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领导集团、国家,自觉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在不根本改革社会根本制度和政权性质的条件下,对不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部分的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运动的基本矛盾。改革或变革,这应是社会的常态,是解决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改革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得到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通过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改革能巩固革命和经济、社会建设的成果,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社会主义中国今天的辉煌成就,就不会有人民的幸福安康。不坚持改革开放,就没有出路,就没有希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志,是一个社会、国家、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缺失容易造成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加剧,进而酿成社会冲突和社会危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就必须高度重视公平正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树立科学的公平正义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创造了根本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旧的剥削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造,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影响公平正义的主要根源,为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五、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物质财富的分配跟人民群众获得物质利益的多少,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生产关系性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共同富裕道路。十八大报告已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的中外记者会上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实际上体现了我们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共同富裕是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初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的就是以使所有劳动者都能过上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和解放。当下,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有利于缓解过去积累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从而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更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共同富裕并非易事,需要认真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加强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下决心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

六、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中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七、必须坚持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倡导并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和平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寻求实现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本身就是对世界负责任最重要的体现。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家,中国遵循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认真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中国同周边各国积极开展睦邻友好合作,共同推动建设和谐亚洲。主张地区各国相互尊重、增进互信、求同存异,通过谈判对话和友好协商解决包括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在内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我们坚持和平发展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国受尽了列强的欺辱。消除战争,实现和平,建设独立富强、民生幸福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中国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随时间的推移,这条道路已经并将进一步显示出其世界意义。

八、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党政治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规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政党力量的领导、推动、影响和左右下取得的。在中国不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设和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民心所向。办好中国的事情,实现现代化,实现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关键在党。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坚定成熟、团结和谐、开拓创新、永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

八个“必须坚持”,这既是我们民族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与对我们党长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和基本要求;既是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展开,也是对当前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的战略策略。八个“必须坚持”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光辉。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生产力共同富裕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